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摘 要]元代海南黎亂頻發,沉重打擊了元朝政權在海南的統治秩序,后世史籍多將“黎亂”頻發根源歸結為元朝重用黎族土官及黎兵萬戶府的設立,筆者認為元朝統治者迷信武力、殘酷壓迫是導致黎亂頻發的根源。
[關鍵詞]元代;黎亂;土官;治黎政策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大將阿里海牙率大軍渡過瓊州海峽,裂殺宋瓊州太守趙與珞,設立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行省管轄,標志著蒙古政權正式開始對黎族的直接統治。相比前代,元朝采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增強對黎人的控制,但有元一代,海南“黎亂”頻發,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直至元朝滅亡,仍未實現對黎族的有效統治。筆者不揣淺陋,試就元代海南黎亂爆發原因與土官制度之間關系進行探討,就教于方家。
一、元朝海南“黎亂”概述
“黎亂”一詞是封建社會對黎族人民反壓迫斗爭的別稱。在元朝統治海南的短短幾十年時間里,僅據史籍記載,具有一定規模的“黎亂”就多達三十余次,其發生之頻繁、規模影響之巨大皆前所鮮見。
至元三年(1266年),萬安軍賊吳與期等聚眾三千人作亂。(1)
大德中(約1305年),王文河寇臨高、樂會,王應嘉寇澄邁(2)。
皇慶壬子(1312年),王交一作高寇會同,天祥為閫帥,復討平之(3)。
皇慶二年(1313年),黎人王奴歐等反,立國設官,偽稱平章元帥,焚劫百姓(4)。
天歷初(1328年),瓊山黎多招引亡命為向道,時出行劫。
天歷二年(1329年),海島生黎叛服不常。
至順元年(1330年),黎獠既陷三軍,王官福等復寇乾寧界。
明年(1331年),賊數萬寇石山新村梁陳渡,汝楫與子康力戰,康遇害。
至順二年(1331年)九月丙子,海南賊王用糾率十九峒黎蠻二萬余人作亂。
至順三年(1332年),賊寇乾寧西山界...澄邁王六具亦寇臨高,逼南寧界。
明年春,六具遣其徒王吾數千人掠北關...夏,官福賊五萬復由東入寇(5)。
至正辛卯(1351年),臨高士人吳國寶等構亂,焚掠沿海諸村,鄉人討平。
至正癸巳(1353年),文昌土酋陳子瑚構亂,寇乾寧,州縣皆為所有。子瑚死,弟有慶踵其勢,與逆黨偽萬戶袁元貴、鎮撫潘萌、經歷吳紹先、千戶洪義等屯居瓊城。
至正甲辰(1364年),萬州土酋符奴達、陳俊甥等竊掠居民。峒首王麗珠既平陳子瑚兄弟等,又自備鞍馬兵器,抵窠追剿,奴達俊甥悉平。
至正十八年,黎酋吉天章逐昌化縣尹黃半山,奪其印,自為縣尹。二十一年,知南寧軍曾悅家仆王薦觀作亂,攻城掠邑,自稱元帥,奪吉天章昌化尹印,據有其地(6)。
從“黎亂”爆發的時間來看,元入主海南初期,由于政權根基尚未鞏固,統治者與黎族之間的階級矛盾相對較小,“黎亂”爆發數量相對較少。到了元朝中期,尤其是元成宗以后,海南“黎亂”進入頻發期,黎人的反抗斗爭形勢呈現出影響范圍廣、參與人數多、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其中以天歷元年到至順三年間的大規模“黎亂”最具代表性:“初,至順元年,黎賊王、馬同反,陷會同、樂會、文昌;王六具寇臨高、澄邁;王官福據定安。東西諸黎皆應,僅存瓊。州民王周糾亦率十九峒作亂”。這次“黎亂”參與黎人近十萬,前后歷時五年多,直至元統二年(1334年)元朝政府才把這次轟轟烈烈的黎民起義鎮壓下去。
這些大大小小的黎亂沉重打擊了元朝政權在海南的統治,迫使元朝統治者不斷調整其統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元朝政權在海南的覆滅。
二、元朝以黎治黎的土官政策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對漢人存有較深的防范心理,而要維持對海南黎族控制又面臨人手與兵力不足的困境。因此,元朝政府在使用黎兵、提拔黎人土官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是大規模征用黎兵。早在至元二十年,元統治者就曾計劃征調海南黎兵征討日本,后因故作罷。至元二十四年正月,元將阿八赤率大軍征討安南,其中海南四州黎兵一萬五千人(7);同年九月,瓊州路安撫使陳仲達等又率船一百二十艘、黎兵一千七百余人,“助征交趾。筆者認為,元至順年間,海南黎兵規模應在二萬人以上。據黎兵萬戶府領十三千戶,以每戶二人來算,元朝黎兵數量已近三萬人,規模十分龐大。
二是空前重用黎族土官。相比宋代,元朝準許黎族土官擔任萬戶、千戶、總管、知州、縣尹等實職,集軍政大權于一身(8)。例如,重用黎族首領王官知南建州,“佩金符,領軍民”(9);大規模選任黎族軍事主官,黎兵萬戶府所屬“萬戶三員,正三品,千戶所十三處,正五品,每所領百戶所八處,正七品,兼用土人為之”(10)據此計算,黎官人數已達130人,遍布全島各地。此外,在經濟上,元朝在海南設立屯田萬戶府,使用黎人開展屯田,至順三年(1332年)“完澤平黎,復奏立府,以土人吳斌為萬戶”(11),“每所兵千人,屯戶五百,皆土人為之。”(12)黎兵萬戶府和屯田萬戶府的設立,使黎族土官制度得到迅猛發展,“自是土官愈熾”(13),也導致了后世關于黎亂原因的諸多爭論。
三、土官政策與“黎亂”根源辨析
元代“黎亂”頻發的原因,后世學者、史家多將其歸咎于重用土官的治黎政策。認為元以黎人任萬千百戶是導致“誘亂終元之世”、“終元世黎寇不息”的根源。對此,筆者并不認同,理由如下。
其一,元朝設立黎兵屯田萬戶府,重用土官是元朝加強對海南統治的必然需要。元朝政權發跡于蒙古高原,而海南島偏居南海之遙,遠離元朝統治力量中心區域,其統治力量對海南的控制程度遠不足對中原內陸地區徹底。從歷次大規模“黎亂”爆發,元統治者都需要從千里之外的湖廣、江西、福建等地調兵的史實足可以說明其在海南統治力量的薄弱。同時,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元統治者對漢人的歧視防范政策,也促使其不得不依靠黎兵、土官的力量維持統治。
其二,黎兵、土官作為元朝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統治海南的社會基礎,在維護元朝統治、支持對外戰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僅至元二十八年的征黎戰爭,元朝政府就征用黎兵一萬四千多人,而征討安南、交趾所用黎兵更是多達兩三萬人。而在平定島內黎亂方面,眾多土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四年,萬州土酋符奴達、陳俊甥等竊掠居民。峒首王麗珠既平陳子瑚兄弟等,又自備鞍馬、兵器抵巢,奴達、俊甥悉平。二十六年五月,五原都人張賢與第德等倡舉義兵,斬袁元貴等,恢復郡城及萬州,峒首王麗珠率民兵平復萬州。”(14)
其三,歷史上雖然也有關于黎族土官直接參與策動反元斗爭的記載,但是無論從規模還是影響上都較小。一是至元二十九年,黎兵百戶長鄧志愿發動叛亂,旋即被鎮壓;二是大德十年,臨高的那蓬峒主王文何發動叛亂,也因實力孱弱被元軍鎮壓,王文何被殺。從這些“黎亂”來看,其領導者都只是低級土官,叛亂的規模與影響也均較小,不足以說明土官制度導致了黎亂頻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將元代“黎亂”頻發歸咎于土官制度是不合適的。元朝統治者迷信武力征伐,在治黎政策上重征剿、輕招撫,雖能實現一時“空其巢穴,勒石五指山”,但缺乏長遠經營撫慰之計。其在黎族地區實施大規模的“籍戶”、“閱實戶數”,“皆賦役之”的政策,連年征募“黎兵”,都極大地增加了黎族人民的負擔,繁重的封建剝削與殘酷的階級壓迫成為導致“黎亂”頻發的根源。
參考文獻:
[1](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版
[2](明)黃佐:《嘉靖廣東通志·瓊州》,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3](明)唐胄:《正德瓊臺志》,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4](明)戴熺、蔡光前等:《萬歷瓊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5](清)金光祖:《康熙廣東通志·瓊州府》,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6](清)明誼、張岳崧:《道光瓊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7](清)柯劭忞:《新元史》卷248,《云南湖廣四川等處蠻夷》引自劉耀荃:《黎族歷史紀年輯要》,廣東省民族研究所,1982年
[8]吳永章:《黎族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王獻軍:《元代海南的黎兵》,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注釋:
(1)明·《嘉靖廣東通志·夷情》
(2)明·《正德瓊臺志·平亂》
(3)明·《正德瓊臺志·平亂》
(4)清·《新元史·云南湖廣四川等處夷蠻》
(5)明·《嘉靖廣東通志·黎峒》
(6)清·《道光瓊州府志·平黎》
(7)王獻軍:《元代海南的黎兵》,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8)吳永章:《黎族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9)明·《嘉靖廣東通志·流寓》
(10)清·《乾隆瓊州府志·兵制》
(11)清·《乾隆瓊州府志·屯田》
(12)明·《元史·順帝本紀一》卷三八
(13)明·《嘉靖廣東通志·黎峒》
(14)清·《康熙廣東通志·峒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