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病文呈現]
一支心底的歌
應婉晴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比較靦腆的人,但他對我的關懷,卻始終讓我銘刻于心,念念不忘。
他是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兼任數學老師。他身體稍微有點發胖,眼睛不大但卻很明亮,充滿了朝氣與活力。
他和藹細心甚過女老師。記得初一上學期,有幾天我有點發燒,因為正準備迎接六校聯考,我就沒有聽醫生的話打點滴,只是吃了點藥。上課時,我不停地咳嗽。下課后,老師將我叫到辦公室,關切地問:“怎么感冒了,吃藥了嗎?現在和我去醫務室。”我說:“等放學后我自己去吧,馬上就要上課了。”但是,他卻執意讓我去醫務室看病。
“你發燒38度,要打點滴。”醫生淡淡地說。“能不能放學后再來呢?”“不行,你要聽醫生的話,午飯我會給你送來的。”看著他遠去的背影,我在想,為什么他的只言片語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溫暖,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明天會有點冷,記得加衣服”。難道我太容易被感到了嗎?可我并不是一個缺乏溫暖的人啊!
仔細想來,其實原因很簡單。不錯,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但卻在平淡中透露出溫馨。
現在,我坐在六校聯考的考場上奮筆疾書,而老師卻在考場外等待,當時小雨正在淅淅瀝瀝地下著,他卻毫不在意,依然是那么有耐心,或許我在這里傾吐的心聲他可能永遠也聽不到,但我還是想說:老師,您是我最敬愛的人,您用您的行動表現了無私而偉大的奉獻精神,讓我為之感動。
我明白了,老師,您就是操場邊的那棵樹,那顆高大的、四季常青樹。
[病情診斷]
文章主要通過敘述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表現了老師對他的關愛,抒寫了自己對老師的感激和摯愛之情,語句通順,條理清晰。但文章并非完美無缺,而存在著一定的不足:1.文中對人物的描寫,尤其是外貌描寫,不夠生動細膩,不利于表現人物形象,凸顯文章的中心。2.文章的題目是“一支心底的歌”,但文中自始至終都沒有相應的語句與之相照應,導致結構不嚴謹。3.文章結尾寫道:“老師,您就是操場邊的那棵樹,那顆高大的、四季常青樹。”這一句,給人以突兀之感。
[對癥下藥]
針對以上的病情,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修改:1.充實對人物的描寫,特別是人物的外貌描寫,力求人物形象鮮明豐滿,以便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2.在文章的首尾應補充相關的語句,使之與文章標題遙相呼應,結構嚴謹。3.文章開頭應該適當地加上一句:“我總覺得他像操場邊的那棵樹。”這樣,就做到了首尾呼應。
[升格示范]
一支心底的歌
應婉晴
說實話,其實我并沒有聽過他唱歌,因為他是一個比較靦腆的人,但他對我們的關懷就像天籟一般“余音繞梁”,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久久回蕩。
他是我們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他微胖,圓圓的臉上架著一副古樸的眼睛,那一雙小而明亮的眼睛總會折射出晶瑩的光芒,充滿朝氣與活力。不知道為什么,我總感到他像操場邊的那棵樹。
他和藹細心甚過女老師。前段時間我有點發燒,因為正處于備戰中考的緊要關頭,我就沒有聽醫生的話打點滴,只是吃了點藥。上數學課時,我不停地咳嗽。下課后,他將我叫到辦公室,關切地問:“怎么感冒了,吃藥了嗎?現在和我去醫務室。”我說:“等放學后我自己去吧,馬上就要上課了。”他態度堅決地說:“上課重要,身體更重要!”他拉著我的手向醫務室走去。他的手很白,很軟,厚實的掌心暖暖的,那份溫暖從我的手掌心緩緩地流向我的內心深處。
“你發燒38度,要打點滴。”醫生淡淡地說。“能不能放學后再來呢?”“不行,你要聽醫生的話,午飯我會給你送來的。”看著他遠去的背影,我在想,為什么他的只言片語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溫暖,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明天會有點冷,記得加衣服”。難道我太容易被感到了嗎?可我并不是一個缺乏溫暖的人啊!
再想想,其實原因很簡單。沒錯,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但平淡中透出的溫馨,仿佛冬日里的暖陽;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但像純純的牛奶糖,越咀嚼越醇香;雖然只是只言片語,卻好似一串串音符,在心間久久蕩漾……
我現在在中考的考場里奮筆疾書,而他正在考場外冒著小雨耐心等待。或許我在這里傾吐的心聲他可能永遠也聽不到,但我還是想說:老師,您是我最敬愛的人,您用您的行動譜寫了一曲令人驚嘆的奉獻之歌,它動聽,它絢爛,它將永遠唱響在我的心中!
我明白了,老師,您就是操場邊的那棵樹,“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能給大地多少綠蔭,那是愛的音符”!
[升格點評]
文章升格以后,可以說成為了一篇別具匠心的寫人佳作。
1.人物描寫,生動形象。作者在文中充實了人物的描寫,特別是人物的外貌描寫,如“圓圓的臉上架著一副古樸的眼睛,那一雙小而明亮的眼睛總會折射出晶瑩的光芒”等語句,使老師這一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明豐滿。
2.虛實結合,匠心獨運。文章的標題“一支心底的歌”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文章虛實結合,先說“其實我并沒有聽過他唱歌”,最后在文中寫到了“好大一顆樹”這首歌,原來文章敘述的是“一曲令人驚嘆的奉獻之歌”,這歌聲不是從老師的嘴里發出的,而是從老師的心里發出來的,這種“明無聲暗有音”的寫法展現了考生獨到的構思。
3.巧妙設伏,前后照應。開頭寫老師,在不起眼處交代了一句“不知道為什么,我總感覺到他像操場邊的那棵樹”,并未展開,看似閑筆,實際上卻是非常重要的伏筆,為結尾稱贊老師“就是操場上的那棵樹”作了必要的鋪墊。這樣一棵樹的比喻義像剝筍一樣被慢慢地呈現出來,最終凝結為全文的主旨。
【寫作小竅門】
巧妙照應,結構嚴謹
前呼后應就是指記敘文中的照應。它是記敘文謀篇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具體是指行文過程中上下文之間的相互呼應。一般說來,寫人敘事的記敘文通常離不開前后照應。因為作文中涉及的人和事有很多,不可能一下子都能夠交代清楚。為了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必須要對所寫的人和事進行全盤考慮,這就是說行文時要注意前后的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