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汪毅夫先生所著《閩臺婦女史研究》為中心,考察其閩臺婦女史研究的成果,分析汪先生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特色:獨特的研究視角、占有豐富史料、展現人文關懷。
[關鍵詞]汪毅夫;婦女史;福建;臺灣
汪毅夫先生著作等身,三十年來已達兩百萬字之巨。他長期致力于閩臺地方史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汪毅夫先生在“閩臺婦女史研究”的論題下,陸續寫作了八篇論文,先發表在學術刊物上,后交由海風出版社結集為《閩臺婦女史研究》一書,2011年12月出版并在海峽兩岸發行。這本著作,集中體現了汪先生閩臺婦女史研究的成果與特色。
一、汪毅夫先生閩臺婦女史研究的成果
第一,《清代福建救濟女嬰的育嬰堂及其同類設施》,寫于2006年9月3日,發表于《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4期,為本書第一章。本文羅列清代福建救濟女嬰的育嬰堂及其同類設施之相關史料,并論述其相關問題:上承的歷史傳統、因應的社會問題、早期的推展狀況、官方的主導作用以及祀神、僑捐、賀錢、抄產等特殊事項。
第二,《赤腳婢、奶丫頭及其他——從晚清詩文看閩臺兩地的錮婢之風》,寫于2006年10月1日至5日,發表于《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為本書第二章。本文翻檢晚清時期(道光朝至宣統朝)劉家謀、陶浚宣,以及陳盛韶、梁章鉅、姚瑩、王凱泰、馬子翊、范克承、鄭篯、邱逢甲、唐景崧、鄭珍甫等人的相關詩文,記取閩、臺兩地錮婢之風的若干情況:“赤腳”與“執役”,“婢作夫人”與“執役依然”,“野合生子”與“去子留母”,“身屬君家”與“去母留子”,“為女不為婦”與“未嫁若未亡”,以及官、紳誡禁錮婢之風的良善舉措。
第三,《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風與童養婚俗》,寫于2006年11月25日,發表于《東南學術》2007年第2期,為本書第三章。本文選輯和摘錄清代福建溺女之風的歷史記錄和育嬰堂“條規”或“規條”一類歷史文件。本文認為,“嚴禁溺女”、“董行育嬰”和“勸撫苗媳”是清代官方遏制溺女之風的主要措施;“童養”和“育嬰”相配套,曾經是救濟女嬰的“因風成俗,隨地制宜之一法”,清代官方“法令不禁,聽從民便”;然而,當童養婚俗參與維護女嬰的生存權時,預先(而不待其年屆婚齡)剝奪了女嬰的婚姻自主權,童養婚俗亦是侵犯女權的陋俗。
第四,《從閩南方言俗語看閩、臺婚姻舊俗——<閩南話漳腔辭典>札記》,寫于2007年4月8日,發表于《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為本書第四章。本文認為,《閩南話漳腔辭典》(中華書局2007年版)是方言志、亦是民俗志著作;“以風俗解釋方言,即以方言表現風俗”是方言學、亦是民俗學之道。本文從《閩南話漳腔辭典》收錄的閩南方言俗語及其釋義部分舉例取證,描述或補述閩、臺婚姻舊俗之若干情節,說明和證明閩、臺兩地民俗文化的共同性。
第五,《閩臺冥婚舊俗之研究》,寫于2007年5月1日至7日,發表于《臺灣研究集刊》2007年第3期,為本書第五章。本文以錄自福建(包括臺灣)方志和譜牒的明、清、民國時期之冥婚案例為據,就遷葬與歸葬、嫁殤和嫁于殤而言之,描述和論述閩、臺冥婚舊俗之種種情況:尸歸夫家、身死夫家而葬之,上門守貞、望門守貞,從安排死者聯姻到包辦生者與死者締婚,以及合喪、苗媳守貞、過門待嫁而嫁于殤、延婿入贅而嫁于殤、夫家移柩從于女而合葬等特殊事例。本文認為,歸葬和嫁于殤專以未婚女性的性命和幸福為犧牲,是冥婚舊俗極端劣質化的產物。
第六,《性別壓迫:“典賣其妻”、“買女贅婿”和“命長媳轉偶”——閩、臺兩地的部分證言、證物和案例》,寫于2007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二日,發表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收入《閩臺婦女史研究》時,更名為《性別壓迫:“典賣其妻”及其他——閩、臺兩地的部分證言、證物和案例》,為本書第七章。本文輯錄并分析閩、臺兩地有關“典賣其妻”、“買女贅婿”和“命長媳轉偶”等性別壓迫現象之證言、證物和案例。本文指出,在此等性別壓迫現象里,妻子、養女和媳婦被視為有價商品或有用物品,被迫接受不由自主的婚配,其情感和意愿則遭到蔑視;閩、臺兩地替媳婦招婚(包括“買女贅婿”和依照“子死媳在,媳婦可以招婚”之民間習慣法而行之的招婚)和“大兒失業出外謀事經年無好音者,即命長媳改偶次男”分別是招贅婚俗和轉房婚俗的特例,宜為中國婦女史研究者注意。
第七,《清至民國時期福建的婢女救濟及其績效》,寫于2008年7月19日,發表于《東南學術》2008年第6期,為本書第八章。本文記錄清至民國時期福建官、紳和基督教界有關婢女救濟的若干事例,披露1944—1948年間福建各縣縣長報告的有關“蓄婢情形”的問卷,并評估清至民國時期福建婢女救濟的期末績效。本文認為,婢女的生存狀況涉及了人口買賣等多方面的問題,清代官、紳只對其中的性禁錮問題予以特別關注而幾乎不及其余;民國時期政府有關婢女救濟的法令和教會禁婢的戒律均缺乏效力;清至民國時期福建婢女救濟的期末績效可用“略有小補,無濟于事”一語概括之;福建的婢女問題在1949年以后才真正得到解決。
第八,《閩臺婦女史札記》,寫于2009年9月12至13日。部分內容曾以《閩臺婦女史研究三題》為題發表于《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為本書第五章。本文研究了清代康、雍、乾時期臺灣地方文獻關于男女比例問題的記錄;描述了1934—1937年間福建新生活運動的性別壓迫傾向;抄錄了清代福建救濟女嬰的二文社之相關資料;記錄了殉節、轉房、納妾等閩臺婦女史實。
二、汪毅夫先生閩臺婦女史研究的特色
首先,是汪先生獨特的研究視角。近年來,婦女史已成為社會史研究的熱門領域,引起中外學界的關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所涉主題較為分散。汪先生獨辟蹊徑,緊扣“下層女性的地位與權利”這一問題,對閩臺婦女史進行梳理。以問題為中心,一方面可以增強研究的系統性,使讀者能夠從系列論文中看出問題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可以突破以往從斷代史的角度研究婦女史的局限。如在征引史料方面,作者雖以清代和民國為主,但也會根據情況上溯到明中葉。在較大時間范圍內選取材料,有利于說明研究對象的流變。
其次,是汪先生占有豐富的史料。契約、碑銘等民間文書,因為能反映傳統中國基層社會的運作情況,近年來日益受到史學研究者的重視。汪先生在治學中一貫重視發掘這類邊緣史料,并將它們與地方史志等互相參照、多重驗證。如在《性別壓迫:“典賣其妻”及其他》一文中,他就綜合運用地方志、檔案資料、民間契約,考察了閩臺兩地典妻、“買女贅婿”和轉房婚等性別壓迫現象。
最后,是汪先生展現的人文關懷。傳統史學常被詬病為“帝王將相的家譜”。而本書中《清代福建救濟女嬰的育嬰堂及其同類設施》、《赤腳婢、奶丫頭及其他》、《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風與童養婚俗》、《清至民國時期福建的婢女救濟及其績效》等篇目,只觀文題,便知所涉及的研究對象都是舊社會毫無話語權、備受欺凌的下層女性。汪先生對她們的悲慘命運寄予了無限同情,在行文中不時流露出悲憤之情。他在《閩臺冥婚舊俗之研究》一文的結尾寫道:“寫作過程中,幾次讀魯迅先生的《我之節烈觀》,不覺淚下!想想歷史上那么多的女孩子當其十四五歲、二十余歲的妙齡,就接受了冥婚的安排,接受了悲苦的生或者悲苦的死,心中頗為難受?!盵1]108如此博愛之情懷,使本書在學術價值之外,更兼具了不凡的社會價值。
總的說來,汪毅夫先生的閩臺婦女史研究,是在占有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展開論述,為讀者勾勒出一幅閩臺婦女生存與生活的真實畫卷,彌補了由官方主導、士人編撰的傳世文獻對于相關問題的忽略,使后來的研究者可以站在更加接近歷史真實的立場上觀察、思考相關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汪先生所做的工作正應了曹聚仁所說的一句話:“任在何時何地的學者,對于青年們有兩種恩賜:第一,他運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給人們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徑,使人們隨著在軌道上走?!盵2]1
參考文獻:
[1]汪毅夫.閩臺婦女史研究[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2]章太炎.國學概論[M].曹聚仁,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3.
作者簡介:莊恒愷(1983-)男,山東煙臺人,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閩臺區域社會和民間信仰史。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福建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編號2013B11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