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劉曉蕾


1978年6月23日,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聽取教育部工作匯報時明確指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10個8個。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錢,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萬把人。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自此,中國大規模派遣留學人員的序幕徐徐拉開。
7月10日凌晨3點,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卡特總統在睡夢中被驚醒。打來緊急電話的是總統科學顧問普雷斯博士,作為美國工作團團長,他正在中國訪問。
普雷斯說:“我正和鄧小平會見,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卡特總統語氣十分肯定。
普雷斯鼓起勇氣:“鄧問能不能派5000人?”
卡特說:“你告訴鄧,他可以派10萬人?!?/p>
中美雙方迅即啟動談判程序!
John Thomson(唐占),美國前外交官,時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一等秘書,他回憶當年談判的情景時說:“最早我們第一次開會,先了解一些原則,要互換,要合作,各種領域,那是美國有史以來派出最高級的科技官員。陸續地,從那次會議開始,每個月都達成一個協議。因為我在聯絡處,就負責協議的協調。那次會議特別重要?!?/p>
經反復磋商,雙方在當年10月達成11項口頭諒解,明確在1978-1979學年,美方接受中方500-700名學生學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學生學者。
國家公派的50人名單隨之產生,加上北京大學自行選派的2人,新中國成立后首批公派赴美的留學人員一共有52人。
12月26日上午,受鄧小平委托,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而簡短的儀式,為他們送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恭慶回憶:“方毅同志當時就明確說,你們出去就是搞業務,你們就是把業務學好,這就是你們最大的政治。我聽了心里特別踏實,我覺得一定要好好學習,回來報效祖國?!?/p>
副總理親自為留學人員送行,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頭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當天晚上,中美雙方代表到首都機場為他們送行。
30多個小時后,他們來到了還沉浸在圣誕假日之中的美國。在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他們接受了美國媒體的集體采訪。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是當年52人的領隊,他回憶道:“我當時講的話是: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美國人民也是偉大的人民。我們不遠萬里來到美國,不僅是為了學習美國的先進科學技術而來,也是為了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從出現在美國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廣受美國各界的關注、歡迎和照顧。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多天后,鄧小平抵美訪問,這些留學人員也出現在歡迎人群中。
柳百成回憶說:“我們52個人分成兩半,一部分去了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我有幸是另外一半,在白宮Rose Garden歡迎鄧小平夫婦,場面非常熱烈,我們熱血沸騰?!?/p>
與此同時,美國學生學者來華留學也迅速發展。1979年,中國開始向美國提供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2月,第一批8名美國留學人員抵達北京。
當年的“北京8”之一、現任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商學院研究生中心主任的韓誠回憶說:“我下飛機,基本上一句中文都不會。那7位年紀比我大一點,我那時25歲,他們都好像30歲以上,有的中文水平相當高,有幾個是跟我差不多?!?/p>
1979年,中國一共接收了56名美國留學人員。
幾十年的封閉,使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多被切斷。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對國際學生入學所要求的托福和GRE考試,使中國大規模派遣留學人員的計劃一時遇到了障礙。
此時,旅居海外的知名華裔科學家們,主動擔起了牽線搭橋的重任。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發起中美物理學聯合招生項目,選拔優秀的中國學生赴美國學習。1981年,美國康乃爾大學吳瑞教授發起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威廉·多林、陳省身、丁肇中等國際知名科學家,隨后也紛紛促成了中美化學、數學、高能物理等領域的研究生培養項目。
中國的出國留學工作就此打開局面,博采眾長、派遣留學人員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學者被派往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習。
中美富布賴特項目是兩國政府間最重要的人員交流項目。雙方建交后,該項目被納入《中美兩國教育交流合作議定書》,由兩國政府聯合資助雙方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和在校學生交流。
35年來,中美兩國留學教育持續穩步發展。無論國家公派留學,還是公民自費留學,美國都成為中國人出國留學的第一大目的國。據統計,35年間中國共有146萬多名學生學者赴美留學,其中有10.1萬人為國家公派,留學身份涵蓋了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博士后和訪問學者等各個類別。
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已與85個國家的278所大學和機構簽訂了284項合作協議,其中與美國16所大學簽訂了18項協議。2013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共錄取19125人,其中赴美留學人員達8518人,占錄取總數的44.5%。
35年間,共有22萬多名美國學生來華學習,其中有5716人獲得中國政府資助。如今,美國已連續6年成為來華留學第二大生源國。
201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將按照“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方針,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這為廣大留學人員報效祖國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35年來,廣大留學人員,無論回國服務還是為國服務,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美學人無可爭議地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留美回國人員在教育、科技領域取得了驕人成就,涌現出一大批教育家和科學家,白春禮、楊衛、李家洋、謝和平、黃達人、周其鳳、閔維方、王生洪、曾益新、赫捷、李培根、陳雨露等人的名字,我們耳熟能詳。
韓啟德、周小川、丁石孫、成思危、萬鄂湘、張寶文、謝伏瞻等留美人員,回國后陸續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將國外的管理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其作用有目共睹。
吳敬璉、林毅夫、易綱、胡鞍鋼、樊綱等留美人員,將他們所學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為中國經濟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
李彥宏、鄧中翰、張朝陽這些如今響當當的名字,則與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緊密相連。他們創辦的百度、中星微、搜狐等一大批知名高新企業,引領和推動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陳佐湟、譚盾、朗朗、呂思清、潘公凱、陳丹青、葉小剛等留美文化藝術界名流,或奔走于中外之間,或扎根中國,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西方,將西方文化藝術融入中國,為中國文化藝術的新發展作出了貢獻。
更直觀的證明來自于統計數據。35年間,留美回國人員共有289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有68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中國985高校中,共有21位留美回國人員擔任書記和校長;1999年以來,共有489位留美學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011年以來,共有836位留美人員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
同樣,35年間,眾多來華留學的美國學生學者在學成之后,或回美國或去其他國家發展,或留在中國繼續自己的人生追求,但他們都因為曾經留學中國而增加機會添加亮點,助他們實現夢想,為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作用。
人文交流是國與國關系中極為重要的橋梁和渠道,留學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和橋梁。中美留學教育,為加深彼此了解,消除誤解,增進理解,發揮了重要作用。兩國留學人員踐行和傳承中美友好,帶動和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互信和友誼,推動、豐富和發展著中美之間的文化交融和人文交流。
2008年汶川地震后,來自中國四川13所高校的150名學生,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進行了1學年的學習。這段留學時光,不但減輕了他們因震災所受的影響,而且培養了他們投身災后重建工作所需的能力。他們帶回中國的,不僅有優異的學習成績,更有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2010年5月,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成立。在機制框架內,中美雙方分別提出了“三個一萬”項目和“十萬強計劃”,這是由雙方政府主導的最大的互派學生學者項目。
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中方主席劉延東,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三個一萬”項目,即“公派萬名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項目、“漢語橋”萬人來華研修項目、一萬個中美人文交流專項獎學金名額。
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十萬強計劃”,即在2010—2014年,美國派遣10萬人留學中國。2013年1月,美國成立“十萬強基金會”,以推動美國學生留學中國、學習中文。
中國有句古話:“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敝挥型ㄟ^相互交流才能形成共識,只有通過包容互鑒才能更加了解對方,真正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美留學教育交流帶動著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這種交流促進了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中美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最佳詮釋。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內容的不斷豐富,將為中美學生交流提供更多機會,兩國的雙邊留學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