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楠
[摘 要]《史記》記載,懷王心派遣劉邦西向入關,而因項羽為人暴虐,刻意不使其先入關。這一描述并不準確。當時,懷王心面對秦軍主力近在眉睫的威脅,只能派其主要將領項羽率領楚軍主力北上,與各國共同抗秦,而非故意阻撓項羽入關。且懷王之約為天下公約,如果內定劉邦先入關,何以服眾?
[關鍵詞]項羽;劉邦;懷王心;入關
《史記》記載,懷王心與諸將定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后,遣宋義、項羽北上救趙,而派劉邦西向入關。其目的在于使劉邦先入關,而阻撓項羽入關。原因是:在秦國的嚴刑峻法下,秦國百姓生活很困苦,劉邦是“寬大長者”,如果能夠以仁義為號召,就有可能得到秦國百姓的支持,攻下秦國。項羽“為人僄悍猾賊”,所到之處屠戮不已,不能服眾,也就不適合西向入關。[1](P356-357)這一決定招致了項羽的不滿,為項羽破壞懷王之約、殺死懷王心埋下伏筆。《史記》中的這一表述是否正確,尚有待于商榷。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1](P356),懷王心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不是攻入關中,而是如何在秦軍的猛烈攻勢下自保,避免重蹈陳勝、項梁的覆轍。楚國以一己之力抗秦已經多次失?。ㄇ坝嘘悇佟菑V之敗,后有項梁之?。氉钥骨剡@條路已經很難走通了。因此,懷王心只能借救趙之機,合多國之力以抗秦。這就是懷王心遣主力北上救趙的原因。懷王心派項羽北上救趙,則與項羽在楚軍中的地位有關。項梁生前就致力于打造一支項家軍,這支項家軍也是楚軍主力,英布、蒲將軍等楚軍名將都是項氏心腹。項梁死后,項羽成為項家軍的領袖,也就已隱然成為楚軍的領袖。在這種條件下,懷王心要派楚軍主力救趙,就必須派遣項羽。這是當時懷王心在生死存亡關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并非刻意阻撓項羽入關。
按照《史記》之意,懷王心“不肯令(項羽)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后天下約”[1](P365),使項羽沒能先入關,對項羽不公平。這種說法只看到勝利后入關搶奪勝利果實,而沒看到懷王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準確的。試想,如果懷王心派遣項羽西向入關,而不進攻秦軍主力,那么楚國后方空虛,章邯派一支偏師即可滅楚。懷王心豈不是自尋死路嗎?而且,當時秦國過于強大,諸侯自顧不暇,入關只是一種奢望,作為戰略意圖鼓勵諸將入關則可,至于迅速入關則是懷王心絕對沒有想到的。既然懷王心想不到可以迅速入關,也就不會刻意讓劉邦入關、阻撓項羽入關。
而且,據李開元先生考證,在項羽北上救趙的過程中,劉邦也并未西進,而是在碭郡一帶往來,打游擊,“一方面側翼觀望北部戰場,一方面阻止東郡一帶的秦軍襲擊楚國的首都彭城?!盵2](P190)李開元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楚軍主力在趙國與秦軍決戰,勝負尚未可分。如果這個時候就派遣劉邦入關,身邊不預留兵力,萬一楚軍戰敗,懷王心將何以自保?懷王心身邊多老將,在軍事上必定持重,不會冒進到勝負未分時就傾巢而出的程度。正如李開元先生所說,“在大局逐漸明朗,確認章邯軍已經無力回天,秦軍也不可能襲擊楚國首都彭城以后,劉邦軍正式開始西進攻取關中的行動?!盵2](P192)因此,項羽入關的步伐并沒有比劉邦晚很多。何況項羽率領的是楚軍主力,經過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后,項羽入關已經是勢如破竹,較為容易。而劉邦率領的是“烏合之眾”、“散亂之兵”,“不滿萬人”,實力微弱,一不小心就會被秦軍消滅。酈食其甚至稱之為“探虎口”。[1](P2693)可見,劉邦入關的難度非常大,不在項羽之下。
《史記》中的這段記載還有一些問題:“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懷王之約是與諸將共同約定的,是當時最大的天下公約,既是鼓勵天下豪杰滅秦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也是懷王心成為反秦盟主的重要依據。要使其發揮作用,就必須讓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入關為王,怎么能內定誰(劉邦)先入關呢?內定何以服眾?懷王心又為何要偏愛劉邦?而且想入關的,不只是項羽、劉邦,司馬卬之流也是有這種企圖的(“當是時,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1](P359)),又何須內定入關者?至于諸老將認為項羽屠城、為人殘暴,劉邦是寬厚長者,也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在當時,對拒不投降的城池以屠殺為震懾手段,是常見的事。比如,劉邦就曾對沛縣的父老們說,如果不投降,就要屠城(“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并起,今屠沛……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盵1](P350))。周市勸雍齒降魏時,也說了類似的話(“不下,且屠豐?!盵1](P352))。據王子今先生考證,“《史記》數處記錄項羽屠城事,然而僅計有3例,即屠城陽、屠咸陽、屠齊地所得城……劉邦所指揮的部隊,屠城的記錄卻不勝枚舉。”有穎陽、武關、煮棗等11城。[3]可見劉邦也有屠城,其屠城記錄反而比項羽多,不會有寬大長者的美名,其西入關的最初也未“扶義而西”?!妒酚洝返倪@段記載恐怕并非史實。
總之,懷王心在誰先入關的問題上持開放態度,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對他來說,能消滅秦軍主力、消滅秦國就行,何必一定要劉邦而非項羽。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李開元.《復活的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王子今.《劉項屠城史事辨正》[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