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畢業生如何適應市場需求,實現“高質量”就業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企業用人與學生需求的信息不對稱也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該研究在結合經濟學中的雙邊匹配理論模型的基礎上,獲取企業與大學生的就業“敏感性偏好”,并將職業指導的內容細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對微觀維度的指導“空白”,提出個性化職業指導模型,試圖為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提供更具實際意義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雙邊匹配理論 敏感性偏好 個性化職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C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95-02
1 相關理論概述
1.1 雙邊匹配理論的內涵和主要類型
匹配理論作為新興的經濟學分支,最早被美國兩位數學家David Gale & Lolyd Shapley(1962)提出并引用于大學錄取與婚姻匹配問題,它是對市場匹配功能進行系統化研究而得出的,如工人和企業、學校和學生,其中“雙邊”指的是市場中的參與者始終只屬于兩個互不相交的集合之一,“匹配”指的是市場雙邊交換的本質,即各自“敏感性偏好清單”。
根據雙邊匹配理論的匹配穩定存在性而將其分為三種類型:一對一、多對一、多對多的雙邊匹配理論。
1.2 雙邊匹配理論的匹配算法
通過文獻綜述,對于雙邊匹配理論模型的算法可歸結于兩種:①Gale-Shapley遞延接受算法,一般用于男女婚配。該算法能從任何偏好排序清單開始產生一個穩定匹配,最多經過n2-2n+2個步驟,使得參與人最終匹配或仍單身。②中央化的匹配(NIMP)算法——“嘗試—派遣—最新修正”,20世紀初用于美國匹配優質類醫學實習生問題。1998年起,美國絕大多數的職位匹配都是運用了加入補充性偏好的新中央清算程序,但是依然是以NIMP為基礎。這一算法直至現在依然在為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匹配問題服務。這也便是本文匹配模型構建的算法依據。
2 雙邊匹配模型的構建設計
2.1 設計依據及思路
雙邊匹配模型是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在搜尋過程中雙邊“偏好”匹配問題,由此設計思路為:(1)雙方“敏感性偏好”集的確定;(2)量化設計;(3)匹配計算。
2.2 “敏感性偏好”指標確定
依據雙邊匹配理論模型,敏感性偏好應該是參與一方對另一方的偏好集合,并能清楚的說明各偏好等級或具體排列順序,因此評價指標需要界定與評價。評價指標的確定一般有個案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專題訪談法、經驗總結法。
結合問卷調查及《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直屬企事業單位名錄》和《畢業研究生用人重點單位介紹》為主要依據,將以下指標確定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敏感性偏好”指標。
大學畢業生對求職崗位的評價指標是畢業生在搜尋過程中根據自己滿意的職位條件和待遇等因素最優先圈定求職企業范圍的偏好指標。結合調研報告及閔維方、丁小浩教授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結論,確定大學畢業生對求職崗位的“敏感性偏好”指標如圖2所示。
2.3 “敏感性偏好”指標的量化設計
對評價指標的量化是一項復雜工作,一般情況,對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有兩種方法:一是利用模糊數學理論進行模糊評價;二是利用運籌學的知識進行多目標評價決策。
本研究評價指標既有定量也有定性,評價方法應該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將偏好指標劃分為①判斷型指標一般為先決性指標,用1和0表示;②區間型指標,量化時可用區間段進行賦值;③語言評價型指標,一般分別賦值1,0.8等。
2.4 偏好集評分與匹配計算
依據匹配算法,由學生和用人單位分別對參與匹配的兩個集合進行自我意愿的評價打分,得出各自的評分矩陣P和Q,進而進行NIMP匹配。依據Irving和Leather對改變穩定匹配指數仍可得到新的匹配集合的研究,引入匹配值。匹配值是人為確定雙方匹配水平的數值,因實際匹配時不可能100%絕對匹配,只能形成穩定的滿意匹配,通常為0.6≤≤1,匹配值越高說明雙方匹配滿意度越高。
可以看出,P0和Q0互為轉置矩陣,而且恰好兩者相互匹配。根據結果為1的元素顯示,學生A1與求職崗位W1相互匹配;學生A2與求職崗位W3相互匹配,學生A3與求職崗位W2相互匹配。
基于以上算法原理,可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完成相關匹配計算。
3 個性化職業指導設計與應用
3.1 個性化職業指導體系設計
個性化職業指導體系的提出是在雙邊匹配模型的基礎上,針對在校三年級學生提出的,皆在讓學生:①提早認清企業需求和自身現狀;②模擬應招后,知道自己的企業認同度;③有針對性規劃培養個人能力。本課題結合文獻將個性化職業指導定義為:在對大學生能力、性格、興趣、價值觀等進行認識與判斷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進程和需求,積極提供相應的職業指導環境和條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引導,進而促進大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特別注重發展其職業能力,提高其就業成功率,順利完成從大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型。結合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整體教學思路,提出“基于宏觀、微觀維度的指導體系圖”。基于此,本課題組認為,個性化職業指導更適合運用于職業指導的微觀維度。
3.2 基于雙邊匹配模型的個性化指導應用
通過雙邊匹配模型的指標獲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與偏好,同時對自身的定位與企業“價值”能有更真實的了解。個性化職業指導主要是針對大三在校生通過匹配模型嘗試“模擬“匹配后,適當培養更適合滿意企業的技能和能力,從而實現畢業的真正匹配。
本研究在13年9月對本校10級學生8名學生進行應用,通過初次“模擬“匹配后,只有1名同學獲得企業認可且匹配成功,其他學生均表現過高的期望值。之后對此8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主要側重能力與滿足企業需求角度。endprint
(1)明確企業需求。
將企業需求調查情況與雙邊匹配中企業對學生偏好的數據傳遞給學生,是學生清楚當下職場對畢業生各項因素的偏好情況。
(2)重新評估自我。
通過專業軟件測試幫助學生對自我性格、興趣、價值觀及能力進行初步測試并分析,聯系實際使學生對自我認知更為客觀,找到自身優勢與劣勢,并對前期的模擬求職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3)探索求職需求。
通過自我的重新認知與定位,結合前期對企業的模擬偏好測試,明確將來的求職需求及范圍。
(4)制定提升計劃。
根據需求找到與目標的差距,制定改善計劃,包括:專業知識技能、技術操作能力、專業實習實踐(與偏好職業相關的)、綜合性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佳詳盡的短期、近期目標,并界定時間期限。
3.3 個性化指導成果
本課題組對參加測試的八名同學進行了個性化指導方案的設計與實施,2014年4月,在本校的招聘會上,我們又邀請了這八名同學進行了正式應聘測試,目的:1.幫助學生探究一年的針對性培養效果如何;2.幫助學生及企業進行初步匹配。重新登錄偏好界面進行雙方信息登記及偏好賦值,結果如下:
本次應用是以穩定最有效匹配為前提進行的,基于兩矩陣的數值,取=(0.65,0.65,0.65,0.65),對P(學生對企業偏好值矩陣集)和Q(企業對學生偏好值矩陣集)進行NIMP的匹配計算,最終計算機得出匹配結果:學生1與求職崗位1匹配;學生3與求職崗位3匹配;學生4與求職崗位2匹配;學生7與求職崗位4匹配。
此次實踐為四家企業及四位畢業生建立了匹配關系,經過雙方進一步的面試溝通,最終均確定了雇傭關系。通過電話訪談的方式,對四組參與者就采用此方式確定的雇傭關系是否滿意等問題進行回訪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企業都認為這種方式對其搜尋較合適的畢業生起到積極作用,節約了企業的招聘成本。同時學生認為一年的個性化指導對自身的提升效果較明顯,運用匹配方式求職更加便捷。
參考文獻
[1] Gale,D.and Shapley,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9-15.
[2] Roth,Alvin E. Marilda Sotomayor.Two Sided Matching:A Study inGame-Theore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D].
[3] 文勝.雙邊匹配理論及在中國銀行信貸市場中的運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
[4] 王遠博.大學生失業的經濟學原因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5] 郭西平.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工作體系建設研究[D].揚州大學,2010.
[6] 林蓉.淺談個性化職業指導[J].職業教育,2012(13).endprint
(1)明確企業需求。
將企業需求調查情況與雙邊匹配中企業對學生偏好的數據傳遞給學生,是學生清楚當下職場對畢業生各項因素的偏好情況。
(2)重新評估自我。
通過專業軟件測試幫助學生對自我性格、興趣、價值觀及能力進行初步測試并分析,聯系實際使學生對自我認知更為客觀,找到自身優勢與劣勢,并對前期的模擬求職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3)探索求職需求。
通過自我的重新認知與定位,結合前期對企業的模擬偏好測試,明確將來的求職需求及范圍。
(4)制定提升計劃。
根據需求找到與目標的差距,制定改善計劃,包括:專業知識技能、技術操作能力、專業實習實踐(與偏好職業相關的)、綜合性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佳詳盡的短期、近期目標,并界定時間期限。
3.3 個性化指導成果
本課題組對參加測試的八名同學進行了個性化指導方案的設計與實施,2014年4月,在本校的招聘會上,我們又邀請了這八名同學進行了正式應聘測試,目的:1.幫助學生探究一年的針對性培養效果如何;2.幫助學生及企業進行初步匹配。重新登錄偏好界面進行雙方信息登記及偏好賦值,結果如下:
本次應用是以穩定最有效匹配為前提進行的,基于兩矩陣的數值,取=(0.65,0.65,0.65,0.65),對P(學生對企業偏好值矩陣集)和Q(企業對學生偏好值矩陣集)進行NIMP的匹配計算,最終計算機得出匹配結果:學生1與求職崗位1匹配;學生3與求職崗位3匹配;學生4與求職崗位2匹配;學生7與求職崗位4匹配。
此次實踐為四家企業及四位畢業生建立了匹配關系,經過雙方進一步的面試溝通,最終均確定了雇傭關系。通過電話訪談的方式,對四組參與者就采用此方式確定的雇傭關系是否滿意等問題進行回訪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企業都認為這種方式對其搜尋較合適的畢業生起到積極作用,節約了企業的招聘成本。同時學生認為一年的個性化指導對自身的提升效果較明顯,運用匹配方式求職更加便捷。
參考文獻
[1] Gale,D.and Shapley,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9-15.
[2] Roth,Alvin E. Marilda Sotomayor.Two Sided Matching:A Study inGame-Theore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D].
[3] 文勝.雙邊匹配理論及在中國銀行信貸市場中的運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
[4] 王遠博.大學生失業的經濟學原因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5] 郭西平.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工作體系建設研究[D].揚州大學,2010.
[6] 林蓉.淺談個性化職業指導[J].職業教育,2012(13).endprint
(1)明確企業需求。
將企業需求調查情況與雙邊匹配中企業對學生偏好的數據傳遞給學生,是學生清楚當下職場對畢業生各項因素的偏好情況。
(2)重新評估自我。
通過專業軟件測試幫助學生對自我性格、興趣、價值觀及能力進行初步測試并分析,聯系實際使學生對自我認知更為客觀,找到自身優勢與劣勢,并對前期的模擬求職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3)探索求職需求。
通過自我的重新認知與定位,結合前期對企業的模擬偏好測試,明確將來的求職需求及范圍。
(4)制定提升計劃。
根據需求找到與目標的差距,制定改善計劃,包括:專業知識技能、技術操作能力、專業實習實踐(與偏好職業相關的)、綜合性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佳詳盡的短期、近期目標,并界定時間期限。
3.3 個性化指導成果
本課題組對參加測試的八名同學進行了個性化指導方案的設計與實施,2014年4月,在本校的招聘會上,我們又邀請了這八名同學進行了正式應聘測試,目的:1.幫助學生探究一年的針對性培養效果如何;2.幫助學生及企業進行初步匹配。重新登錄偏好界面進行雙方信息登記及偏好賦值,結果如下:
本次應用是以穩定最有效匹配為前提進行的,基于兩矩陣的數值,取=(0.65,0.65,0.65,0.65),對P(學生對企業偏好值矩陣集)和Q(企業對學生偏好值矩陣集)進行NIMP的匹配計算,最終計算機得出匹配結果:學生1與求職崗位1匹配;學生3與求職崗位3匹配;學生4與求職崗位2匹配;學生7與求職崗位4匹配。
此次實踐為四家企業及四位畢業生建立了匹配關系,經過雙方進一步的面試溝通,最終均確定了雇傭關系。通過電話訪談的方式,對四組參與者就采用此方式確定的雇傭關系是否滿意等問題進行回訪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企業都認為這種方式對其搜尋較合適的畢業生起到積極作用,節約了企業的招聘成本。同時學生認為一年的個性化指導對自身的提升效果較明顯,運用匹配方式求職更加便捷。
參考文獻
[1] Gale,D.and Shapley,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9-15.
[2] Roth,Alvin E. Marilda Sotomayor.Two Sided Matching:A Study inGame-Theore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D].
[3] 文勝.雙邊匹配理論及在中國銀行信貸市場中的運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
[4] 王遠博.大學生失業的經濟學原因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5] 郭西平.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工作體系建設研究[D].揚州大學,2010.
[6] 林蓉.淺談個性化職業指導[J].職業教育,20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