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曉
[摘 要]本文通過對文化遺產在城市中地位的探討,以及中外在此方面不同態度的比較分析,同時借助有關文化遺產在城市規劃中作用的研究,以期獲得對于文化遺產在城市中地位的正確認識,即文化遺產的標志化和文化遺產的“平民化”。
[關鍵詞]文化遺產;雙重地位;城市發展理念
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無論在國內外,都是最近幾十年的事。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正式采用了“文化遺產”一詞。而文化遺產在城市中的地位也隨著各國自身的發展狀況,有了改變或正處于改變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文化遺產地位的研究,進而探討如何正2確對待文化遺產等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1.中外文化遺產地位比較
1.1國外文化遺產的地位
現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大多源于歐洲,不論是瓦爾萊特提倡的將文化遺產復原的風格修復原則,還是拉斯金主張的保持其留有時間痕跡的舊貌修復,他們都將文化遺產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藝術品的位置,獨立于生活之外,需要精雕細琢。
從《威尼斯憲章》頒布以來,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強調其周圍的環境,以及各系統之間的合作,以保持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文化遺產正逐漸融入到其存在的環境中去,拉近了其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居民的支持,也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
現如今,文化遺產在國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遠遠超過了為人們帶來旅游收入的價值,而成為城市的象征和歷史自豪感的寄托。
1.2中國文化遺產的地位
文化遺產保護在中國經歷了較長的低迷狀態,“破四舊”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大拆大建,使得文化遺產岌岌可危。當今的中國仍處于轉型階段,各種矛盾突出,表現在文化遺產上主要有兩個極端:第一,無視文化遺產在城市中的突出地位,大肆建設現代化建筑,將原本最能體現城市特色的文化遺產置之不理。這樣不僅使文化遺產遭受到了空前的毀滅,也使城市特色消失殆盡;第二,意識到了文化遺產的作用,但是沒有確立正確認識。主要表現在只看到其經濟價值,忽視其作為城市文化命脈的重要作用。為配合旅游而進行所謂的“保護”其實是給文化遺產穿上了現代的外衣,完全不能體現其歷史價值,很多的“保護”更是對遺產的破壞。
2.“世間遺產”的重要意義
文化遺產對于城市的意義顯而易見,它們是城市靈魂的載體和表現形式。這種必要的聯系不僅僅體現在城市標志物上,更體現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物質與非物質的結合使得文化遺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有機組合而成的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城市中超越物質形態更為重要的因素。社群之間的和睦對于文化遺產在日常生活中的保護極為重要,保護和使用在某種程度上對于文化遺產的作用是相同的,即使用是最好的保護。所以,對于存在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遺產,我們需要給予適當的態度來對待。
“世間遺產”的概念由日本首先提出,指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日常空間和普通風景,幾乎可以涵蓋生活空間的所有類型。城市遺產不應脫離普通市民的“真實生活世界”而存在,這個真實生活世界本身不僅構成世界遺產的背景環境,而且其本身也應該被視為是一種遺產。
由于文化遺產與環境的特殊關系,它只有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中,才能體現其價值。這就使文化遺產與當地居民有著極為深刻的情感聯系,這種聯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眾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主人,只有發動民眾的強大潛在力量,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才能逐漸成熟。
3.公眾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在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還處在以政府、學者為主體的階段,公眾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極為薄弱。這一方面是宣傳普及不到位,另一方面是長久以來尚未形成全社會范圍內的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隨著民主意識的增強,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目標更加需要向公眾進行說明,提高其對于文化遺產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博物館開放日、文化遺產日等節日的設置,使得文化遺產與公眾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親身經歷會讓公眾體會到文化遺產不是高高在上、冰冷晦澀的“死的”物體,而是與生活密切相關、充滿人情味的“活的”歷史載體。
4.文化遺產的雙重地位
4.1文化遺產的標志化
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能夠代表一個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可以成為一個城市標志的必定不能是千篇一律、毫無創新的高樓大廈,或者在各地隨處可建的廣場雕像等,而應該是一個城市文脈的集中體現——文化遺產。在越來越趨同化的城市化浪潮中,文化遺產的角色不得不是一種高于一般建筑的標志性存在。就如紫禁城以其獨特性成為北京的標志,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成為巴黎的標志一樣。文化遺產的標志化能夠使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得到文化傳統的延續,因此,文化遺產肩負的責任重大。
4.2文化遺產的“平民化”
文化遺產最初是作為能夠滿足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而產生的,其本質是可以使用的日常生活物品,這就使文化遺產分布的范圍可以擴大到幾乎各家各戶。人們只會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進行保護和修整,比如,北京南池子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中,當地居民紛紛自掏腰包,將原本破舊不堪的老四合院修葺一新。而這種符合文物保護的修葺方式是在房屋產權屬于自己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此可見,關系自身才會激發保護的積極性。
5.文化遺產雙重地位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我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主要有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6年2月8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保護文化遺產的通知》、2011年6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但其中所涉及的大多數是重大工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地段的文物維修等,如有涉及當地居民相關保護措施,也只是一筆帶過,沒有充分重視民間力量的重要性。直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由于非物質文化涉及面較廣,并且深入民間,所以公眾的保護力量才被提及。
充分發動文化遺產所在地的民間力量,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最有針對性的措施。一個較為成熟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形成,必定需要將民間力量納入其中,并且隨著這一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民間力量所扮演的角色不管在資金投入還是環境維護上,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文化遺產的保護會逐漸從以政府為主體轉變為以公眾為主體。
6.總結
綜上所述,文化遺產在城市中應該以雙重地位存在。大型的、充滿城市代表性的物質文化遺產,應作為城市標志而存在,以弘揚城市文脈,提高城市品質,避免城市面貌統一化。即文化遺產的標志化。與之相對應的小型的、散落于居民生活各處的,或者具有家族性質的文化遺產,應將其看作日常家庭生活的組成部分,利用人們對于與自身相關事物的特殊關注,使其對文化遺產進行自覺保護,同時增進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感。即文化遺產的“平民化”。
參考書目:
[1]單霽翔.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3]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4]宋振春.日本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制度因素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