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
[摘 要]從深層意義上講,哲學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從理論上看,存在兩種可能的哲學思維方式:現成論的思維方式和生成論的思維方式。從哲學發展的現實看,古典哲學的主導思維方式是現成論的,近代哲學的主導思維方式是生成論的。本文闡述近代西方不同哲學思維方式,同時也將它們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迅速發展;哲學思維方式;古典哲學;近代哲學
在19世紀,自然科學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已經不是單純的研究靜態事物的科學,已經將開始研究動態的學科,靜態當中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已經開始尋求向動態的學科,以動態學科中的方法去研究靜態中的問題。這是科學方法上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些學科的充分發展說明了自然界的合理性,而不是全部向宗教中所說的那樣。西方哲學也對自然科學的成果進行了提煉。這就等于將是對哲學方法論的一次探討,將哲學方法論進行了升華。而對于哲學的方法探討意義,主要地集中體現在是為人們提供理解和把握和評價相關知識領城問題的思維方式。
1.哲學思維方法的基本介紹
哲學思維方法指的是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時所運用的具有哲學特征的思維方法。它很多的特征,首先,它的批判性,辯證法不應該是偏向于哪一方的,而應該是批判的革命的,具有顛覆的性質,不應該是偏向于哪一方,而對于其他的產生不平的影響。其次,它的實踐性質,哲學思維方式應該是具有實踐性質的,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的階段,這樣不具有實際的知道意義。最后它應該是高度概括抽象性的,不應該是具體的和實體的,應該具有自己的創新性質,具有不斷的前進性質,不能夠停止不前的,應該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不應該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馬克思主義是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考慮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高抽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于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1]。
2.近代哲學的思維方式
2.1機械論的思維方式
機械論對于近代哲學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它不是一個單獨的階段,它的理論近似成為一個機械,甚至從基本上可能看成一個人的各個零件的相互協作。這似乎在促進人們對事物的內部進一步的進行聯系,但卻沒有實際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似乎只是一個形式,完全受制于機械內部的影響,它把整個自然都解釋成一個在運動中的、完全受制于物理學和化學規律的客觀存在的體系,這就是將推理過于簡單化了。
19世紀以前的經典數學與物理學的新的方法論將自然界的現象進一步得到了解釋,將某些現象歸結為神的作用進一步排除了,物質世界的現象只需由自然原因來解釋,將科學成熟的運用解釋自然現象。甚至是有神論的笛卡兒也避開一些因素來探討自然。機械論發源于形而上學,數百年來受到眾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的承認,缺點是,由于世界的復雜性,如果用機械論來計算事物發展,由于變量眾多,會形成巨大的方程組工程式,所以機械論在面對復雜的如人體方面無實用性可言。到了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那里,機械論成為了支配性的思維方式,它的進步意義在于破除了因為神學的異化導致的蒙昧,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更加趨于客觀化。
2.2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形而上學是指,不可見之物控制可見的形,不可見之物導致可見的事件的發生,操縱可見事件如何發生,不可見之物形成可見的現象形狀。不可見之物可以解釋為規律,也可簡稱為“道”。不可見的形而上之物地位高于可見之物,并且不可見是其典型特征。研究高于可見的那不可見之物就是形而上學。哲學史上經歷了兩個發展形態,一指研究超感覺、超經驗的有形體之外的對象的哲學,哲學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二指與辯證法相對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物質世界存在于人的大腦及其意識之外,如何反映和認識這個充滿無窮魅力的外部世界,不僅是我們活著的人所具有的天然沖動,數千年的我們古人早已開始了這種深入的探索歷程。人大腦中的意識所具有的天然般的慣性深入的特點,與其他生命不同,人類在選擇生存條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要豐富得多。
2.3思辨的思維方式
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康德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能夠對于很多事物進行獨立的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去相信所有的事物,對于哲學同樣是這樣。他嘗試著創立“先驗邏輯”。這就是將知識等進行進一步的去規范。先驗邏輯,卻造成了現象與本質的對立不同意,這樣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同時也使得經驗材料和思維內容的對立不統一。這樣就使得它的嘗試失去了實際的應用意義。在黑格爾看來,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它的思維邏輯不能夠合理的推理出來,產生了很多的矛盾。黑格爾的這種想法是自己臆想出來的,存在人為的缺陷。所以,對于馬克思的哲學來說,它與黑格爾哲學的根本區別,問題不在于辯證思考,而在于怎樣地辯證思考。
3.總結
總的來說,哲學思維方法是一種應用型的方法,不能夠僅憑借產生的作用去評價它,更不能夠要求它在發展的同時馬上就能夠產生效果,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根本意義在于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思路,一種新的辦法,讓人們能夠認清世界觀,認清發展形勢,鍛煉人們的思維能力,改造這個世界的發展,在實際的生產發展中產生新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倪志安,論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歷史嬗變,[J]探索.2005
[2]陳煒,論西方近代哲學的思維方式[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3]鄒廣文,崔唯航,從現成到生成——論哲學思維方式的現代轉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4]蒲益民,哲學思維方法的運用[J]黑河學刊2003
[5]李業杰,試論哲學思維與政府公共管理和決策[J]理論導刊2006
[6]張文軍,科學技術哲學部分基礎理論整理[J]-經濟研究導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