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喆 楊荻
[摘 要]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丟失了正確的歷史責任感,那么它將會迷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不能自拔。端正歷史的態度,反思過去,正視現實,繼往開來,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締造者,是摸黑歷史,還是為它增光添彩,全在于我們對歷史的關切與態度。
[關鍵詞]歷史責任;歷史態度;端正
人類歷史的長河滔滔而過,已是千萬年。我們曾有過歷史上的進步榮耀、光輝歲月,也曾沉迷于權欲橫流,掀起罪惡的戰爭篇章。在探索未知的歷史征程上,懷揣謹慎、步踱思忖,因為歷史走在我們腳下。
我們是歷史的締造者,亦是歷史的一葉扁舟。歷史的進程會因我們的孜孜不倦而精彩紛呈,也會因我們的漠不關心而黯然失色。所以,我們對歷史的責任與態度,決定了歷史發展的方向與未來。活在當下的我們,任重而道遠。
有上述感慨,不是筆者的無端呻吟,也不是偶然的心血來潮,而是源于我生活和工作的思索,思維和思維碰撞后產生的火花。
記得第一次上歷史課,三尺圣臺上,我雙手捧著歷史教科書,給學生們的開場白如下: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了解和認知歷史這門課。老師雙手捧著的,不簡簡單單是一本薄薄的歷史教科書,而是先輩們留下的厚重的歲月積淀,它需要我們認真解讀,深深思索。當然,老師這樣的捧著它,也是老師對歷史的一種態度——尊重、慎重、崇敬,希望你們能明白。
頃刻間,我悄悄發現,孩子們已自覺坐端了身姿,也雙手捧起了自己的歷史書。傳承的暖流瞬間溫暖了我。
課堂上,我向孩子們提起了三個關于歷史的問題,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嗎?作為歷史的締造者,你們該如何擔當歷史的重任呢?
孩子們的回答是稚氣但包含了思索的。學生A:老師,歷史是先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我們沒有理由不去了解它。學生B:不給歷史涂鴉,不做歷史的罪人,認真學習,努力向上,就是我的歷史責任。
說起面對歷史的態度,有一個國家,一位總理,他的一個舉動,曾震驚過全世界,為我們當代人以及后輩們做了一個豐碑式的楷模。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下跪,這一懺悔二戰罪行的舉動,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這種偉大的和解姿態,是一種面對歷史敢于擔當、肯負責任的正能量的體現,值得我們學習和敬重。
再反觀近年來,一些國家劣跡斑斑的丑惡行徑,以及他們對待現實和歷史的罪惡態度,讓人悲憤不已。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在二戰時期曾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使用毒氣彈、細菌彈殘害無辜的中國人,強征慰安婦、虐殺俘虜和勞工,臭名昭著。竟然在21世紀的今天,部分日本右翼政客,依然腆不知恥的矢口否認二戰犯下的罪惡行徑。讓人十分痛心和憎惡。日本的未來,在這些右翼政客的操縱下,離歷史的正軌漸行漸遠,真讓人擔憂。
沒有了正確的歷史價值取向,我相信,這樣的國家和民族不會得到大多數熱愛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尊重、信任的。當然,他們也終會被歷史的潮流鞭撻、淹沒。
“以史為鑒知興衰以人為鏡明得失”,我們有榜樣,也有反面教材。作為世界和平中堅力量的中國,熱愛和平事業的中國人,我們該如何做為,也一直深受世界的關注。經歷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抗日戰爭,近代中國在昔日列強的蹂躪下,滿目瘡痍,山河破碎,屈辱并懦弱的茍延殘喘,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奔走呼告下,民心有所覺醒;在孫中山、黃興等早期民主前驅的領導下,革命的隊伍推翻了千年的封建制度,并開展了一系列反帝斗爭;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抗爭,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現當代中國的歷史,被卓越的共產黨人所改寫:建立新中國,搭上社會主義的帆船,我們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鮮有的飛躍式的發展,從封建社會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并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取得世界矚目的驕人成就。歷史上的中國人,不乏慷慨激昂的民族自尊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現當代的驕子們,時刻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孜孜不倦,奮進在與祖國同進步的道路上。當然,我們主要要褒揚的還是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對過去歷史的態度,一方面,我們以曾經的屈辱為現在富強的動力,化悲痛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祖國建設事業中來。另一方面,我們沒有因為曾經的戰爭陰影而仇視或記恨西方的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甚至包括慘絕人寰的鄰國日本,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先后與美、日建交,開始正常的國際國家交往,此后,我們與這些經濟、軍事強國還進行了更深層次和更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大大加快了我們的發展步伐,同時,在新一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下,大膽嘗試“一國兩制”治國方針,收回了香港、澳門。沒有和平理念和與時俱進的大局觀,我們就沒有今日的輝煌可言,如果我們沉浸在悲慟的歷史屈辱里,冷眼看世界,仇視、敵對我們曾經的敵人,那我們肯定是閉關鎖國,處處碰壁,停滯不前,這樣,我們就與歷史的潮流背道而馳了,何談今日穩定、和諧、繁榮的生活,真慶幸我們英明偉大的領路人,他們的遠見卓識,他們的改革創新,引領我們不斷前行、進步、富強。
國家層面的歷史言行對世界的影響是顯性的和舉足輕重的,然而,個人層面的歷史關切,雖是隱性和微不足道的,但同樣影響深遠,因為國家畢竟是由人來管理和運行的,所以,個人歷史態度的養成不可小覷。國家教育的重任中,對個人歷史責任和態度的培養與正面引導,不可忽視。歷史是每個人的鏡子,我們的善與惡,我們的美與丑,我們的苦與樂都毫無保留的印在上面,盡量做最好的自己,把美和善留給別人,留給世界,以丑和惡為鑒,時時警醒自己,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在歷史的扉頁上,留下美名而非罵名,讓歷史的天空因你晴朗而非陰霾。
還有一種歷史態度值得一提,以正史風。多數歷史名人,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做了利人利己的大善事,或為國捐軀,或有重大成就,或有感天動地之舉。然而,還有一些另類人群,為青史留名,他們不擇手段,哪怕是罵名、惡名。這已經超越人作為人的道德底線了,更何況其為歷史的責任與態度乎?此類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切莫效仿,亦勿艷羨,徒增悲哀與笑料耳。
歷史的明珠,在歲月的風沙里,是被淹沒還是綻放異彩,全在于當下我們每個人的作為與態度。尊重歷史、正視歷史,讓我們共同攜手,為當下和未來的人類歷史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