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棟++傅道春++朱霞等
摘 要:針對目前土木工程國際化的趨勢與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對懂技術、會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具體要求。介紹了如何緊緊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制定詳細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付諸實施以及在教學各個環節上如何進行實踐與革新。總結了畢業學生的就業狀況與工作前景,對目前有關雙語教學的模糊認識進行了簡要評論。
關鍵詞:復合型 涉外土木工程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75-02
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應該始終是人才培養問題。而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則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回答、必須落實的課題,而且必須是在實踐中、實踐后認真總結與反思的。我們認為,針對工程實際,必須培養高質量、復合型、國際化、具有就業競爭力的人才。這種人才,是企業與社會所需求的,也必然會在某種關鍵時刻與位置發揮作用的。成為這種人才,也是在校學生提升自己的必然要求。土木工程是國際國內的重要行業,企業與學生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已經呈現了明顯的渴求,我們就不能不順應這種渴求以改革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
1 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復合型涉外土木工程人才的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異常嚴峻。今年應屆畢業生總人數多達700萬人。除少數(約占10%)名牌或重點大學畢業生外,大多數學生就業并非易事。一方面企業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學生找工作費盡周折。表面上“人才”過剩,實質上是培養質量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質量較低,技能單一,目標模糊是目前普通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弊端。
近年來,我國土木工程行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行業的發展加大了人才需求。隨著需求數量的增加,人才的需求逐漸向高質量及復合型發展。特別是由于工程的進一步國際化,各大公司要求其人才既要精通專業,又要通曉外語。中建、中鐵、中交、中水電等大型工程公司每年參與海外招投標項目。以中鐵某局為例,其海外工程承包總額已達100億元,占其國內外總工程量的1/3。山東某大型土木工程集團的海外工程涉及越南、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尼泊爾等國家。但根據反映,相關人才相對缺乏。目前,涉外土木工程的人才需求主要來源于三方面:
(1)要求能夠參與國際招投標,懂土木工程技術,可以熟練使用英文編寫標書文件。
(2)在國外參與施工技術與現場管理,并能與外方交流。
(3)國外工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或在中國國內實施國外銀行貸款的項目,需要技術翻譯,也會形成涉外人才需求。
根據上述市場情況,我們已經在土木工程專業中細分出一個“涉外土木工程”方向,目前已經和正在培養的有四屆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提高了培養標準,加大了培養力度,使其成為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必將在國際土木工程行業中具備競爭實力。已經畢業的學生,多數進入各大公司工作,部分已直接進入海外公司。
這種復合型涉外土木工程人才的培養,是在當前困難的就業形勢下,對于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這必將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促進高校雙語教學開展,提高教師外語水平,開闊教師視野,并大力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優質教育的實現。
2 人才培養模式與具體實施方案
“復合型人才”的提法由來已久,中國已有一些國外學成回國人員。但通過出國留學方式,其代價之高,非一般經濟狀況的學生及家庭所能承受,而且畢竟數量太少,所以人才培養可以考慮立足國內。在國內,只有少數學校開設了“工程英語”方向,學生來源為英語專業的文科學生,開設的工程課程僅是概論性質的相關專業課,門數也比較少。但土木工程本身已是具有較高難度的工科專業,要勝任將來的國際技術交流,承擔這一角色者必須是理工科知識背景,應該首先精通技術,然后掌握外語,所以必須主要培養土木工程的學生去挑戰這一難度。
精專業、會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真正實現,關鍵在于雙語教學的開展。目前各個高校普遍開展了雙語教學,但缺點有二:(1)學生沒有經過動員與選拔,班級不是經過精心組織與重新整合的,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干勁較弱,不知道為什么進行雙語教學;(2)雙語教學課程門數太少。對于一個工科本科專業,要想真正培養過硬的人才,僅僅設置一兩門雙語課程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所設立的“涉外土木工程”專業,首先對學生進行了職業規劃教育,進行選拔動員,目前已組建7屆涉外土木工程學生班級:2006級36人(已畢業),2007級31人(已畢業),2008級23人(已畢業),2009級32人(已畢業),2010級31人(在讀,已簽約),2011級29人(在讀),2012級31人(在讀)。我們幫助學生認清市場需求,明確“涉外土木工程”的辦學理念、培養模式與學習難度。學生必須有明確的動機、吃苦的精神、良好的基礎才可以進入本班學習,而且不努力將會被淘汰。
其次,在保持原有培養標準,及原有學時及學分分配比例,各種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主要實踐教學環節不變,仍以力學、土木工程作為主干課程的前提下,專業主干課程都采用了雙語教學或全英文教學,總計課程達到14門,基本上覆蓋了第二、三、四學年的主要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形成了雙語教學的強勁氛圍,學生必須掌握中文與英文內容,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才可以學會,才有可能通過考試。另外,平時作業、期末考試、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答辯等教學環節均為雙語模式,進一步強化了教學效果。還聘請外教、企業專家前來授課,舉辦各種講座以及暑期強化培訓班,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強化了他們的國際競爭意識。
我們所做的努力是有的放矢的。企業與社會確實需要這樣的復合型人才,而學生也通過成為復合型人才而變得具有就業競爭力,受到企業與社會歡迎。
做好涉外土木工程復合型人才培養,必須做好雙語教學工作。其關鍵就在于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團隊的作用。對于教學過程,我們教學團隊的創新性改革措施包括:endprint
(1)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制定了雙語人才的培養模式,使得雙語教學有的放矢,有方案可依。
(2)建立雙語教學課程體系,使之成為一個科學、合理、連續、完整的結構體系,改變了以往雙語教學單一課程的模式。
(3)明確了行之有效的雙語教學要求,形成了從課堂教學、教案、課件、作業、考試到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4)根據課程大綱要求,已建立了以原版教材為核心,以中國規范為主導的中外結合的立體教材體系。
(5)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課程教學中進行了采用了互動式授課(active learning),如:一對一討論(pair share),分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學生講授練習(presentation)等等,強化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表達土木工程技術的能力。
(6)建立了學生可進可退的專業方向平臺。使學生通過面試進入雙語教學平臺,或前來試聽試學,如果能力不到可退回原班級的機制。
其他與教學方面相關的特色還有:
(1)建立了以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雙語實踐教學體系,使雙語教學不只限于三尺講臺,形成了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2)建立了以教學要求、多媒體教學課件、國內外工程案例、作業答疑等多種形式的網絡教學平臺。
3 涉外土木工程教學實踐與人才培養的初步成果
自2008年4月開始,經過師生雙方的艱苦努力,目前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除出國留學(共8人)、考研學生以外,2010、2011、2012、2013屆涉外土木工程方向的畢業生已全部工作,2014屆已全部簽約,并且供不應求。工作或簽約單位70%為中央直屬如中鐵、中交、中水電、中建等大型施工企業。企業對這種培養模式充分認可,對這種復合型人才表示歡迎。在已經工作的學生用人單位里,對涉外學生除給予在國內工作的鍛煉外,還優先考慮安排到海外部或直接去海外項目工作。目前已有學生進駐剛果、尼日利亞、肯尼亞、科威特、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在校學生也積極踴躍報名參加涉外工程班級,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生經過嚴格訓練,除能掌握中文內容外,還可以用英文表達,表現出了較強的就業競爭力。既懂技術,又通英語,既是工程師,又能做翻譯的復合型人才已初步成型。
在開辦涉外土木工程專業、開設雙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任課教師也在這一平臺上也得到了鍛煉與提高。我校出國進修教師回校后,以前沒有這種專業模式,他們往往感覺沒有用武之地,即使找到某一個班開設一門雙語課程,但由于沒有組織與動員,多數學生興趣不大,教學效果一般。而我們這種做法為這部分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至少不會荒廢他們出國所學。目前《混凝土結構》(《結構設計原理》)已被評為山東省雙語教學示范課程,《鋼結構》獲學校雙語教學一等獎,《結構設計原理》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土木工程材料》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涉外土木工程雙語教學團隊”被評為山東省省級教學團隊,土木工程專業也已經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該班的設立,對于我校的國際交流與外事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到目前為止,已有加拿大、瑞典、南非、奧地利等國教師前來參觀訪問并與師生交流。
4 關于雙語教學的個人看法
關于雙語教學問題,爭論頗多。目前我們也聽到看到過多種觀點。其中之一就是“雙語教學無用論”。有人認為,我們作為中國教師,應該用純正的國語授課,不應該把課堂搞成“不倫不類”。我們且不說這些觀點的理論依據,單單是企業與社會的需求,我們作為高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就不應該再充耳不聞、閉門造車了。許多企業都在往外走,外國企業都在走進來,都在實施全球戰略,而人才缺口卻很大,交流障礙卻很多,特別是深層次的技術交流障礙與誤解,一直不容易克服,一般的翻譯人員是愛莫能助的。我們作為這一行業的教師,是內行人,理應具備敏銳的察覺力,承擔起前瞻性的責任,使外語真正發揮技術交流的功能,為什么還要無所作為,為什么不能下點功夫去幫助企業培養他們需要的人才,幫助學生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呢?
另一種說法是,現在能擔任雙語教學的中國教師太少,或者水平不夠,或者是學生的水平不夠。是的,如果都是外國教師當然很好,但我們付不起那種成本,也很不現實,只能利用現有的師資力量。如果學生都無師自通,成了雙語專家,那我們根本不需要搞什么教學。就是因為學生需要培養,需要提高,才需要教師想盡辦法去授課,去訓練,特別是我們非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生,要想在國際國內就業市場上或者在將來的職場上具有競爭實力,必須師生共同努力,下大力氣,掌握兩種技能,才有可能實現競爭目標。同時教學相長,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會提高自己的水平,自己也可以成為復合型人才,為企業和社會服務。雖然有時會在某些課程上失敗,但我們不應該否定雙語教學本身,把雙語教學本身作為局部失敗的借口,更不能因噎廢食。我們認為,認真做好雙語教學不會產生什么負面效應。
另外,在實踐過程中,還必須防止出現另外一種傾向,那就是為語言而語言,僅僅是為了說幾句漂亮外語,背幾個單詞,就認為是雙語教學,那就成了一種無關痛癢的應付。甚至如果耽誤了土木工程本身課程的理解與掌握,那就是有害的。我們的做法是,必須立足國內,掌握中文的全部內容,再去理解與掌握英文的全部內容。因為課程內容是中英對照的,對于難度較高的全英文課,學生可以上完中文課再上全英文課,這就意味著要付出雙倍的努力,而絕不是簡單的聽課而已。期末考試的試卷,內容與其他中文班相同,但都用英文表達,這就意味著課程結束時,這位學生必須會用中英兩種語言來表述土木工程。如果能力不夠,無法通過考試,則可以選擇退出。但即使回到原班,也不會影響其正常的學習進度。所以這是一種在原有基礎上的真正意義的提高,也就是說,即使不能出國就業,在國內也照樣干;但只要機會來臨,這種學生就會脫穎而出,因為他們已經做好了思想上與能力上的儲備。
參考文獻
[1] 紀大海.現代人才品質與新人本教育[J].教育研究,2001(11):30-33.
[2] 馬春玲.對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3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