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丹++顧群音++張愛光
摘 要:該文將全壽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ing-LCC)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引入供電企業設備大修、技改項目造價管理研究,積極探索電力設備大修及技改項目成本控制的新途徑,實現設備全壽命周期內安全、效能、成本的綜合最優。
關鍵詞:LCC 大修 技改項目 造價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022-02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居民生活電器的不斷豐富和普及,電力能源消費日益增加。面對新時期的這種變化,我國的電力企業也不斷增加對電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相關設備的投資,預計2014年將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4000億元。其中,大修項目作為生產成本項目,其支出會影響當期的損益,而技改項目的費用支出會產生固定資產價值的變動,進而使折舊增加,影響企業未來損益。基于此,并需通過合理的安排電網大修和技改項目,以不斷提高電力設備的運行效率或生產能力,同時要合理的延長設備使用年限,降低能耗,增強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確保電網運行的經濟系、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目前我國的電力運行管理和投資體制下,輸變電工程的施工和運維一般是獨立實施的,因此,大多數沒有從成本的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對電力工程設備從規劃設計到最后的報廢使用進行綜合的全過程考慮,還屬于相對粗放的重投資輕維護的管理模式。因此,存在某些設備重復改造修理,而另一些設備維護升級不及時的現象,資金安排不夠合理的同時,設備修理和技改項目的效果也不能顯現。
資產的全壽命周期管理是國網公司2013年的一項重點推進工作,在總體發展目標的指導下,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和資產評估模型,統籌協調資產規劃——設計——采購——建設——運維——改造——報廢處置等全壽命周期的管理,實現資產的效能、成本、安全的綜合最優。本文從壽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切入,研究電力設備大修和技改項目的成本控制,對電力企業提高發展效率和經濟效益,優化資產配置,延長設備資產使用壽命,實現企業增收節支、降本增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
全壽命周期造價(Life Cycle Cost ing-LCC)是20世紀70年代末由英美相關學者將項目使用維護階段納入造價管理范圍后提出的以整個項目壽命周期總造價最小化為目標的管理理論。該理論以長期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全面系統地審視設備的規劃、購置、安裝、運行、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全過程,最終實現全生命周期相對成本的最小化。(見圖1)
一般情況下,供電企業設備從投入使用到最終的報廢是一個時間周期較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設備會因為物理的損壞或因為設備采用的技術陳舊落后不適宜繼續使用。因此,要維持電網的正常運行,需要對設備的磨損進行必要的補償。通常補償劃分為局部補償以及完全補償。設備實體的有形磨損需要通過維修來實現局部補償,而設備價值貶值的無心磨損需要通過技改的方式實現巨變補償。完全補償則是通過徹底更換設備來實現。
大修項目和技改項目均屬于局部補償。其中,大修項目是指修復或更換不符合使用標準的零部件,全面消除已有缺陷,其目的是讓設備經過大修盡可能達到原設備出廠標準,實現電網安全運行;技改項目則是利用先進技術對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和完善,其目的是能夠提高安全性、經濟性以及可靠性,同時滿足日益提高的環保要求。基于LCC的大修和技改項目工程造價管理,就是綜合考慮大修項目和技改項目的總投資成本、運行成本、維護成本、故障成本以及廢棄成本在內的總成本費用最小的造價管控模式。(見圖2)
2 大修、技改項目造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供電企業也逐漸開始重視大修和技改工程的項目管理,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能夠確保供電企業安全生產、穩定運行和效益目標的完成,但是與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 檢修過剩或檢修不足的問題
由于缺乏對設備運行維護情況的及時準確的掌握,很多情況下項目立項是通過經驗判斷,而不是根據設備的運行狀態,因此容易導致檢修過剩或檢修不足的問題:一種情況是沒有考慮設備通常定期維護的因素,在立項檢修時,其實設備運行良好造成額外的維護成本;另一種情況是平時出現小問題沒有及時解決,留待大修一并處理,結果積少成多致使設備不能正常運行,造成設備提前改造甚至報廢。
2.2 忽略設備運營和維護成本的決策問題
傳統的工程造價管理模式在決策時往往對設備運營和維護成本因素考慮較少。但在實際生產活動中,設備的運行和維護成本往往要遠高于其初始投資成本。一般情況下,偏低的初始投資成本可能導致高昂的運營維護成本,致使設備在整個壽命周期內的成本費用居高不下。
2.3 預算編制對非常規資本性支出預計不夠的問題
目前的資本性收支預算編制往往對非常規資本性支出預計不夠,技改項目當年預算和計劃的完成率交底,預留或結轉到下一年度使用技改資金的現象較多。對這種操作缺乏有效的考核、管理和監督,下屬機構不能嚴格按照省公司要求進行指令性技改和大修,自行改變資金的投向;部分技改、大修工程項目未經概(預)算管理環節;部分項目合同造價沒有結算依據或合同造價高于預(結)算造價標準。
2.4 成本管控的問題
供電企業的大修及技改項目目前的成本管控還不夠理想,有些項目不進行成本預測和計劃,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環節;有些項目成本計劃和實施相分離,不能夠按照成本計劃嚴格實施,成本管理流于形式;有些項目則是只注重把費用控制在預算范圍內,片面降低成本,而不能從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以上這些現象和做法,均已不能適應目前的精益化管理要求。
3 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在大修、技改項目造價管理中的應用endprint
3.1 科學決策大修、技改項目
在前期的投資估算和技術經濟評價工作當中就要以工程的全壽命周期成本作為依據,不能僅考慮工程項目的初始建設投資成本。投資估算是在項目可行性研究時進行的,而可行性研究報告直接能夠決定擬建工程能否通過。可行性研究應該提供多個方案,并向決策者推薦出最優方案,即: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該項目是否值得投資建設;從國家的角度該項目是否值得支持和批準;從貸款者的角度該項目是否能夠按期或提前償還所投資金。
3.2 強化項目計劃編制管理
首先,要根據設備生命周期的特點根據設備運行狀態進行維護,當設備狀態出現問題時,及時修理,把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是設備恢復至正常運行狀態。其次,從設備狀態出發,統籌考慮大修與技改,將項目管理和成本管理二者結合,針對電網實際和發展情況,科學規劃,強化進度管理,保證計劃順利實施。
3.3 加強成本管控
大修和技改項目的決策過程,不僅要考慮項目的初始投資,更要綜合考慮項目在整個壽命周期內的成本,主要包括安裝、運行、維修、改造、更新、報廢的全過程,其主旨是對設備全生命周期內的產生成本進行分析計算,根據量化值進行科學決策。依照生命周期成本理論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其精細化主要體現在將固定資產在各個時期發生的成本進行細分,對每一筆支出費用的出處、金額、對固定資產的影響以及對整個壽命周期的影響進行分析。從而就可以全面考核與固定資產相關資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全壽命周期各階段固定資產的盈利能力。
3.4 加大施工階段工程造價管控力度
大修、技改的建設周期通常較短,但涉及的不確定因素比較多,難免會發生工程變更和簽證。因此,要在實施過程中盡量減少設計變更和現場簽證。對必須的變更和簽證,有關工程專業技術人員必須要與技經人員配合,做到“隨到隨簽”。同時,簽證務必要達到兩化要求,簽證的內容必須要與實際相符,其內容不能超過簽證范圍。
3.5 加強運營維護階段的造價管理
運營維護階段工程造價管理是指在確保設備質量和安全目標的條件下,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運營維護方案,全方位、系統地進行管理,在保證高可靠性的前提條件下盡可能的降低運營維護成本。依據設備的特性和施工質量完成的情況,以及綜合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合理的運營維護方的長期和短期方案,但是運營維護方案的制定一定要以壽命周期成本最低為目標。
參考文獻
[1] 郭基偉,謝敬東,唐國慶.電力設備管理中的壽命周期費用分析[J].高電壓技術,2003,19(4):13-15.
[2] 王玲.論電網企業的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J].中國總會計師,2008(11):66-67.
[3] 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電網檢修運維和運營管理成本標準[S].2009.
[4] 沈力,藤樂天,徐宛容.用于衡量資產管理實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華東電力,2010,38(3):32-35.
[5] 闕秀煉.基于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的電網資產管理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