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美
9月7日,南京青奧會空氣質量保障專家組公布了空氣保障數據,整個8月份,南京人比平時少吸了3764噸PM10和1750噸的PM2.5。下降比例達到44%和36%。據了解,青奧期間空氣質量“優良”等級預報準確率達到75%?80%。
(9月8日《現代快報》)
對于南京市民而言,8月份少吸了3764噸的PM10和1750噸的PM2.5,這當然是一種難得的生態福利,是保障市民健康權益的利好消息。不過,只是在南京青奧會期間,南京人少吸了很多PM10和PM2.5,這意味著青奧會結束之后,南京人吸入的PM10和PM2.5很有可能還將恢復到青奧會之前的高水平。這樣的青奧會少吸PM10和PM2.5的福利,其實享受的是一種“超國民待遇”,讓人五味雜陳,因為這是南京市民沾了洋人的光,要不是洋人,南京市民吸入的PM10和PM2.5不會減少。
其實我們中國人在生態健康權益上沾洋人光不是一天兩天的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藍天、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藍天、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藍天以及2011年深圳大運會的藍天,均是因為有很多外國人前往這些城市參加比賽以及旅游觀光,為了照顧外國人,讓外國人少吸入PM10和PM2.5,這些重大國際活動的主辦城市才想盡一切辦法和一切手段,確保藍天數量,保障空氣質量,讓外國人少吸入一點PM10和PM2.5,中國人少吸入PM10和PM2.5只不過是跟著洋人享受福利罷了。
事實上不管是奧運會、世博會、青奧會以及其他重大國際活動本身是短暫的,但是關系到市民生態健康權益的空氣質量是永久的。所以,絕對不能因為重大國際性活動結束了,藍天也就隨之結束。
然而,重大國際活動結束后,藍天是否還能延續,好的空氣質量是否還能繼續保持,早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很多人就對這個直接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提出了拷問。但是,很遺憾,從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經歷來看,這些國際性重大活動結束后,洋人減少了,藍天數量也就隨之減少,空氣質量不斷惡化,PM2.5頻頻暴表。可以說,這些舉辦重大國際性活動的城市交出了一份讓市民非常不滿意的答卷。
因此,南京青奧會期間,南京市民少吸入了PM10和PM2.5不值得炫耀,更不能當成政績,而且對于老百姓來說,最關心的是,青奧會結束后,南京的PM10和PM2.5會不會減少,這才是衡量空氣質量政績的指標。可以說,與其吹噓青奧會期間PM10和PM2.5減少,倒不如延續青奧會期間的保障空氣質量的經驗和好做法,在后青奧會時代繼續有一個良好的空氣質量,讓市民少吸入一些PM10和PM2.5,這才是正道。
(責編: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