謝志賢
[摘 要]1888年12月,朱其懿任湖南沅州知府,他認為:“知府為表率之官,首嚴察吏;郡屬當邊陲之地,尤重安民”。在沅州知府任上的所作所為,他緊緊抓住“嚴察吏”這個根本,實現“重安民”的目標。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恩威并濟以治吏,教養兼施以安民,以身作則不搞排場,從嚴治吏獎懲分明,多措并舉醇化民風,力圖一方吏治的清明高效和百姓的安居樂業,為一方社會的全面發展盡力創造適合的人文環境。
[關鍵詞]治吏;根本;恤民;目標;以身作則;獎懲分明;醇化民風
朱其懿,字叔彝,1846年生于江蘇寶山(現上海高橋),少年短暫失學,青年時期曾“燕薊初游”入國子監學習;二十歲左右開始從事沙船航運事業;積極參與其堂兄朱其昂奉李鴻章之命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工作;1879年,因助辦輪船招商局有功,獲論功受賞,以三品道員候補身份分發到湖南候補,1888年12月被起用為湖南沅州知府,1892年6月卸任;此后歷任湖南永州、衡州、常德各府知府。在歷任各知府期間,“所至有政聲”,尤其在興學育才、開拓湘西近代文化等方面深得湖南士人崇敬。在沅州任上他為政清廉,生活節儉,工作務實,歷盡艱辛籌辦學校、治吏恤民,深孚眾望。本文擇其“政聲”中的“治吏恤民”措施進行介紹。
清朝到中晚期,吏治腐敗、官場因循疲玩已成惡習。《紅樓夢》中有一句話“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外面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曹雪芹說的是一個家庭,寫照的則是整個社會,是對因循疲玩的鮮活注解,也是對所有執政者的形象提示。面對當時官場背景,朱其懿認為:“知府為表率之官,首嚴察吏;郡屬當邊陲之地,尤重安民”。縱觀他在湖南沅州知府任上的所作所為,無不緊緊抓住“嚴察吏”這個根本,去實現“重安民”的目標。他在《批張國錦等公稟》中說:“挺身蒞事……任勞任怨,公正自持,止暴息奸,解紛排難,樹風聲于故里,資耳目于有司,循是推行以圖稱職。”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恩威并濟以治吏,教養兼施以安民,力圖一方吏治的清明高效和百姓的安居樂業,為一方社會的全面發展盡力創造適合的人文環境。
一、以身作則不搞排場
晚清官場因循疲玩風氣流行,主要表現為大多數官吏之間相互推諉扯皮,對公事極端馬虎,遇事愛講排場。許多官吏所關心的是升遷、調好缺,如何擺好官架子,終年跑官調缺。其中典型的外在表現就是擺官譜、講官派。官吏擺官譜、講官派的表現很多,包括衣食住行、說話辦事等各方面。官場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應當有官譜、官派,不然算什么官?所以,一旦為官,便要擺譜、講派。即使條件不允許,也要想辦法硬擺窮講。比如官員出門時鳴鑼開道、儀仗威武的排場,尤能體現官譜官派。《官場現形記》講了一個擺官譜、講官派的極端例子:某都統被革職回鄉,但官習不改。每天起床后吸鼻煙時,便有仆人持官銜手本數十份,立在旁邊,依次呼手本上的姓名:“某大人拜會——”,“某老爺稟見——”,然后躬身待命。都統吸完煙,便揮手令仆人出去。仆人走至中門,再大聲呼曰:“道乏——”(拒見客人的客氣話,意謂你辛苦了一趟)。如此程式,就像演戲一樣。每日行之,都統便覺得心神舒泰,否則便寢食不安,如患心病一樣。雖是小說,卻是生活的反映,藝術地再現了清朝官吏的虛浮情景。
朱其懿上任伊始,就拿“擺官譜、講排場”開了官場惡習一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郡內吏員做出了講求實際的表率。剛到沅州不久,朱其懿就開始了一次全面的、大規模的全境訪查。自光緒十五年四月初七日開始,至五月初二日回到府署,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他第一次巡查了全境,力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務實作風。按照規矩,巡查時他應該帶領屬下官吏衙役,鳴鑼開道,巡行亮相。但他摒棄了當時官場一切繁縟虛假的排場和面子,不僅沒有府署的家丁書役鳴鑼開道、前呼后擁,也沒有乘坐八抬大轎,只帶了毅安營前管帶、守備關成茂和府經歷(“經歷”為官名,職責是掌管出納文書等事)汪斌兩名屬吏隨行,以及雇工一名進行后勤服務,另外帶了芷江縣縣差四名以備斷案時“值刑伺引”。一行8人輕裝簡從,在沅州府所轄境內周歷察看。期間所有隨行人員及所騎馬匹的伙食、飼料等開支,都由他自行供給,“并未煩官民一草一木”——這里我們似乎能看到湖湘文化中曾國藩的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畢竟曾國藩對李鴻章影響深遠,李鴻章對朱其懿的影響也不可低估。曾國藩在八本堂里有一個“八本”的闡述:“讀書以訓怙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其中“居官以不要錢為本”和“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充分說明了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如曾國藩,在那個時候看到了清朝社會問題的實質,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為官之道以不要錢為本,杜絕貪污腐化。曾國藩有一副題州縣官廳對聯很能說明問題:“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也許,現在我們可以大膽做一次推測:這樣的告誡,對朱其懿的思想是有影響的?
朱其懿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一路訪查,一路為民興利除弊,既是對各縣吏員乃至保甲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效能的大督查,也是弘揚吏民正氣、樹立吏治新風、震懾歪風邪氣的大宣傳、大動員。訪查成為了他施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從嚴治吏獎懲分明
官吏治,民利興。但是,朱其懿在深入訪查中,耳聞目睹了官吏不作為,甚至貪贓枉法、為虎作倀,導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情形。他在《派員紳率領親兵巡查各屬需場手示》中指出,不少身背冤屈的老百姓長期廢棄農工,“費盡錢米,用盡心力”,經年累月“奔走祈請于團保鄰族親友干政,代書歇戶之門”,卻因官吏拖延推諉,“卒始告狀者,家已破而未見官長之面”,這無不讓他痛心疾首,也促使他痛下決心把從嚴治吏作為除民害的重要工作老做。于是,他提出了“首嚴察吏”的主張,決定對郡內吏員定期進行實績考核,從“操守、才具、性情及平日辦事勤惰、聲名優劣”等五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考核。同時他集中時間親歷現場通過走訪保甲士民和找當事人訪查等形式,明察暗訪,詳細了解情況。
據《守沅集》記載,在他任期內,有多名士紳或公差被嚴肅查處。廩生蔣時瑞曾經在擔任團總時有私設公堂、販賣假照等違法行為,在科舉考試中又私刻貢卷賺取錢財,還與其弟調換試卷進行舞弊。朱其懿接到舉報后,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落實,對蔣時瑞和涉及本案的黔陽縣職員楊前勝給予了革職處理。監生向世琢曾經獲得過朱其懿的信任,在奉命率親兵查拿盜匪時立過功。但他不是把太守的信任和剿匪功勞作為繼續進取的動力,而是當成了謀取私利、欺壓百姓的資本。朱其懿聽到反映后,迅速查清了事實真相,革除了他的監生身份,清除出了公差隊伍。官役張順曾經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奉命捉拿負命案犯王蟬腰子后,王蟬腰子岳父糾集族親數百人到張家報復滋事,張順不是報官處理,而是采取同樣的方式縱容其子出面邀集了數百族人應對,其子開槍致對方四人斃命。該案曾經拖延了一年多沒有得到處理,朱其懿到任后,根據受害人的控告,經他深入細致的調查審理,認為“張順系在官人役,不赴官控告,而喚子邀人共毆釀命,自應加等治罪”。消息傳出,許多地方士紳出面為張順求情,希望他能看在張順是因公招致報復而惹禍、多年來勤勤懇懇維持一方平安的份上,能網開一面。但是,朱其懿還是堅持如實上報了案情,并嚴格按照程序通過省、州、縣“研訊四五次,矢口不移”后,覺得實屬“殺在不赦之條”。他最后裁定:將張順革職還鄉,其子依法償命。對張順的這一悲劇,他認為是“張順之多年充役律例未諳”的結果,既道出了悲劇緣于執法者平時不學法,也表達了對張順的同情和惋惜。
朱其懿從嚴治吏,卻并不忘記體恤下屬,關懷吏員。他從吏員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到吏員家里的紅白喜事或災禍病痛,都會掛在心上。當吏員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績時,他會為他們請功論賞,如果遇到了困難或出現了問題時,只要不是人為枉法導致的,他都會想辦法幫助他們一起解決,甚至主動為他們承擔責任,然后還會幫助他們一起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他的意見或建議,處處做吏員的貼心人。
黔陽知縣徐澤淮是朱其懿最倚重的縣令,但是,在肯定他的成績的同時,并沒有忘記指出他性情敦厚卻微近遲疑,辦案決不搞刑訊逼供,以致沒有一堂完整結案的案子等缺點,要求他不能迂腐拖拉,做一個辦事干練、敢抓敢管的好縣令。
麻陽縣教諭張釗當時已經六十七歲,由于“府屬各教職缺分,麻陽最苦”,加上“書院歸屯防項下開支,本來為數無多,不敷教養”,教師紛紛要求離開。但張釗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潛心辦學,使麻陽的學風一度處于全郡之上。盡管當時由于條件過于艱苦,教師離開較多,學生沒有條件住校,學風有所下降,但張釗“不較錙銖,既無逾濫之事,且有振作之心”朱其懿就多次去麻陽看望他,不僅囑咐他要注意保重身體,還捐廉給書院彌補經費不足。
芷江知縣陳建堂雖然“于政事、課士尤勤,且親歷各鄉,勸丈學校田畝,加贈書院修脯,賓興盤費,為款甚巨,鼓勵振興,實有裨益。該縣孤老院,頹圯無存,亦由陳令捐廉再造,業已完工”,政績十分顯著。但是,該縣一名姓賀的差役不安分,被辭掉之后又回來了,陳縣令卻礙于面子沒有拒絕。朱其懿在考察中發現這一情況后,不僅當面對陳縣令提出了批評,并要求他“如再不斂跡,仍當飭令驅逐”。尤其令陳建堂感動的是,由于芷江縣同城附郭,陳縣令在工作之外還要花費許多精力和銀兩接待云貴過往的公差,因此,朱其懿如實向憲臺匯報說:芷江“地處沖途,連年云貴學使主考、舉子馳驛往還,前升憲赴滇過境、本省學臺按臨沅郡,大差絡繹,賠累不貲”。頻繁的接待,不僅使陳縣令精力上應接不暇,經濟上也難以承受,以致“該令驟得目疾,左眸似盲,實由光景拮據、因公賠累,日夜焦急所致,情景可憐!”并請求憲臺“望本年巡閱差竣,仰乞憲恩,量調較優之缺,彌補積累,以全該令晚節”,希望給陳縣令安排一個較好的崗位。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下屬的體恤和關懷,洋溢著一種人性的美。
朱其懿任知府期間,由于他堅持以身作則,并采取了嚴格的管理和經常性的訪查監督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下屬不守禮法的行為發生,十七名正式吏員在他任內基本都能潔身自愛,沒有出現過大的問題。他正是通過表率一方,以察吏、管吏、恤吏、誡吏、薦吏并舉的措施,較好地實現了他的治吏目標,為他促進沅州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多措并舉醇化民風
湖南沅州地處邊隅,正如朱其懿在《申送兩湖書院肄業生附上張制軍稟》中描述的那樣:“苗瑤交錯,民俗強悍,椎魯無文”,這種社會環境與實現他治吏安民的施政目標是格格不入的。淳化民風,化解民間矛盾,讓侗、苗、瑤各民族的黎民百姓和睦相處,成了朱其懿安民的又一根本任務。朱其懿認為,要安民,就必須對癥下藥,整頓治安,加強教育引導,使民風逐步好轉。為此,他著力采取了四個方面的措施。
1、頒布條令,廣泛宣傳。為淳化民風。他到任后通過充分調查研究辦的第一件事就是《通稟到任后察看大概情形條陳應辦七事》,緊接著頒布了《到任后條教六條》。在應辦的七件事中,第六件“廉恥宜策勵也”、第七件“陋習宜禁革也”,就是針對當時的治安狀況,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民風正氣,革除陋習所采取的措施。而《到任后條教六條》,則針對當時的惡俗陋習具體列舉了必須禁止的六個方面,即“嚴禁逼嫁孀婦,以全名節也”;“嚴禁帶刀,以免逞兇釀命也”;“嚴禁強抄強牽,以儆兇頑也”;“嚴禁捕快差役豢賊殃民,以清盜源,以安良善也”;“嚴禁私宰,以重農工也”;“嚴禁窩賭,以正人心也”。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六條禁止的內容看,條條切中肯棨。為了切實抓好宣傳和落實,他還專門下發了《飭三縣分貼條教札》,要求將“條教六條”在“通衢市鎮,遍貼曉諭,咸使周知。并著落保正留心保護,毋任風雨剝落”,要求各縣進行廣泛宣傳,務必做到家喻戶曉。
2、樹立典型,策勵廉恥。朱其懿在郡內廣泛開展了嘉獎“孝子順孫,義夫節婦”的活動,大力樹立正面典型,引導百姓遵法守禮,睦鄰從善。他通過在郡內大張旗鼓地尋找講孝道、有廉恥的典型,其事跡經鄉親保甲推薦上報后,由府署審查批準并集中進行嘉獎,頒發匾額和獎品。受嘉獎人員及其陪護參加嘉獎的人員往返車馬食宿費用概由府署公款承擔,并將受嘉獎人員的事跡張貼到城鄉,號召老百姓學習。對有卓絕過人之行的廖貞女、吳林氏、尹丁氏等典型人物,由他親自登門慰問嘉獎,均獎給匾額一方,青白布衣料兩件,以示鼓勵。同時,他還借親自審案的機會進行禮法教育,比如在斷“尹丁氏控尹昌華”的案子中,他語重心長地對屬下和士紳說:“本府身先率教,不惜誨之諄諄。爾等退返鄉閭,均勿聽之藐藐。”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化成于下,以漸銷一些人的獷悍桀驁之氣,而興起其節義廉恥之風。
3、推崇前賢,弘揚禮教。據《沅州府志》記載,黔陽縣光祿寺卿宋以方、翰林待詔邱式耔,麻陽縣太仆卿滿朝薦“皆觥觥大節震爍古今”。朱其懿決定將“郡城天福寺廢廟,改為三忠祠”,供奉、祭祀宋以方、滿朝薦、邱式耔等先代三位名家,并親筆寫了《祭三忠祠文》,供人觀瞻學習,弘揚他們的美好德行和輝煌業績,昭示后人。他同時安排三縣縣令,對坐落在黔陽縣安江鎮的宋以方衣冠冢,麻陽縣黃栗嶺的滿朝薦墓,芷江縣城東古臺山的明代貴州巡撫米壽圖墓進行全面修繕,刻石立表,禁止在周圍放牧和采伐。他還考察到郡內沒有節孝坊,庵堂寺觀卻不少,因此要求籌款修建節孝坊,宣傳忠孝守節女的事跡。
4、親自督治,重點推進。朱其懿在城鄉各村莊張貼的《到任后條教六條》中就已經警告那些橫行鄉里的流氓痞棍:“本府壹意治安,實事求是,言不妄發,令出惟行,自示之后,雖平日不為已甚,惟此類有犯必懲,切毋視為具文,以身試法。”他推出一系列整飭治安的舉措之后,身先士卒深入各縣矛盾最為尖銳的地方進行巡查督察,對照條教狠抓落實。他督查到安江、洪江、寨頭等地,看到那里的婦女有進廟燒香搞觀音血盆會的陋習。每當此時,“齋婆引誘良家,妖僧誑騙財物”,不僅使眾多良家婦女浪費錢財,還嚴重影響了農事和社會治安,屬于“陋習宜禁革”之列。他“先飭公正紳耆,委屈傳諭,開導阻止”,進行勸導阻止,對少數不聽勸告的齋婆妖僧則派差強制驅離,并親自手書《嚴禁寨頭安江婦女入廟燒香為觀音血盆會手示》張貼周圍各村,嚴禁組織觀音血盆會活動。
朱其懿通過采取教養兼施、懲惡揚善等一系列措施,并堅持不懈地狠抓落實,郡內民風終于逐步有所改觀。他所期待的治安良好、鄉鄰和睦,侗、苗、瑤等各民族百姓和諧共處、安居樂業的局面也開始往他設想的方向發展。
只是,清末社會積習已然深重,清朝帝國的大夏離傾覆已為期不遠,因此豈是一朝一夕、一己之力能改變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