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石磊
一、遼寧抗日義勇軍的興起與發展
遼寧地區是東北軍政當局的統治中心,南滿路,北寧路貫穿省內,構成了東西南北兩大交通動脈,北寧路是溝通東北與關內的重要通道,其沿線的錦州和山海關是扼守平津的兩大門戶,戰略意義十分重大,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炮火,最先興起抗日救國大旗的是遼寧廣大人民,遼寧人民多年來飽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之苦,同時也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瘋狂發動“九一八”事變所犯下的罪行。沈陽失陷后不久,在遼西,遼東各地出現了大批抗日義勇軍,逐漸形成了三大活動區域:以北寧路、大通路、營溝路為中心的遼西,遼北義勇軍活動區;以安奉路,南滿路中段為中心的遼東三角地帶和遼南抗日義勇軍活動區;以通化,桓仁為中心的東邊道抗日義勇軍活動區,遼寧抗日義勇軍的最盛時總員達15萬以上。
遼寧地區的抗日義勇軍斗爭,在1932年夏發展到了高潮階段,抗日義勇軍的隊伍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遼寧各地經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委任的義勇軍已達58路,27個支隊,參加抗日義勇軍的階層不僅有廣大的農民,部分城鎮工人和地方的警察,一些開明的地主等上層人物,還有一些綠林人士也投身到抗日義勇軍的行列中,初步形成了一個全民奮起聯合抗日的形勢,1932年一年內,抗日義勇軍在遼寧各地同日偽軍作戰數以千計,斃傷日軍千余人,偽軍數千人。
在日軍相繼解決了黑龍江馬占山,蘇炳文的兩路義軍后,于1932年抽調日本主力軍及偽軍,深入遼寧各地,對抗日義勇軍進行瘋狂的“清剿”,此后,抗日義勇軍處境十分困難,大部分抗日義勇軍開始動搖,分化,遼寧各地抗日義勇軍日趨頹勢。從1932年底到1934年初,遼寧各地抗日義勇軍主要首領,有的戰死疆場,為國獻身,有的逃之夭夭,另尋出路;有的投敵,當了叛徒,漢奸,只有一部分堅定分子投入中共領導下的抗日聯隊,繼續堅持抗日斗爭,經過兩年的英勇奮戰,遼寧抗日義勇軍最后失敗了。
二、遼寧抗日義勇軍在東北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一)遼寧抗日義勇軍的發展帶動了東北地區抗日斗爭的發展,從而打響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槍,推動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熱潮,展開了中國民族解放斗爭史的光榮一頁。作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組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抗日義勇軍的出現,不僅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序幕,而且掀起了世界上弱小民族及被壓迫大眾反對帝國主義的暴行和淫威斗爭最精彩的一幕,它不僅得到了國內各階層的承認和關注,也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矯正了國際人士的視聽。1932年11月21日,國聯行政院開會討論李頓的調查報告時,英法代表說中國對日本的進攻根本沒有抵抗。中國代表顧維鈞當即駁斥說:中國的正規部隊和義勇軍正在抗戰。回國后,顧維鈞感慨說:“如果沒有東北的直接抗戰,在國聯大會上簡直沒有話可說”。[1]
(二)遼寧抗日義勇軍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對反對日本侵略進行的斗爭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遼寧抗日義勇軍在兩年多的戰斗中,進行了大小數千次的戰斗,直接打擊了日軍侵略者在東北的殖民統治。遼寧抗日義勇軍在對日作戰中付出的努力,對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三)日軍的侵略行為和屠殺政策激起了遼寧人的反抗,東北軍部分官兵在人民的支持下,就地抗日,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打起了抗日的旗幟,遼寧抗日義勇軍在極端的困難的情況下,不顧一切,揭竿而起,參加遼寧抗日義勇軍的隊伍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戰斗的人數之多,包括階層之廣是我國歷史上所空間僅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志氣像一條堅實的紐帶,將各階層的廣大民眾聯系在一起,武裝抗日,驅逐日本侵略者出東北是各抗日隊伍的共同宗旨。他們在戰斗中所取得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民族正氣,鼓舞了中華民族堅持抗戰的勇氣和決心,日軍對東北的侵略,同東北人民的矛盾更加激化了,在東北人民中形成了抗日的思想和意識,為抗日斗爭積蓄了力量。
(四)遼寧抗日義勇軍失敗后,中共滿洲省委總結了抗日義勇軍斗爭的經驗和教訓,為領導東北人民反日斗爭提供了借鑒,積累了經驗。在“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影響對遼寧抗日義勇軍的興起起了積極作用。1932年9月,滿洲省委根據“北方會議”精神專門就抗日義勇軍工作向各級黨組織發出了指示。這個指示一再強調,要在義勇軍中、反日的武裝群眾中進行廣泛的宣傳,說明各派系的國民黨都是帝國主義走狗,都是不抵抗主義領袖,“統統都是漢奸”;甚至把帶有宗教色彩的農民抗日武裝,如大刀會,紅槍會等的抗日愛國行動也說成是“偽的消滅抗日”,認為“只有蘇維埃與紅軍才是反帝國主義唯一的力量”。這使眾多的抗日武裝對共產黨的政策產生了懷疑以至反感,使他們對黨領導的游擊隊不信任,以至于有時候以武力相見,這就大大的削弱了抗日力量。遼寧抗日義勇軍反日斗爭受挫及失敗,使中國共產黨特別是中共滿洲省委從中受到了一些啟示,認識到要取得武裝反日斗爭的領導權和主動權,應該著手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新型抗日武裝,以成為東北戰場的骨干和中心力量。在遼寧抗日義勇軍的隊伍中,共產黨派出了大批黨、團員,在抗日斗爭中,也了武裝抗日斗爭的經驗,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在遼寧抗日義勇軍失敗后,部分將領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重新建立起在黨直接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為東北革命軍和抗日聯軍的產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遼寧抗日義勇軍的興衰,充分顯示了蘊藏在群眾之中的無窮力量,使許多人認清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如果不依靠群眾的力量,就不能真正的抗日,從而促進了全國人民的覺醒,推動了全國人民的反日浪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黨內部的分化。國民黨內部的不少有志之士,在報紙發表文章支持與擁護義勇軍的抗日斗爭,一些國民黨愛國將領也上書蔣介石及國民政府請纓殺敵,張學良在東北抗日義勇軍興起之后也以各種形式支持義勇軍的抗日斗爭,所有這些都為我國全面發展抗日斗爭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杜:《東北義勇軍的過去與現在》載《國訊旬刊》第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