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露林
[摘 要]李贄經濟思想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其入仕為官時期,經濟思想開始萌芽,形成了“治生、產之事”、“任其自然,務以德化”等經濟管理思想,并在姚安任上付諸實踐;第二階段是其著書講學時期,經濟思想逐漸系統化,李贄以“童心說”為出發點,提出“崇私論”和新型“義利觀”,主張“重商富民”,鼓勵百姓靠生產經營致富,為新興市民和商人利益疾呼。
[關鍵詞]經濟思想;治生產;童心說;義利觀;重商富民
李贄(1527—1602),字卓吾,福建晉江人,明朝嘉靖、萬歷年間著名思想家,自稱“異端”,“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道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1],且“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崇尚實用、自然主義思想,與當時儒、道等世俗主流思想格格不入。20世紀末以來,李贄經濟思想部分的重要意義逐漸凸顯出來,引起學者們濃厚的研究興趣,且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其中的代表有:蔡文錦《論泰州學派后期魁星李贄的經濟思想》、黃海濤《論李贄經濟倫理的批判性》、李仁和吳楊婷《李贄經濟倫理觀簡析》等。這些論著多從經濟管理和治民思想等角度來闡述李贄的經濟思想。本文試圖以李贄入仕為官——辭官——著書講學的人生軌跡為線索,以其代表作《焚書》、《續焚書》和相關史籍資料為根據,梳理其經濟思想形成過程,分析其形成的階段性特征及原因。
一、入仕為官時期李贄經濟思想萌芽
嘉靖三十一年(1552),26歲的李贄中福建鄉試舉人,從此進入仕途。但其仕途之路并不順利,其間父親和祖父相繼離世,李贄兩次回福建丁憂,直至隆慶四年(1570)調任南京刑部員外郎,其在南京刑部任上長達七年。這七年,是李贄思想發生變化的重要時期,期間他認識了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等友人,師事泰州學派的學者王襞。泰州學派倡導“百姓日用即道”,這一思想對李贄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后來在《焚書·論政篇》中提出的“穿衣吃飯論”就源于此。李贄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2]李贄把被傳統道家、儒家虛化到至高無上的人倫物理歸結為最簡單的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并認為“圣人與凡人一”,把所謂的圣人拉下神壇,與普通百姓無異。李贄由“穿衣吃飯”進而論及“治生、產之事”,他說:“凡世間一切治生、產業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習、共知而共言者,是真‘邇言也。”[3]
萬歷五年(1577),李贄被外放到云南姚安任知府,姚安任上三年,是李贄思想發生轉折的關鍵三年。云南姚安府偏居西南一隅,使得他可以遠離中原地帶浮躁的道、儒和釋學斗爭中心,潛心觀察、了解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管治一府之民。這三年的外放經歷,使得李贄了解普通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關心的是什么,這也是其“穿衣吃飯論”最直接的現實來源。李贄為政治民以“簡單易行”為宗旨,即“一切持簡易,任自然,務以德化”,重視“治生、產之事”,李贄姚安知府任上第二年,得知連廠河連年泛濫成災,李贄“捐資聚石為橋,利行旅,通往來,以垂永久”。當時云南邊疆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間矛盾時常尖銳。李贄堅持“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4]的寬松民族政策,他說:“邊方雜夷、法難盡執,日過一日,與軍與夷共享太平足矣”[5],不擾民,不主動過問民族糾紛,堅持“無人告狀,即可無視之”的原則。
李贄姚安任上三年,重視生、產之事,政令清簡,鼓勵商賈,順民安民,其后來提出“務以德化民,不賈市俗能聲”和“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6]的治政方略即源于此。
二、著書講學時期李贄經濟思想系統化
李贄姚安任期滿三年,即行辭官赴黃安,續與耿定理之約[7]。關于辭官原因,李贄后來總結自己的仕途生涯時說:“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此磨難,一生坎坷,將大地為墨,難盡寫也。為縣博士,即與縣令、提學觸。為太學博士,即與祭酒、司業觸。……最后為郡守,即與巡撫王觸,與守道駱觸。……此余平生之大略也。”[8]李贄為人做事與世俗價值、官場規則格格不入,時常遭排擠、抵觸,這讓他感到非常痛苦。
李贄到達黃安后,寄住在好友耿定理家中,教授耿家子弟。耿定理之兄耿定向曾在南都任職,后因拒絕營救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何心隱,李贄與其分道揚鑣。在李贄看來,耿定向是鄉愿、假道學的代表人物。李贄在耿定理家著書講學,與耿定向就人性論,公私論乃至孔孟之道等辯難。三年后耿定理去世,耿定向不能相容,李贄遂移居麻城龍潭湖,建造芝佛院,繼續著書講學,與耿定向持續辯論長達十多年之久,于是才有《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多封辯論信札流傳后世,在思想界引起極大的震動。在麻城芝佛院中,李贄以“百姓日用即道”為宗旨開館講學,從者數千人,男女學生兼授,并在此先后完成出版了《初潭集》、《焚書》、《藏書》等重要著作,形成了“童心說”、“崇私論”、新型“義利觀”、“重商富民論”等重要經濟思想和主張。
李贄的“童心說”在經濟思想上可以解釋為“私心說”,李贄認為“人必有私而后其私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9]”由此,李贄主張“崇私論”,對普通百姓的求富心理予以支持。對于儒家的“義利觀”李贄亦進行了駁斥,其以“私心說”為出發點,反對“重義輕利”的傳統觀點,認為人必先利己而后才能利他,他說:“種種日用,皆為自己身家計慮,無一厘為人謀者。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10]他以實際生活為例說:“如服田者,私有秋之獲而后治田地必力;居家者,私積倉之獲而后治家必力;為學者,私進取之獲而后舉之也必力。”李贄戳破了傳統儒學家“義先于利”的虛偽面孔,認為“私利”是人們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動力,并且認為“圣人必有私”,這與孟子的經濟觀點頗為相似。與宋代以來程朱理學教導人們“禁欲”不同,李贄大膽的倡導“功利主義”,鼓勵人們靠生產經營致富,歌頌辛勤創業者,為新興市民和商賈大聲疾呼,他說:“且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萬之貲,經風濤之險,受辱于關吏,忍詬于市易,辛勤萬狀,所挾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結于卿大夫之門,然后可以收其利而遠其害。”[11]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統治者一直遵循“重本抑末”、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民思想,打擊商業行為,堅持低水平的收入均等。李贄堅決反對這一導致共同貧困的做法,積極倡導“重商富民”,然后才能“富國裕民”,所以他十分重視“治生、產之事”,認為“農商皆本”,積極為商人正名。李贄的以上種種思想均與傳統儒家、道家背道而馳,為當時社會主流價值不能認同,于是當地官吏以“異端之尤”為由,焚其室,拆其院,兩次逐他出麻城。進而以“亂道”、“惑世”的罪名,捕之入獄。萬歷三十年(1602),李贄在獄中留下絕命詩后取剃刀自剄。至此,這位擁有新經濟思想且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斗士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的思想卻流傳開來,傳播海外,并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啟蒙思想之一。
三、總結
李贄經濟思想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其中舉入仕,止于姚安辭官,這期間李贄形成“治生、產之事”、“任其自然,務以德化”等經濟管理思想,并在姚安任上付諸實踐;第二階段始于其客居黃安,止于被迫離開麻城芝佛院,此間李贄的經濟思想逐漸系統化,他以“童心說”為出發點,提出“崇私論”和區別于傳統儒家思想的新型“義利觀”,主張“重商富民”、“富國裕民”,鼓勵百姓靠生產經營致富,為新興市民和商人利益疾呼。
注釋:
[1]李贄:《陽明先生年譜》,明萬歷三十七年刻本。
[2]李贄:《論政》,《焚書》(卷三),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年版。
[3]李贄:《答鄧明府》,《焚書》(卷一),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年版。
[4]李贄:《論政》,《焚書》(卷三),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年版。
[5]李贄:《豫約感慨平生》,《焚書》(卷四),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年版。
[6]李贄:《論政》,《焚書》(卷三),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年版。
[7]李贄赴姚安上任時,將女兒女婿留在黃安耿定理家中,只帶妻子赴任,并約定三年期滿即辭官回黃安。
[8]李贄:《焚書》卷四,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年版。
[9]李贄:《李贄文集》(第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10]李贄:《答耿司寇》,《焚書》(卷三),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年版。
[11]李贄:《李贄文集》(第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