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在上期刊出了部分留法學子學習習近平主席在北大重要講話中所闡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感悟,而習主席的講話在廣大在韓留學生心中也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留韓學子從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討論和認識。全韓中國學人學者聯誼會、在韓中國博士生聯誼會、在韓公派留學人員聯誼會、各地方分會以及各校級分會先后收到了70余篇相關稿件。本刊選登其中的部分稿件與大家分享。
作者唐曄,2012年本科畢業于韓國建國大學消費者情報學專業,現就讀于韓國高麗大學輿論傳媒學專業碩士課程。現任全韓中國學人學者聯誼會副會長。
隨著黨的十八大“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中國在時代發展的前進道路中,即將迎來一個“從量到質”的飛躍式進步。而在為這一目標奮斗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將扮演重要角色。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在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道路上應該努力堅守和踐行的人生準則,是一份責任,也是義務。習近平主席在五四青年節的講話中,從國家、社會和公民層面,言簡意賅、精煉準確地總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短短的24個字中,不僅濃縮了古代中國“家國天下”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家國一體、和諧統一的儒家傳統價值觀,更強調了公民對于自身發展的追求,擺脫了過去一味要求公民對于國家盡義務,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文關懷。
隨著時代發展,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更多的強調個性與自我。他們不再像自己的父母輩一樣,甘于過著與周圍人一樣的生活,轉而強調自己的風格和與眾不同。不難發現,伴隨著社會轉型,利益分配的多元化,人們對于價值的衡量標準也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隨著網絡時代到來,與外國文化交流加強,價值觀也在經受著沖擊碰撞。我們常說要“與時俱進”,那么是否意味著傳統價值觀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傳統價值觀體現的正是一個國家的底線與原則、社會發展的根本與基礎、人民智慧的結晶與升華。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深入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骨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可曾在中國奧運健兒在賽場上拼搏取勝時,感受自己內心發出的激昂澎湃?可曾在嫦娥三號探月成功著陸時,感受自己內心發出由衷的自豪?可曾在馬航失蹤報道傳來,154位同胞生死未卜時,感到自己內心的揪痛與悲傷?正是這種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愫,對國家、社會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構成了當今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80后曾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而如今他們正越來越多地涌入社會各行各業,在時代發展中越來越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正是讓前人擔憂的80后。隨著時代發展,更多的“90后”、“00后”也將進入到國家社會的建設中,用年輕的朝氣和蓬勃的激情去構建新社會。正如毛澤東1957年在莫斯科向中國留學生講話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每一屆領導人,都強調青年一代身上的重任與使命,希翼著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偉大復興;而中華兒女也不負期待,刻苦學習、努力鉆研,才使得今日之中華能有如此巨大的發展與進步。
而經濟快速發展,也給當今青年帶來不少壓力。就業困難、社會競爭、物質崇拜、婚戀壓力,似乎是每個將要走向社會或者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人一定會遇到的問題。有人自怨自艾,感嘆生不逢時,可是細想一下,哪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白巖松在江西財大的演講中大喊:“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從20世紀初懷揣理想,國家卻內憂外患的“革命青年”,到5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再到80年代接受外來文化碰撞而產生的“文學青年”,每一代的青年人都有各自的無奈與辛酸,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在為生活努力奮斗、完成心中夢想時,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質提高,而喪失了做人的準則與道德。這時就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規范我們的生活,使奮斗的道路有跡可循、有的放矢。
習近平主席要求廣大青年要從“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中國夢的完成也絕非一朝一夕,這就需要我們這些在時代大潮中奮勇前進的青年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堅守自己的精神信仰;腳踏實地、勇于創新、追求成功,以切實行動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