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濤
[摘 要]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缺乏實效性的根本性原因是理論與現實的沖突問題沒有很好的為學生解答,從而造成了學生不相信、教師不好教的尷尬局面。理論與現實的沖突問題有如下表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政治性與科學性之間的沖突、階級斗爭理論與當前中國建構和諧社會之間的沖突、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市場經濟中追求個人利益合理性之間的沖突……等若干方面。勇于直面現實問題,與時俱進,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科學解答是上好該門課程的關鍵。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實效性;沖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是當前我國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共公理論課,該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向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使當代大學生了解我國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的理論基礎并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斗。但在當前的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不好教、學生不相信的尷尬局面。《原理》課教學缺乏實效性是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不爭事實。
2006年教學改革后,我國理論界對于《原理》課教學的研究也不少,對其教學缺乏實效性的現狀也大多認同,但多數學者著重從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方面去探尋原因,提出的改進措施多偏向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筆者認為,《原理》課的教學形式固然重要,但內容才是根本,當前《原理》課缺乏實效性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理論與現實的沖突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理論與社會現實在某些方面存在反差,使學生并不能從心底里產生認同,所以《原理》課缺乏實效性也就難免了。
一、《原理》課中理論與現實沖突的具體表現
《原理》課主要闡述馬克思主義中關于自然、社會、思維三大領域的普遍發展規律、闡述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作為普遍規律,它并不針對具體的社會現實問題做出解答,而只是提供指導,其中的一些原理,如果老師不能很好的理解并結合現實問題進行科學的解答,就會讓學生對于理論和現實之間的沖突產生困惑,進而產生疑問以至于不相信這一理論。在《原理》課中,理論與現實的沖突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政治性與科學性之間的沖突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是為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任何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都是帶有階級性、是為維護特定的政權統治而服務的。國家性質的不同決定了主導意識形態的不同,就如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是以反映和維護大資產階級利益為核心價值的,而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則是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適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是維護和反映廣大無產者的利益的,兩者具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意識形態的宣傳在任何時代和國家都是帶有階級性、政治性,是為一定的政權服務的。我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當然也脫離不了政治性,如果把握不好政治宣傳和理論科學性之間的“度”,難免會產生沖突。在《原理》課的講授中,我們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理論,學生往往會提出這樣的質疑:“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主導的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站在特定階級角度來宣揚的一種理論,我們從小到大都接受這樣的政治宣傳,那么這樣的理論帶著無產階級的價值取向、階級傾向,難免會影響該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那么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科學的嗎?”對于這樣的問題,如果不作解答,學生一定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的解釋也不過是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因此在《原理》課講解到“真理”部分時,教師必須對真理的客觀性和主體性做一個深入的解釋,不能回避這一問題,才能真正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
(二)階級斗爭理論與當前中國建構和諧社會之間的沖突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階級斗爭理論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階級斗爭、階級沖突被認為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當前的中國,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今天我們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像過去那樣夸大不同社會階層、階級之間的對立了,似乎階級斗爭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今天更多強調它們之間的和諧共處、利益共贏,并把各個階層都看作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其中也包括私營業主。學生由此會提出質疑:“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還需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嗎?階級斗爭還是推動中國社會形態轉變的直接動力嗎?私營業主屬于資產階級嗎?當前中國的工人階級和私營業主之間是否存在階級對立的關系?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中國未來是否最終會把私營業主當做資產階級進行清除?”這一系列疑問都源自理論與現實的沖突,這就需要教師對階級斗爭的理論作出更詳盡的解釋,將階級斗爭的表現與特定歷史時期相結合,作出清楚的解答。
(三)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市場經濟中追求個人利益合理性之間的沖突
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崇尚的個人主義不同,我們社會主義更提倡以整體利益、集體主義為重,即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提倡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的原則。而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合理合法的追求個人利益在市場中是被允許和鼓勵的,甚至在現實生活中市場經濟中獲利較多的人往往也被當作成功的典范或偶像為人們所推崇。學生由此難免會產生一種困惑:“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到底追求個人利益與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不是相沖突的?應該如何解釋這些社會現象、看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呢?”教師如果對這一問題不從市場機制的運作、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答,學生會認為理論與現實是背離的。
(四)剩余價值理論中的“剝削”問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合理性之間的沖突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部分,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生產的分析批判了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生產剝削的本質,他把當年資本家憑借資本獲得剩余價值的行為稱為是“剝削”。在當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于多種經濟成分的同時并存,特別是大量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使得按勞分配之外的多種分配方式特別是按生產要素分配也是大量存在的,理論與現實的沖突于是產生:我們批判資本主義是剝削制度,那為什么對社會主義中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現象卻不批判呢?學生對這一現象普遍存在疑問:“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允許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不是意味著今天的中國大量存在剝削現象?社會主義的本質不是要消滅剝削嗎?為什么現在的市場經濟似乎還在鼓勵剝削,私營企業是具有剝削性質的企業嗎?有雇傭關系就存在“剝削”嗎?為什么我們還鼓勵私營企業的發展呢?”這一系列的疑問如果教師避而不答會讓學生認為我國是打著社會主義的幌子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并認為剩余價值理論不過是因為當時無產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在今天并不具有理論指導意義,是過時的理論。所以教師有必要對馬克思當年所指稱的“剝削”作出歷史的分析,對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剝削”的新含義作出科學的定義,并從市場經濟理論的角度對當前私營企業是否存在剝削以及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合理性作出科學解答。
(五)“兩個必然”與當今資本主義發展現實的沖突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及其相互斗爭過程的分析,論證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簡稱“兩個必然”)這一重要結論。這一思想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科學認識而產生的。在接觸這一思想時,許多學生難免會做一個橫向的、簡單的比較,認為這樣的一個論斷是不符合現實的,因為上一個世紀8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個和第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政治地圖上歸于消失,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共產主義實踐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和失敗,當前僅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落后,不及當前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這樣的理論與現實的沖突,學生難免質疑這一論斷。對待這樣的疑問,就需要老師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性和階段性、當前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穩定作用、制度的優越性、西方資本主義資本積累的掠奪性與暴力性等方面作全面、科學、歷史的解答。
(六)無產階級政黨理論與當前黨內腐敗問題之間的沖突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強調共產黨具有先進性,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尤其強調共產黨的先進性最根本的是它能走在時代的前列、并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一個重要的觀點,這也成為了無產階級政黨提出“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的理論基礎。但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內的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嚴重侵害群眾利益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雖然懲治腐敗的工作一直也在進行,但卻收效甚微。理論與社會現實存在反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要對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產生質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質疑。教師就需要從政黨制度、監督制度等方面對這一現象進行客觀的評價而不是回避。
(七)社會主義優越性與當前群眾總結的“社會二十多現象”的沖突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具有資本主義所不具有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等等都是優越性的具體表現。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也逐漸顯現,2012年第38期《中國經濟周刊》中,刊發了中國國務院參事任玉嶺的《社會管理創新一定要立足于幸福百姓》一文,文中指出了當前中國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和嚴重腐敗現象,社會穩定和諧受到沖擊,社會階層分化嚴重和社會亂象百出。有群眾議論說社會上有“二十多”:交通事故多、詐騙綁架多、偷盜搶劫多、拐賣婦女兒童多、工傷與職業病多、賣淫嫖娼多、賭博行為多、行賄腐敗多、買官賣官多、制假售假多、食品安全問題多、住房困難多、殘疾人群多、討錢要飯多、留守兒童多、孤寡老人多、“四二一”家庭多、無業可就多、低收入人群多、群體事件多。面對這些社會亂象和社會評論,高校學生必然也會提出疑問:“社會主義具有優越性,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么多的社會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必須要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來向學生解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優劣的比較應當是一種長期的戰略性對比,而不是某個短期階段相對比,同時也要把社會主義的建設作為一個不斷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來講解。
二、科學解答理論與現實的沖突問題是上好《原理》課的關鍵
(一)在實踐中發展的理論才具有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是在不斷地修正、補充、豐富中來體現的。作為科學的理論必須具有現實性、客觀性,能夠回答、解決或指導現實問題,如果仍然固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在特定歷史時期所作的個別結論,那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不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沒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所以《原理》課的講授也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不斷變化了的社會現實、社會問題相結合,面對沖突,答疑解惑,教學相長,使《原理》課煥發生機,更具吸引力。
(二)當代大學生最關注現實問題
沒有人喜歡大而空的理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能夠隨時瀏覽最新的資訊,關注現實、關注生活、關注理論本身的現實性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特點,他們熱愛祖國、關心祖國,與老一輩人相比他們更具理性、創造性與批判性。在理論課的學習中,授課教師如果只會照本宣科,脫離社會現實,那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絲毫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在社會現實問題的解答和討論中來進行《原理》課的講授一定會深受歡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理論與現實的沖突得不到正確解答是造成《原理》課缺乏實效性的重要原因
在《原理》的講授中,教師過多講授基本原理,而缺少與社會現實問題的結合,特別是對理論與現實產生沖突的問題沒有很好的為學生答疑解惑,難免給學生造成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印象,導致學習興趣不濃,授課缺乏實效性。所以理論與現實的不一致必須得到解答,對于社會問題勇于直面而不是回避才是上好《原理》課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贏得廣大學生認同的關鍵。
三、結語
客觀評價并科學解答理論與現實的沖突問題是每一個教授《原理》課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可回避的,這也是上好這門課的關鍵。在具體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必須牢牢把握方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正視而不是回避理論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問題,科學解答學生產生質疑的關鍵性問題,使學生從心底里理解、認同馬克思主義,樹立科學價值觀,最終從根本上解決《原理》課缺乏實效性的問題,達到教學的目的。
基金項目:2013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理論與現實的沖突研究”(13SZK015);2013年貴州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現實沖突研究”(JG2013127);2012年度“貴州大學重點課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