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土地買賣契約為主要考察對象,分類論述了契約文書中貨幣的記錄方式,嘗試性的探討了清代至民國天柱地區土地交易中銀、錢、洋等貨幣的使用隨時代變遷而變動些許情況。
[關鍵詞]天柱文書;土地買賣;貨幣表達方式;變動
《天柱文書》主要收錄天柱縣檔案館登記入藏之民間文書,內容除土地及山林買賣契約外,尚有賬簿、稅單、納糧執照、訴狀、判辭、官府告示、算命書、風水書、清白書、婚書、休書、碑銘、日記教材稿本等各種鄉土文獻。時間則上起明代,下迄民國年間。(1)此書還收錄了少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契約。本文茲以土地買賣文書為中心,對契約中的貨幣表達方式逐一分類,試圖考察天柱地區的民眾使用貨幣的一些情況。
筆者通過研讀土地買賣文書,按照契約的貨幣標示,分為銀、錢、洋、谷等,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現將分類述之如下。
一、土地買賣文書中貨幣表達方式的類型
清代天柱地區的貨幣有大清元寶、光緒元寶、宣統元寶、雜銀和乾隆、道光、光緒年間鑄造的圓形方孔錢。辛亥革命以后,境內流通銀元。民國年間流通黔幣、銅幣、法幣、關金券、金元券等。由于內戰頻仍,國庫空虛,國民政府濫發貨幣,這些貨幣在縣境流通急劇貶值,市場一片混亂,法幣、金元券等成了廢紙,民眾深受其害。(2)
(一)、銀兩式表達(銀***兩)
在清朝,銀兩有兩種,實銀和虛銀。實銀是實有其物,無論其名稱、形式、大小、重量、成分如何。虛銀只規定其名稱、重量和成色,并按照當地的習慣規定其行用方法,而沒有實物的表現。它是實銀的價值符號。(3)銀兩式的貨幣表達方式是采用虛銀兩來表達的。商品的價格通過規定虛銀的成色、重量、彈兌的技術性規定來確定。(4)天柱地區的土地買賣契約中的價格標示就是用銀兩,請看下面三份契約。
契1:“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十七日潘庚保兄弟二人賣田契”(5)
立賣田契人潘庚保、□叁二人兄弟,今因家下要銀度日,無從得處,兄弟商議,情愿將到自己分上祖業水田,…欲行出賣。無人承就,請中在內問到潘巖明承買為業。憑中三面議定田價足色紋銀七兩整…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歲二月二十七日立
契2:“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一日潘明宇、潘富華、潘君華等人賣田契”(6)
立賣田契人潘明宇、富華、君華…要銀使用,無從得處,□□夫妻父子商議,將到自己祖業分上土名坐落豆墦腳水田,大小三坵…當請憑中在內…議定賣價紋銀七兩正…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歲十二月初一日立約
契3:“乾隆四十年十月二日羅紹中賣田契”(7)
立賣田契人羅紹中,今因將到自己分上土名善禾沖□田,大小肆坵,計禾叁拾稨,載柱稅一畝二分,出賣與吳守志為業。三面議定賣價銀九五色一拾二兩整…
乾隆四十年十月二日親筆立契
契1,田價標示為足色紋銀“七兩整”,契2,賣價紋銀“七兩整”,契3,寫明價銀“一拾二兩”,成色為“九五色”。三份契約的田價標示,皆屬于銀兩式表達。契1、3,寫明了白銀的具體成色,契2,只寫紋銀“七兩整”。白銀的成色,因時間、地點、習慣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白銀成色,也是和重量單位一樣,在清朝是多種多樣的。(8)有的文書直接寫銀XXX兩,無成色規定,如:價銀一兩壹錢正。(9)按此三份契中銀兩的記錄,銀兩可分為“銀”、“紋銀”、“色銀”等三類。
(二)銅錢式表達(錢***文)
銀錢并用雖然是清朝的一定制度,但實際上一般人民所日常使用的只有制錢,紋銀不過是國家財政上和大宗交易上的計算出納單位以及富厚人家的一種儲藏手段而已。中小資產階級有時也保有小塊銀錠,或碎銀,或銀元,到了實際要用錢的時候,就得把這些銀錠,或碎銀,或銀元,向當地錢莊或商店兌換制錢而后購買日用品或支付賬項,所以制錢是人民間主要的流通貨幣。這種情況,一直到清朝末年,還是如此。(10)然而,天柱地區民國年間的土地買賣文書,交易價標示仍為制錢。具體情況,請看以下契約。
契4:“道光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吳金彩、吳金元、吳秉慶賣油樹雜木地契”(11)
立賣油樹雜木地契墦沖人吳金彩、弟金元、仝侄秉慶,今因缺少用度無處…憑中出賣與房侄玉光父子名下承買為業。當日三面言定九二青錢九仟三百文整…
道光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賣主吳金彩弟金元侄秉慶(押)立
契5:“道光十八年六月六日林永杰賣田契”(12)
立賣田契字人林永杰,今因家下要錢使用,無所出處…請中上門問到春花涼臺本房林喜樂名下承買。當日憑中議定價錢二仟一百文正…
道光十八年六月六日立
契6:“民國十二年一月八日徐秀常、徐再海父子賣山土樹木契”(13)
立出賣山土樹木文契人徐秀常子徐再海,今因家下要錢用度…父子商議出賣與雷世江名下為業,三面議定賣價銅錢八串文正…
民國癸亥十年正月初八日立賣字人徐秀常子徐再海
契4,賣價標示為“九二青錢九仟三百文正”,契5,地價標示為“錢二仟一百文正”,契6,賣價標示為“銅錢八串文正”,“串”,在這里指計量單位。此三份契約,在土地價格表達上,皆屬銅錢表達方式。契4,寫明為“青錢”,這是從制錢的成分上來說的。“青錢”即訪之舊時爐匠,咸云配合銅鉛,入加點錫。另外還有稱為黃錢、紅錢。(14)
(三)、銀錢并用式表達
部分文書中的交易價格書寫是“銀、錢”同時出現,詳細情況,請看如下契約。
契7:“道光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蔣榮譜賣田契”(15)
立賣田契人蔣榮譜…請中招到堂兄蔣榮登、蔣榮瑛承買為業,當日憑中三面議作價錢四十兩零二錢。即日銀契扣清…
契8:“民國二年十一月五日楊宗佑買蔣永德田斷賣契”(16)
…楊宗佑得買蔣永德土名亞梭田一坵,收禾四稨,產價錢三千一百八十文,合銀貳兩三錢…
中華民國二年十一月五號給(印)
契7中,先寫明的是“錢三千一百八十文”,但寫具體價時,為四十兩零二錢,且其后又寫“即日銀契扣清”,筆者認為“銀契”,即土地價和所立的這份契約,價標示為銀兩。可知,“銀、錢”是同時出現在文書中。契8中,地價先后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先前取要的價是以“錢”(三千一百八十文)表示出來,其后經過換算,轉化為銀兩(銀貳兩三錢)。“錢”、“銀兩”,兩種表達方式,同時出現。
(四)洋XXX元式表達
流入中國的洋錢,種類很多,其最主要的有兩種:(1)西班牙銀元,俗稱本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盛行于中國。(2)墨西哥銀元,簡稱墨洋,俗稱鷹洋,又稱英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取得本洋的地位而代之。(17)光緒中葉以后,各地開始自鑄銀幣。書寫“洋錢”的文書集中于民國時期,清朝年間的尚未經眼,并未能看出使用的是哪種洋錢。關于其書寫形式,請看如下契約。
契9:“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潘通吉賣水田地契”(18)
立賣水田地契人潘通吉,今因家下要錢使用,無從得處…當日憑中言定價銀光洋十六元整…
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十一月十五日
契10:“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十二日龔祥德、龔祥模、龔祥銀兄弟三人賣田契”(19)
立賣田契字人龔祥德、龔祥模、龔祥銀兄弟三人,今因家下要鈔洋應用,無所出處…當日議定價洋七萬五千四百元整…
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十二日字立
契9中,“銀光洋十六元整”,屬于在國民政府統一貨幣之前,流通的貨幣。契10中,“洋七萬五千四百元整”,立契時間是在民國三十六年,法幣政策于1935年11月4日推行,文書中又寫明“要鈔洋應用”,可推斷其錢是“法幣”。并且從標示的價格上看,屬于“洋XXX元”式的表達。
(五)價格標為谷等物品
《日知錄校注》載:“黔巫溪峽用水銀朱砂,繒綵巾帽,以相市”。(20)《貴州通志·食貨志》載:“民間殆物物互市,以有易物而已”。(21)二者皆記載貴州地區,有以物易物的現象。《貴州六百年經濟史》載:“明代以前,在若干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以物易物的現象相當普遍,往往以生活必須而又貴重的物品作為一般等價物。常用的牛、米、麥、布、帛充當一般等價物,用以和其他物品交換。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大部分地區長期停留在封建領主制階段,有些地區的社會還更原始,生產發展緩慢,用作商品交換的物資極少,因此貨幣在貴州流通的范圍極小。(22)然而,清至民國年間,天柱地區同樣出現以谷等物品換取土地的現象。詳細內容,請看如下契約。
契11:“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潘庚保、潘丁丑父子賣杉木墦場契”(23)
立賣杉木墦場契人潘庚保同南潘丁丑父子二人…憑中言定價一糯米二斗七升…
康熙丙甲年十一月十七日立契
契12:“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劉巖銀賣花地契”(24)
立賣花地人平秋寨劉巖銀,土名鬼葉沖花一塊。賣與劉啟珩根種為業。恐立此寸照。
價銀禾六斤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十八日立照
契13:“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十八日潘通祿賣荒田地契”(25)
立賣荒田地契人潘通祿…當日憑中三面言定價谷子三十籮米三十斗零大洋一元二角八仙整。其谷隨處領用…
民國三十八年己丑歲二月二十八日立字
契11、12、13,土地交易價,以谷的重量標示,屬于以物易物。有交易價以豬的重量標示,(26)有交易價以油水的重量標示(27)。
二、清至民國天柱地區貨幣使用的變動
筆者統計清朝年間土地買賣契約共有1266份(年代不詳者未做統計),順治年間1份,康熙年間15份,雍正年間1份,乾隆年間39份,嘉慶年間32份,道光年間196份,咸豐年間70份,同治年間216份,光緒年間592份,宣統年間105份,如下表所示:
上表地契中貨幣使用狀況是按清朝皇帝在位時間順序整理,分為是10期,每期按貨幣使用的不同分類。順治到乾隆時期的地契未用錢交易,除康熙和乾隆時期,各有一份地契用谷交易,其余全部是用銀兩交易,占①至④時期總數的100%(用谷物交易的,不在計算范圍內)。文書中關于銀元的記錄,筆者未曾經眼。嘉慶時期僅一份地契是用錢交易(嘉慶十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姚上智、姚上錦兄二人賣田契28),用銀的地契占嘉慶時期總地契的96.9%。道光時期用銀交易的地契有182份,占嘉慶年間總數的92.9%,用錢交易的有13份。咸豐年間用銀交易的地契僅6份,占咸豐年間總數的8.6%,用錢交易的有64份。同治時期用銀交易的僅6份,占同治年間總數的2.8%,用錢交易的有208份。光緒年間用銀交易的有28份,占光緒時期總數的4.7%,用錢交易的有561份。宣統年間用銀交易的僅有1份,占宣統年間總數的1%,用錢交易的有104份。可知,順治到乾隆年間,土地交易的貨幣主要是銀,自嘉慶朝始,用錢開始逐漸增加,銀兩的使用逐漸減少。光緒年間較同治年間在用銀上有所增加,宣統時期在用銀上又明顯下降。在用銀上,總的趨勢是逐漸減少的。在清朝年間仍有以谷等物換取土地的現象,但只是少數,并未大規模出現。
筆者統計民國時期的土地買賣文書共有2450份,文書中的貨幣使用,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用銀交易的契約很少,用錢交易和用洋交易的文書占多數,并且在這時期,用錢的交易的文書高于用洋交易的。民國時期仍然有用谷物等換取土地的現象,如上文所引“契13”。
三、小結
按契約中貨幣記錄的方式,可以把天柱地區土地買賣契約中的貨幣表達方式分為五種:“銀兩式表達(銀***兩)”、“銅錢式表達(錢***文)”、“銀錢并用式表達”、“洋XXX元式表達”、“價格標為谷等物品”。清朝年間,土地買賣文書中貨幣使用基本情況是,嘉慶時期之前,土地交易的貨幣主要是銀,嘉慶朝始,開始呈現出用錢增加,用銀兩減少的趨勢。民國時期,土地交易的貨幣主要是“錢”和“洋”,少數用銀。
注釋:
(1)張新民:《天柱文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凡例”,第1頁。
(2)貴州省天柱縣志編纂委員會:《天柱縣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5頁。
(3)楊端六:《清代貨幣金融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62年,72頁。
(4)石堅平:《近代廣府僑鄉契約文書中的貨幣表達方式研究》,《歷史教學》(高校辦),2011年第2期,第23頁。
(5)《天柱文書》,第4冊,第108頁。
(6)《天柱文書》,第4冊,第112頁。
(7)《天柱文書》,第3冊,第232頁。
(8)《清代貨幣金融史稿》,第73頁。
(9)《天柱文書》,第4冊,第119頁。
(10)《清代貨幣金融史稿》,第5頁。
(11)《天柱文書》,第3冊,第237頁。
(12)《天柱文書》,第17冊,第260頁。
(13)《天柱文書》,第1冊,第62頁。
(14)《清代貨幣金融史稿》,第16頁。
(15)《天柱文書》,第8冊,第161頁。
(16)《天柱文書》,第2冊,第25頁。
(17)《清代貨幣金融史稿》,第269頁。
(18)《天柱文書》,第4冊,第162頁。
(19)《天柱文書》,第21冊,第92頁。
(20)陳垣:《日知錄校注》,卷11,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63頁。
(21)民國《貴州通志》《食貨志》,《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327頁。
(22)《貴州六百年經濟史》編輯委員會:《貴州六百年經濟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99頁。
(23)《天柱文書》,第4冊,第116頁。
(24)《天柱文書》,第10冊,第5頁。
25)《天柱文書》,第4冊,卷14,第266頁。
(26)《天柱文書》,第12冊,第292頁。
(27)《天柱文書》,第4冊,第307頁。
(28)《天柱文書》,第16冊,第4頁。
作者簡介:褚立博,男,河南柘城人,貴州大學歷史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