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絕不是“聽命中央”而是想保存實力,寄希望于國聯的調停。張學良與日本政客有暗中交易,希望通過收買日本政客,進而放緩或者阻止日軍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也是其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關鍵詞]張學良;“九一八”事變;原因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未放一槍就撤出關外,致使東北三省130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3000多萬同胞,4000余里鐵路和無限的寶藏全部淪入敵手。全國上下紛紛譴責張學良及其不抵抗政策,進而責罵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對日妥協,向張學良下達不抵抗的命令。蔣介石成了下達不抵抗政策的命令致使東北淪陷的罪魁禍首。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學者普遍認為張學良之所以在“九一八”事變中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為遵守蔣介石在事變之前給他的命令即銑電。也就是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稱:“無論日本軍隊在今后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于不顧。”[1]P196這則材料見于《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所載洪鈁《“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張學良》一文。但這則電文在其他人的回憶中始終沒有被提起,大陸和臺灣學者都沒有找到這則電文的原始檔案。在唐德剛、王書君著的張學良口述史《張學良世紀傳奇》一書中,唐德剛問及這則電文時,張學良當即“表示沒有這事情”并堅持說“‘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這事不該政府的事,不該蔣公的事。”[2]P214事實上“九一八”事變發生當日蔣介石正在去往南昌軍艦上,并不知有此事。
因此,不抵抗抗命令的下達者不是蔣介石而是張學良,并且其在多種場合已經承認。與日本有殺父之仇的張學良為什么在日本大舉進攻東北時聽之任之甚至一槍不放主動撤退,將東北拱手相讓原因何在?
一、保存實力
張學良東北易幟后,南京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但各地擁有軍隊的新軍閥仍然可以稱霸一方而且在必要時可以與國民政府分庭抗禮。這使南京國民政府的號令很難實施,于是蔣介石想盡一切辦法進行裁軍,以削弱地方軍閥的實力。在東北的張學良經過其父多年經營擁兵40多萬實力非常雄厚,對蔣介石的威脅很大。于是,1929年7月蔣介石以防止蘇聯“赤化”中國為借口,偕外交部部長王正廷到北平,邀張學良研究收回中東路。蔣介石表示中央可出兵十萬,撥軍費百萬支持張學良對蘇開戰。1929年8月,在東北軍和蘇聯武裝沖突后,國民黨中央尋找種種借口,一兵未出,一文未撥。在戰爭中,東北軍“第十七旅7000余人全部覆沒,旅長韓光第、副旅長戚長林、團長林選青陣亡;第十五旅旅長梁中甲以下8000余人因彈盡糧絕,最后力戰被俘。東北軍損失了兩個精銳旅和一個黑龍江艦隊,元氣大傷。”[3]P132中東路事件讓張學良明白了蔣介石借刀殺人以削弱自己實力的意圖,此后張學良加強了對蔣介石的警惕,同時張學良也明白了憑東北一地之力去對抗外敵無疑是以卵擊石。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中東路事件才過去兩年之久,張學良損兵折將的傷痛以及被蔣介石欺騙的隱憂仍揮之不去。張學良首先想到的是保存實力。“九一八”事變爆發當日,正在中和劇院看梅蘭芳表演“宇宙風”京劇的張學良旋即趕往協和醫院召集于學忠、萬福麟、鮑文樾等重要將領開會。在會上,張學良表示:“日軍這次挑釁的舉動,來勢很大,可能要興起大的戰爭,我們只應速報中央,聽候指示。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最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4](P174)
可以看出在這次會議上張學良不抵抗的政策已基本形成。其實當時東北軍有正規軍26萬人,非正規武裝18萬人,東北軍總數共44萬人左右。“九一八”事變中日本武裝力量“實際上在3萬人以上,“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軍部先后從朝鮮、上海和日本增調5個師團進入東北,加上原有的第2師團和獨立鐵路守備隊,總兵力近10萬人,再加上‘在鄉軍人實際兵力12萬。”[5]東北軍兵力遠遠多于日本的兵力,但張學良致力保存實力在日本的進攻下力避沖突保守退讓,任憑日軍大舉進攻。
二、寄希望于國聯
就在事變爆發的當天早晨,張學良召集顧維鈞、湯爾和、章士釗、汪榮寶等人舉行會議,咨詢對于東北外交問題的意見,顧維鈞主張“訴諸國聯引起世界注意和公眾輿論,間接給日本某種壓力,使之不再擴大在滿洲的侵略行動”。[6](P414)兩天后,張學良又邀請當時平津的所謂名流磋商東北問題,出席諸人也主張依靠國聯。通過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張學良決定訴諸國聯,希望通過訴諸國聯,就日本對國際體系的破壞行為,激化西方強國和日本之間的矛盾,從而達到抑制日本對東北的侵略。更重要的是張學良訴諸國聯的思想與南京國民政府有關處理東北問題的政策也相一致。為避免給日本以口實,張學良在事變發生后實行不抵抗政策,束手靜待國聯的調停。這期間日本趁機增兵擴大占領,進而占領了整個東北。
直到1932年4月21日,以李頓為首的調查團才抵達沈陽。李頓的到來使張學良認為自己寄希望于國聯調停是正確的,自然給其以極大的希望。但在日本已經侵占中國大片領土的事實下,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下,國聯所能起的作用可想而知。最后《李頓報告書》雖明確指出東北是中國的一部分,否認日本出兵的自衛論,不承認偽滿州國,但由于國聯對日本毀約退盟,擴大侵略戰爭不加懲處,使《李頓報告書》成為不起任何作用的廢紙,也使張學良寄希望于國聯調停的愿望化為泡影。
三、誤判形勢
張學良在晚年把自己在“九一八”事變中實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歸結為錯誤判斷形勢,沒認清日軍意圖。張學良回憶說:“當時在情理上,對日本的判斷,如果無故對中國發動戰爭,以軍事占領中國土地,蠻橫侵略,凡有深邃眼光的人,會明白將來的后果,對日本不會有利的。他們負責的人安能見不到這一點嗎?”[7]P1251990年張學良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仍認為“九一八”事變后自己的不抵抗是對日本的意圖判斷失誤。他說:“你罵我“九一八”事變不抵抗,我是一點不認這個帳的,我沒有錯。可是你要罵我是封疆大吏沒把日本的情形搞明白,那我承認。”如果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爆發時由于對當時的形勢及日本的意圖認識不清而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確實可以理解,但事變爆發后的四個月里,日本不斷擴大侵略進而占領東北全省,張學良仍未做抵抗,卻堅持自己錯在沒有認清形勢,當如何解釋呢?那就是張學良寄希望于日本內閣抑制戰爭的擴大。
據資料顯示,“九一八”事變后,攻占張學良官邸的日軍打開了張學良臥室的保險柜,發現大量張學良資助日本政客的證據。作為東北的實權人物張學良與鳩山一郎曾有一筆神秘交易。鳩山一郎是鳩山家族的第二代掌門人并于1926年成為日本政友會的干事長,被視為政友會正統派的領軍人物。張學良與政友會密約—由張學良資助床次競選日本首相,而政友會則承諾掌權后,逐步放緩并最終結束日本對東北的侵略。張學良希望通過這個秘密計劃,分化瓦解日本政壇,以遲緩或阻止日軍對東北的侵略。“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張學良希望并相信自己支持的日本政客能阻止日本軍部擴大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而未做抵抗,只是日本內閣并未能阻止戰爭的擴大,使張學良希望落空。這也是張學良多次強調自己作為“封疆大吏沒把日本的情形搞明白”的原因。
綜上所述,作為封疆大吏的張學良,面對日本的侵略自作主張實行不抵抗政策其意圖很明顯是保存實力保存東北的地盤,也正是張學良致力于保存其父留下的東北地盤,才使其不惜花巨資冒著背叛中央的罪名與日本暗中交易,支持日本政客,以此來促使日本放緩并最終放棄對東北的侵略。“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則是張學良與日本政客暗中交易失敗的信號。現在看來,張學良并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張學良可能認為“九一八”事變和之前的幾次事變一樣都是日本故意挑釁搞軍事摩擦的小規模事件,沒有引起其足夠的重視,或許張學良也有可能已經意識到“九一八”事變非同以往很可能是日軍大舉進攻東北的前奏,但是仍寄希望于已經被自己收買的日本國內的政客們,希望事變會在日本政客的干預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抑制了自己的抵抗意識,低估了東北一隅軍民的抗戰實力。最終的結果是張學良一切的預想都失敗了。
參考文獻:
[1]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室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Z].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96
[2](美)唐德剛、王書君.張學良世紀傳奇[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
[3]馬越山.“九一八”事變實錄[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4]孟凡.民族功臣張學良[C].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5]宿志剛.“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執行不抵抗命令原因探微.殷都學刊,1999.3
[6]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M].中華書局,1983
[7]張學良.雜憶隨感漫錄—張學良自傳體遺著.臺灣: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作者簡介:李振(1983年-)男,山東菏澤人,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