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一方
摘 要:該文基于NASPWinged-cone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研究了高超聲速飛行器六自由度模型建立方法,并基于面元法計算的氣動力對其縱向模態(tài)特性進行了初步研究,了解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縱向長短周期特性。該建模方法為初步分析、計算、模擬和表征高超聲速飛行器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
關(guān)鍵詞:高超聲速飛行器 六自由度 縱向模態(tài)特性
中圖分類號:V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059-02
高超聲速飛行器一般是指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飛機、導彈、炮彈之類的有翼或無翼飛行器。我國對高超聲速技術(shù)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正積極研究高超聲速飛行器關(guān)鍵技術(shù)中的核心問題。
該文主要針對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氣動特性,進行六自由度仿真模型建立及縱向模態(tài)特性分析的初步研究工作。
1 高超聲速飛行器六自由度建模
Winged-cone是NASP高超聲速飛行器研究的一個標準模型。圖1為該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示例圖[2]。飛機控制由左右升降副翼,,方向舵和鴨翼組成。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重心和轉(zhuǎn)動慣量隨飛行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假設(shè)其重心只在X軸上變化[3]。
1.1 高超聲速飛行器建模
通常綜合考慮運動學、動力學、空氣動力學、發(fā)動機及大氣環(huán)境等數(shù)學模型,建立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在模型建立之前應(yīng)進行相應(yīng)的簡化假設(shè):高超聲速飛行器為剛體,質(zhì)量為常數(shù);忽略地球自轉(zhuǎn),假設(shè)地面坐標系為慣性坐標系;忽略地球曲率,假設(shè)地球為平面;機體坐標系X軸和Y軸位于高超聲速飛行器對稱面,且飛機幾何外形及質(zhì)量分布對稱;忽略來流壓縮性;忽略發(fā)動機噴流對機體來流的相互干擾;合外力綜合作用于重心[4]。
1.2 高超聲速飛行器運動方程
1.3 空氣動力學模型
1.4 高超音速飛行器發(fā)動機模型
發(fā)動機采用文獻[6]提供的模型,其推力表達式為:
式中,為空氣質(zhì)量流量;為燃料質(zhì)量流量;為燃氣排氣速度;為真空速;為噴管出口截面積;為噴氣出口截面靜壓力;為大氣壓力。假設(shè)發(fā)動機噴管出口處燃氣完全膨脹,即=,則發(fā)動機推力表達式可改為:
1.4.1 大氣環(huán)境模型
2 高超聲速飛行器縱向運動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具有強耦合和強非線性,須對其全狀態(tài)非線性運動方程進行解耦。在定常平飛狀態(tài)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運動可以對縱向運動和橫航向運動進行解耦。在氣流坐標軸系下,飛行器的飛行速度V、航跡角,俯仰角速度q,迎角和飛行高度h為縱向運動的狀態(tài)變量。由于定常平飛狀態(tài)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滾轉(zhuǎn)角、側(cè)滑角、滾轉(zhuǎn)角速度p以及偏航角速度r都為0,所以其運動方程可簡化可簡化為:
3 結(jié)語
本文基于NASPWinged-cone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對其六自由度的建模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其縱向模態(tài)特性的初步分析,了解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縱向動態(tài)特性,該建模方法可作為初步研究高超聲速飛行器操穩(wěn)特性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 張麗靜,劉東升,于存貴,等.高超聲速飛行器[J].航空兵器,2010(2):13-16.
[2] Keshmiri S,Mirmirani M D,Six-DO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generic hypersonic vehicle for conceptual design studies[C]//In:AIA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and Exhibit.Norfolk,Virginia,AIAA 2004.
[3] Shaughnessy J D,Pinckney S Z,McMinn J D,Hypersonic vehicle simulation model winged-cone configuration[R].NASA TM2102610,1991.
[4] 楊新,王小虎,申功璋,等.飛機六自由度模型及仿真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0,12(3):210-213.
[5] Miele,A.,F(xiàn)light Mechanics, Theory of Flight Paths[M].Addison-Wesley:-Reading, MA,1962.
[6] Xu H,Minmirani M D, ioannou P A,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design for a 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and Dynamics, 2004,27(5).endprint
摘 要:該文基于NASPWinged-cone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研究了高超聲速飛行器六自由度模型建立方法,并基于面元法計算的氣動力對其縱向模態(tài)特性進行了初步研究,了解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縱向長短周期特性。該建模方法為初步分析、計算、模擬和表征高超聲速飛行器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
關(guān)鍵詞:高超聲速飛行器 六自由度 縱向模態(tài)特性
中圖分類號:V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059-02
高超聲速飛行器一般是指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飛機、導彈、炮彈之類的有翼或無翼飛行器。我國對高超聲速技術(shù)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正積極研究高超聲速飛行器關(guān)鍵技術(shù)中的核心問題。
該文主要針對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氣動特性,進行六自由度仿真模型建立及縱向模態(tài)特性分析的初步研究工作。
1 高超聲速飛行器六自由度建模
Winged-cone是NASP高超聲速飛行器研究的一個標準模型。圖1為該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示例圖[2]。飛機控制由左右升降副翼,,方向舵和鴨翼組成。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重心和轉(zhuǎn)動慣量隨飛行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假設(shè)其重心只在X軸上變化[3]。
1.1 高超聲速飛行器建模
通常綜合考慮運動學、動力學、空氣動力學、發(fā)動機及大氣環(huán)境等數(shù)學模型,建立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在模型建立之前應(yīng)進行相應(yīng)的簡化假設(shè):高超聲速飛行器為剛體,質(zhì)量為常數(shù);忽略地球自轉(zhuǎn),假設(shè)地面坐標系為慣性坐標系;忽略地球曲率,假設(shè)地球為平面;機體坐標系X軸和Y軸位于高超聲速飛行器對稱面,且飛機幾何外形及質(zhì)量分布對稱;忽略來流壓縮性;忽略發(fā)動機噴流對機體來流的相互干擾;合外力綜合作用于重心[4]。
1.2 高超聲速飛行器運動方程
1.3 空氣動力學模型
1.4 高超音速飛行器發(fā)動機模型
發(fā)動機采用文獻[6]提供的模型,其推力表達式為:
式中,為空氣質(zhì)量流量;為燃料質(zhì)量流量;為燃氣排氣速度;為真空速;為噴管出口截面積;為噴氣出口截面靜壓力;為大氣壓力。假設(shè)發(fā)動機噴管出口處燃氣完全膨脹,即=,則發(fā)動機推力表達式可改為:
1.4.1 大氣環(huán)境模型
2 高超聲速飛行器縱向運動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具有強耦合和強非線性,須對其全狀態(tài)非線性運動方程進行解耦。在定常平飛狀態(tài)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運動可以對縱向運動和橫航向運動進行解耦。在氣流坐標軸系下,飛行器的飛行速度V、航跡角,俯仰角速度q,迎角和飛行高度h為縱向運動的狀態(tài)變量。由于定常平飛狀態(tài)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滾轉(zhuǎn)角、側(cè)滑角、滾轉(zhuǎn)角速度p以及偏航角速度r都為0,所以其運動方程可簡化可簡化為:
3 結(jié)語
本文基于NASPWinged-cone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對其六自由度的建模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其縱向模態(tài)特性的初步分析,了解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縱向動態(tài)特性,該建模方法可作為初步研究高超聲速飛行器操穩(wěn)特性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 張麗靜,劉東升,于存貴,等.高超聲速飛行器[J].航空兵器,2010(2):13-16.
[2] Keshmiri S,Mirmirani M D,Six-DO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generic hypersonic vehicle for conceptual design studies[C]//In:AIA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and Exhibit.Norfolk,Virginia,AIAA 2004.
[3] Shaughnessy J D,Pinckney S Z,McMinn J D,Hypersonic vehicle simulation model winged-cone configuration[R].NASA TM2102610,1991.
[4] 楊新,王小虎,申功璋,等.飛機六自由度模型及仿真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0,12(3):210-213.
[5] Miele,A.,F(xiàn)light Mechanics, Theory of Flight Paths[M].Addison-Wesley:-Reading, MA,1962.
[6] Xu H,Minmirani M D, ioannou P A,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design for a 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and Dynamics, 2004,27(5).endprint
摘 要:該文基于NASPWinged-cone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研究了高超聲速飛行器六自由度模型建立方法,并基于面元法計算的氣動力對其縱向模態(tài)特性進行了初步研究,了解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縱向長短周期特性。該建模方法為初步分析、計算、模擬和表征高超聲速飛行器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
關(guān)鍵詞:高超聲速飛行器 六自由度 縱向模態(tài)特性
中圖分類號:V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059-02
高超聲速飛行器一般是指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飛機、導彈、炮彈之類的有翼或無翼飛行器。我國對高超聲速技術(shù)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正積極研究高超聲速飛行器關(guān)鍵技術(shù)中的核心問題。
該文主要針對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氣動特性,進行六自由度仿真模型建立及縱向模態(tài)特性分析的初步研究工作。
1 高超聲速飛行器六自由度建模
Winged-cone是NASP高超聲速飛行器研究的一個標準模型。圖1為該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示例圖[2]。飛機控制由左右升降副翼,,方向舵和鴨翼組成。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重心和轉(zhuǎn)動慣量隨飛行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假設(shè)其重心只在X軸上變化[3]。
1.1 高超聲速飛行器建模
通常綜合考慮運動學、動力學、空氣動力學、發(fā)動機及大氣環(huán)境等數(shù)學模型,建立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在模型建立之前應(yīng)進行相應(yīng)的簡化假設(shè):高超聲速飛行器為剛體,質(zhì)量為常數(shù);忽略地球自轉(zhuǎn),假設(shè)地面坐標系為慣性坐標系;忽略地球曲率,假設(shè)地球為平面;機體坐標系X軸和Y軸位于高超聲速飛行器對稱面,且飛機幾何外形及質(zhì)量分布對稱;忽略來流壓縮性;忽略發(fā)動機噴流對機體來流的相互干擾;合外力綜合作用于重心[4]。
1.2 高超聲速飛行器運動方程
1.3 空氣動力學模型
1.4 高超音速飛行器發(fā)動機模型
發(fā)動機采用文獻[6]提供的模型,其推力表達式為:
式中,為空氣質(zhì)量流量;為燃料質(zhì)量流量;為燃氣排氣速度;為真空速;為噴管出口截面積;為噴氣出口截面靜壓力;為大氣壓力。假設(shè)發(fā)動機噴管出口處燃氣完全膨脹,即=,則發(fā)動機推力表達式可改為:
1.4.1 大氣環(huán)境模型
2 高超聲速飛行器縱向運動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具有強耦合和強非線性,須對其全狀態(tài)非線性運動方程進行解耦。在定常平飛狀態(tài)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運動可以對縱向運動和橫航向運動進行解耦。在氣流坐標軸系下,飛行器的飛行速度V、航跡角,俯仰角速度q,迎角和飛行高度h為縱向運動的狀態(tài)變量。由于定常平飛狀態(tài)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滾轉(zhuǎn)角、側(cè)滑角、滾轉(zhuǎn)角速度p以及偏航角速度r都為0,所以其運動方程可簡化可簡化為:
3 結(jié)語
本文基于NASPWinged-cone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對其六自由度的建模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其縱向模態(tài)特性的初步分析,了解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縱向動態(tài)特性,該建模方法可作為初步研究高超聲速飛行器操穩(wěn)特性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 張麗靜,劉東升,于存貴,等.高超聲速飛行器[J].航空兵器,2010(2):13-16.
[2] Keshmiri S,Mirmirani M D,Six-DO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generic hypersonic vehicle for conceptual design studies[C]//In:AIA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and Exhibit.Norfolk,Virginia,AIAA 2004.
[3] Shaughnessy J D,Pinckney S Z,McMinn J D,Hypersonic vehicle simulation model winged-cone configuration[R].NASA TM2102610,1991.
[4] 楊新,王小虎,申功璋,等.飛機六自由度模型及仿真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0,12(3):210-213.
[5] Miele,A.,F(xiàn)light Mechanics, Theory of Flight Paths[M].Addison-Wesley:-Reading, MA,1962.
[6] Xu H,Minmirani M D, ioannou P A,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design for a 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and Dynamics, 2004,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