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461)
兒童近視眼散瞳檢影驗光方法的探討
冮怡琳 楊紅梅 宋亞娟 畢珊珊 韓玉霞
(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461)
目前我國兒童近視眼的概率越來越高,兒童眼睛近視之后,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散瞳檢影驗光。本文首先介紹了實驗的對象以及實驗方法;其次概述了實驗的結果,文章最后針對結果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為兒童近視眼檢影驗光醫師提供借鑒。
兒童;近視眼;散瞳檢影;驗光方法;探討
為有效的緩解兒童近視眼越來越高的患病率,提高兒童保護眼睛的意識,經常采取檢影驗光的方法來矯正兒童視力。檢影驗光的方法雖然有很多,通常都是使用阿托品來麻痹睫狀肌的方法,這種方法弊端比較明顯,比如操作步驟繁多,而且藥物作用時間比較長,最重要的是有些兒童患者出現了副作用。所以說并不是所有年齡段的兒童都適合使用這種方法,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散瞳驗光的實質是放松由于眼肌長時間的過度緊張而產生的疲勞,從而得到眼睛真正的屈光狀態。散瞳驗光是應用藥物使眼睛的睫狀肌完全麻痹,失去調節作用的情況下進行驗光。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眼睛的調節力較強,驗光時如果不散大瞳孔,睫狀肌的調節作用可使晶狀體變凸,不能把調節性近視即所謂假性近視成分除去,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1 對象
本文從門診就診中的眾多近視眼患者中隨機抽取90例患者,患者年齡在4-16周歲,90例患者共180眼,從檢查報告中我們發現這其中有145眼處于單純近視,并沒有其他癥狀,而剩余35眼近視的同時還伴隨著散光。
2 方法
將這90例患者根據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4-9歲;第二組10-14歲;第三組14-16歲。首先使用復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每個5分鐘進行一次實驗,持續4次,最后一次實驗20分鐘之后,對上述患者進行檢影驗光并且將驗光結果登記在案,等到患者的瞳孔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之后,再使用阿托品滴眼液進行實驗,每次實驗3次,持續3天,之后進行驗光并且結果記錄在案。需要注意的是這兩次驗光應該由同一個醫生進行,避免因為醫生不了解情況而出現誤差,影響實驗效果。實驗結果主要是以第一次試驗所得屈光度為準,所使用的復方托品酰胺不超過0.50D滿足要求,大于則不符合要求。因為實驗中有散光的患者,所得的散光屈光度計算的最終結果都加到近視屈光度中。之后要求再選擇出30例患者作為第四組,其年齡主要在10-14周歲,其實驗的方法與上述相同,最后實驗結束之后,分別在20分鐘以及60分鐘之后進行驗光,將兩次驗光的結果進行對此,如果實驗中患者這兩次的屈光度相差不超過0.50D即為合格,而超過這個數值即為不合格。
第一組兩次驗光結果符合35眼,符合率為58.33%,第二組兩次驗光結果符合56眼,不符合4眼,符合率93.33%,第三組兩次驗光結果符合58眼,不符合2眼,符合率96.67%。統計學分析,第一組與第二組之間沒有非常顯著差異,第二組與第三組之間差異不顯著。
第四組中兩次檢影驗光符合者57眼,符合率95.00%。不符合者5眼,占5.00 %,表現為1小時檢影驗光屈光度增加。
驗光的主要目的是檢查眼睛的屈光狀態以及程度,進而為患者制定出不同的治療方案,以使患者更加健康的使用眼睛,保護眼睛。驗光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如果按照目的來分為可以分為三個類型,第一個類型是診斷性驗光;第二個類型是配鏡驗光,通常青少年患者都屬于這個類型;第三個類型是普遍調查驗光,這種驗光類型也被稱為流行病學的驗光;如果按照方案來劃分,可以將其范圍四種驗光類型;第一個類型是主觀驗光,也就是說是患者主動要求驗光,以了解眼睛的屈光情況;第二個類型是客觀驗光,患者沒有主動的要求,但是因為實驗等原因,患者主動配合驗光;第三個類型以及第四個類型分別是動態以及靜態眼光法。本文筆者所進行試驗從目的上來劃分屬于配鏡驗光,而從方法上看屬于客觀驗光法。
人眼調節力有一定的規律,通常情況下都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調節力越低,本文使用的散瞳驗光的主要應用原理就是通過藥物使睫狀肌處于麻痹狀態之后,進行檢影,而這其中使用的比較多的藥物就是復方托品酰胺,本文在第一次實驗中所使用的滴眼液就是屬于這個類型,作為新型的散瞳劑,其主要的構成成分有兩種:第一種是托品酰胺,其主要的含量是0.5%;第二種是新福林,其主要的含量是0.5%,這種新型的散瞳劑我國是在1982年研制成功,至今使用已有30多年,相關的技術都比較成熟,也具有大量的臨床經驗,因此選擇這種藥物進行實驗比較安全可靠。這兩種構成成分,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抑制副交感神經,這里所指的交感神經主要是阿托品樣;而后者的主要功能是使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的狀態中,這里所指的腳感神經主要是在腎上腺素上,因此能夠使睫狀肌很快處于麻痹狀態,之后也能夠非常快的使睫狀肌從麻痹狀態中恢復過來,進而縮短實驗周期,總結數據。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組以及第三組患者使用復方托品酰胺也使用阿托品并沒有出現很大的差異,而第一組實驗對象的差異則比較明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第一組患者的年齡都比較小,其眼睛的調節能力比較強,復方托品酰胺也就起不到應有的麻痹效果。所以在配鏡時,要根據年齡來選擇散瞳劑,10周歲以上近視眼患者可以使用復方托品酰胺;而10周歲以下的患者就需要使用阿托品。
通過上述的實驗對比發現,如果使用復方托品酰胺散瞳劑,5分鐘進行一次滴眼,并且連續4次,驗光時間要距離最后一次滴眼20分鐘最佳。如果托品酰胺的含量是1%,其麻醉作用要在30分鐘之后才能生效,生效時間大約在40分鐘,如果托品酰胺含量是0.5%,麻醉睫狀肌的時間與前者相比比較短。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最后一次滴眼20分鐘之后進行效果,1小時之后在進行驗光眼睛的屈光度不僅不會改善,還會加強,這主要是因為持續時間比較長,藥物功能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眼睛的調節一部分的調節功能已經恢復。
[1] 饒小娟,甘宇業,蘭長駿.混合影動檢影的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4(04).
[2] 焦國防,楊微波.小瞳孔視網膜靜態檢影時注視視標顏色的探討[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05(05).
課題編號:12525050
經費來源:自籌
R77
A
黑龍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