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70-1871年爆發的普法戰爭最后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這場戰爭對法國的經濟、資源以及人口的增長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這些因素的發展,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必需的條件和前提,進而直接影響到了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最終使得法國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僅次于英國而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國地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被美、德趕上而落后為第四位。
[關鍵詞]普法戰爭 ;法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 ; 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七十年代,在20世紀時得到完成。在時間的橫向軸上,我們可以發現同一時期,即1870年,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并以法國與普魯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法蘭克福》和約而告終。在19世紀六十年代末法國剛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僅居老牌工業國家英國之后的第二大強國。19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法國迎來第二次工業革命,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法國并未維持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優勢,在19世紀的最后三十年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它的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在1870~1890年為2.1%,1891~1900年為2.6%。[1]普法戰爭后,法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是比較慢的。被后起的美、德新牌資本主義國家超過。那么,我們試著探究在同一時期發生的普法戰爭與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的關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法國為什么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緩慢,更有助于我們對法國史的學習以及對工業革命規律的把握,并得到啟示更好地迎接接下來的發展。
一、資金上
普法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法國,1870年8月,德軍進行反攻進入法國,占領了法國三分之一的領土,德軍在法國境內進行燒、搶、轟炮等,使得防御戰爭轉為不正義的進攻掠奪戰爭,對法國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民房、財物、糧草、村莊等,能運走的就運走,不能運走的則進行摧毀破壞。德軍還在占領區內進行強行征集政策。據普軍一個軍官供認,他的部隊在十二天內疚燒毀了五個村莊。[2]巨額的資金外流,使得法國經濟發展資金嚴重不足。
《法蘭克福》條約第四款中所述,“所有德兵留存之地,不許取兵餉,收地租,法國供其日用”[3];第六款中所述,“法營被獲之兵,尚未放還,俟允定合約后,急行解送,法當預備火輪車前往德國,議定接送法兵之費,應按法國定例”[4];第八款中所述“條約定后,各省德兵占據之地,盡交本地法官料理,所有德兵食用,均照德軍總軍辦理,德軍住留之地,德軍派員往收稅糧與法國互相清算”[5]。以上條約表明,法國境內的德軍占領區,不能收取德軍的兵餉,占領區內的地租法軍也不能收取。而這一財政收入很顯然落入到了德軍手中,且德軍占領時間多久,法軍就得支付他們多久的日常開支。在普法戰爭中,僅戰爭本身就使法國遭受了130億法郎的損失。
清朝使臣張德彝在他出使法國歸來所著的《三述奇》一書中,詳細記載了《法蘭克福》合約的十項條款,第二款所述“法應賠償德軍費50萬萬(億)方,分為兩次,每次五千萬,余歸三年分還,由換約日起。”[6]即法國應根據合約在三年內向德國賠付50億法郎的巨額資金賠款。本應分為三年還清單賠款,法國卻在戰后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提前把賠款償清。法國被德國俘虜的士兵,法國還要出資贖回。
戰時經濟損失和賠款導致資金的缺乏勢必讓花在科學研究上的資金匱乏。眾所周知,科研需要經費,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就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并運用于生產中。科學技術需要運用于實際當中,而資金在其中充當著重要的紐帶作用。資金的缺乏使得發明無法投入生產,繼而無法轉入商業運作使之帶來利潤。不僅使法國元氣大傷,同時也中斷了法國自1867年危機之后出現的暫時繁榮局面,使工業生產急劇縮減,進出口貿易猛烈下降,造成了法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相對緩慢和在世界工業中的比重迅速下降。[7]而工業革命的發展和進行,又需要雄厚的資金來購買原料、購置機器和建造廠房。不僅如此,后面勞動力工資的發給也需要資金。
二、資源上
在法國與德國簽訂的《法蘭克福》和約中,明確規定,將法國的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的大部分割給德國。失去阿爾薩斯省和洛林對于法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對于德國來說擁有這兩個省卻是筆巨大的財富。這也是兩個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進程區別極大的一個重要原因。阿爾薩斯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洛林大區是法國的第一大棉花和煤產區,第二大鋼材產區,全年生產的電量達到460億千瓦電,生產的煤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法國從十五世紀開始產煤,采煤業長期以來是法國最重要的能源生產部門。[8]在十九世紀最后三十年,法國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雖然有三個較為集中的中心地區。但是,煤礦在各地卻形成較為分散的工業區。在法國,除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其他區也有煤礦,但是沒有這兩個地區的資源相對集中。而且地理條件不優越,開采相對困難,能夠煉焦的煤更是少,運輸也很困難。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法國鋼鐵產量從1870年的118萬噸增加到了424萬噸,而同期美國卻由12萬噸增加到了1035萬噸。[9]下列統計表可以說明法國工業發展速度的緩慢程度:[10]
一個國家鐵、鋼、煤電產量直接反應了這個國家資源的擁有量。由上表可知,法國無論在鋼、鐵、煤產量中都屬于少的。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為重要的資源就是鋼、鐵和煤。其作用尤其體現在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上。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到了“電氣時代”。電力工業的發展需要性能更加優良的動力機械,電力的廣泛使用帶動了舊工業部門鋼鐵行業的發展,使鋼鐵迎來了新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各種大機器的生產制造都需要鋼鐵作為原材料,鋼鐵工業的飛速發展,在機器制造工業、軍事、鐵路運輸等廣泛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類開始進入鋼鐵時代。而冶煉鋼鐵煤又是必須的,進而引發了采煤業的發達。煤資源的被掠奪會造成國家發電量的不足,也將給很多電氣化應用普及帶來阻礙。煤、鐵都是重工業所必須的資源。相對比,德國因普法戰爭的戰果阿爾薩斯及洛林的資源,使得資源增長,經濟發展迅猛,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更是發展飛速。所以失去阿爾薩斯省和洛林這兩個區的資源,導致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源的嚴重短缺,制約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
三、人口勞動力上
根據《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將失去160萬阿爾薩斯-洛林人。[11]戰爭造成人口的減少及對其增長速度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是它的普遍特點,法國也不例外。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使法國在戰場上喪失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在普法戰爭中法軍共派出500,000人,而傷亡人數卻達到了150,000人。因普法戰后梯爾也政府的賣國行徑,促使了巴黎無產階級為此而進行了斗爭,并隨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巴黎公社。最后巴黎公社被法國政府消滅,成員大多被處決,法國無產階級為此付出了約十萬條生命的代價。[12]《法蘭克福》和約第一款中規定:“法國愿讓與德東邊一半省地,計6府,1763村,1580474丁口,一切法例契券皆去,永歸德國。”[13]法國人口在1871年僅為3610萬,1886年增至3852萬,平均每年增長不足九萬[14]。這與同期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人口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參見法、英、德三國人口增長對照表[15]:
法國人口基數本來就不大,人口出生率也有了下降的趨勢:1872~1875年間為26.2‰,1896~1900年間為21.9‰,每個家庭平均只有子女2.2人。[16]發展速度還很緩慢。在1750~1900年間,人口平均年增長率不到3.7‰。[17]
勞動力的缺失,導致工廠后備力量不足。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重化工業取代了輕紡工業,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沒有充足的自由勞動力,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制約著大企業的發展。而同一時期的美國和德國,卻都在發展大工廠大企業。法國的工業企業絕大多數仍為中小型企業。據1896年的統計,雇傭工人50名以上的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1.3%,(這些企業的工人占總數的45%)雇傭5~50名工人的企業占13.57%,雇傭1~4名工人的企業則占83.93%。[18]
四、總結
法國從第一次工業水平僅次于英國而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國地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落后為第四位,且在世界工業中所占的比重也下降了。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法國還是個大國,而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卻降到了后面。這與普法戰爭有著很大的關系,上面所提的一系列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法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這次戰爭對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總的來說還是負面的,起著阻礙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的負作用。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普法戰爭,那么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成果將更加突出,工業水平也將更高。從普法戰爭對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沒有雄厚的資金來投資科學技術運用于工業生產,工業水平難以得到提高。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雄厚的資金,沒有充足的資金,各個生產鏈不能正常地運行。而人才,不僅在當時,對今后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人口的減少,無疑也減少了高素質人才和科學家的數量,也減少了工業所必須的自由勞動力。自由勞動力的減少,制約著大企業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化。要是沒有資源的拮據,法國將是個資源大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也不用受到資源的制約。由普法戰爭帶來的這些因素及其產生的影響,都阻礙著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吳于謹,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黃尊嚴.試論普法戰爭的影響[J]齊魯學刊,1988.
[3]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6]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7]黃尊嚴.試論普法戰爭的影響[J]齊魯學刊,1988.
[8]張懷亮.法國概況[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
[9]薛暉.清朝使者記載的普法戰爭與巴黎公社[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10]亞·德·柳勃林斯卡婭,達·彼·普里茨克爾,馬·尼·庫茲明.法國史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78.
[11]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2]張芝聯,法國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3]張德彝.三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4]張芝聯,法國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5]張芝聯,法國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6]保爾·貝爾多等.當代法國史1789-1980[M].巴黎,1977-1981.
[17]連玉鑾,張運城.普法戰爭以后歐洲格局的重組[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
[18]瑪麗·馬耶爾.第三共和國之初[M]
作者簡介:王麗君(1991.10),女,重慶市長江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民族學院,歷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