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Hawke(韓誠)
Frank Hawke(韓誠),1979年第一批來華學習的美國學生,“北京8”團體成員,在中國有超過33年的工作經歷,促成了多項重大國際交易。現任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商學院研究生中心主任。
1978年我過得很踏實,我以為我的人生已經定了。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正在做論文的研究。等寫完論文,拿到博士學位以后,我會在某一個美國大學當教授,找個美國老婆,生2.2個孩子(美國平均數)。雖然我的論文題目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學,但作為美國人我當時不可能來中國大陸學習。那年的感恩節,我在老家,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我在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問我想不想去北京學習。接這個電話我才知道斯坦福大學是第一所和中國政府簽了交換學者協議的美國大學。
1979年2月我來到北京,先去了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校名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然后到北京大學。
我來中國之前在斯坦福大學接受了美國記者的采訪。她問我去中國怕不怕。我猶豫了一下,我沒有考慮過我該不該害怕。我回答她:“我們是第一批被中國政府邀請去中國學習的美國學者,說明中美關系的轉變,我相信中國政府會很好地照顧我們。”我并沒有說錯。我們的中國老師、同學和朋友都對我很好,他們的熱情和耐心都深深打動了我們。
來中國學習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現在已經過了35年了,我還在這兒。我見證和參與了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轉變,找了一個中國老婆,生養了2個兒子。我度過了非常有意思、非常特別的35年。我參加了第一個中外合資項目的談判——長城飯店;第一個汽車合資項目的談判——北京吉普;作為投資銀行家,我幫助了中國第一批國有企業去國外上市。我敢說沒有一個外國人像我這樣在中國經歷過這樣有意思、有意義的35年。
經常有人問我:“老韓,你這個典型的美國人,你為什么在中國待了35年?”
其實很簡單,開始是因為工作有意思,有了兒子以后是為了他們。為了把他們養成“國際人”,以便他們更好地面對一個國際一體化的世界。他們在北京長大,講2門母語,是雙文化的人。他們很順暢地把2種文化融合到一起。2種文化都不妨礙他們作為君子,作為有道德的人,追求他們的夢想。而且他們的夢不是美國夢,也不是中國夢,是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