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盛
摘 要:智能電網的發展對電網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用調度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益化可以滿足電網的發展需求。所以需要在電網調度過程中協調好上下級別的關系,此外,還需要對業務流程之間進行協調,對于電力行業和政府企業之間還需要進行協調優化,在協調的過程中不斷采用新的理論和技術以此來預防電網出現的各種災變,推進智能電網的實施。本文就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管理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智能電網;環境;電網調度;管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智能電網實際上指的是電網的智能化,這種網絡是建立在集成、高速的基礎上的電網,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是依靠其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控制方法,從而實現電網的使用目標。本文以電網調度管理為主線,分析了電網調度管理中對信息管理不夠統一以及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順暢這兩個問題,并針對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分級管理、電網調度的系統化管理技術、電網調度運行中的檢測技術等關鍵技術展開研究,先報告如下:
一、電網調度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電網調度管理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對于電網的運行方式和異常事故的處理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和電網模式的不斷擴大,調度管理人員需要操作的設備逐漸增多,也使得電網在進行調度管理的過程中工作量隨之增多。作為電網未來發展趨勢的智能電網對于其調度管理的優化應當作為電網工作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應該將電網的管理作為電網調度部門的明確目標,以此來提高電網調度管理的效率,推動電網向著科學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當前一些電力企業使用的電網調度管理工作方式仍然是傳統的管理方式,不僅工作效率相對較低而且電網管理的水平也相對較低,重復勞動力的大量存在阻礙了電網運行和發展,是造成電網正常發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量重復勞動力的存在導致電網調度管理難以適應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要需求。所以在優化電網的調度管理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傳統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信息管理不夠統一
電力系統中的部門使用的軟件系統不同,軟件系統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也不一致,導致上層對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難以進行整理和統一性的規劃,最終使得電網的工作效率受到影響,電網的調度管理在智能電網中的適應性也逐漸受到影響。
(二)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順暢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電網也逐漸的發展起來,在進行電網的調度管理過程中應該將計算機和電網調度進行有機結合來適應具體的工作,應該加強電力部門對網絡的重視,但是在大多數的電力調度管理過程中對于業務的流程工作還是單純的使用計算機進行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的業務流程所涉及到的電網調度管理的職能部門相對較多,而部門之間對于信息的傳遞只是使用手工傳遞的方式,從而使得工作效率逐漸降低,對于電網調度管理工作的協調開展相當不利。
二、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管理的關鍵技術
(一)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分級管理
所謂分級管理就是根據電網的分層特點將不同機構的責任和權限進行明確的分工,從而實現調度的統一性,不同電網調度機構可以在自身的管轄范圍內對電網管理進行分工。一般情況下,我國的電網調度管理主要分為五個不同的級別。中心級別有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大區電網調度中心、省調度中心、地區調度中心和縣級調度所。
(二)電網調度的系統化管理技術
在自動化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建設原則,首先是系統性能的穩定性原則,其次是系統造價的經濟性原則,緊接著是技術的先進性原則,最后是開放性原則。遵循合理的原則然后有計劃有組織的分階段實施,從而滿足電網發展的要求。在信息的管理和傳達過程中還應該遵循分機管理和傳達的原則,對于電網調度的自動化系統中的信息應該有效采集,對信息的控制應該和調度的管轄范圍相適應。在電網調度自動化設備的投運過程中對于新建的自動化設備應該和擴建項目中的電網調度自動化設備一次投運,自動化系統還應該和主站的通道一致。通常情況下自動化設備的運行期一般為3到6個月,對于一些性能和指標需要經過管理部門驗證之后才能正式的投入使用。
(三)電網調度運行中的檢測技術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電力系統的廣域網動態監控有了一些技術手段的支撐。使用廣域網的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規模的電力系統,從而為電力系統的運行提供新途徑。動態監測技術有三個較為突出的特征,首先能夠對發電機的功能直接進行測量,其次是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內將電網中的動態數據輸送到調度主站,最后是利用GPS技術來獲得同一時間斷面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來實現電網的數據監測和記錄。此外,通過GPS監測的數據可以進行電網的擾動分析,當電網出現低頻時能夠發出警告,這樣就能夠使得電網的安全性能逐漸提高。這種系統在固定的時間內能夠實現數據的高速測量,可以對數據進行記錄,從而為電網的擾動分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將該系統稱為電網的動態監控系統。利用這種系統不僅能夠彌補EMS系統中電網動態數據的不足,還能夠對電力事故進行分析,給電力系統的運行帶來了巨大變革。利用電網的動態監測技術能夠精確的獲取發電機組的頻率,可以根據頻率對發電機進行調頻監測,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結果能夠反映機組的調頻性能。下圖是調度管理實施監控圖(如圖1所示)。
電網的生產運行應該建立在科學合理的組織基礎上,這樣就可以使得電網的調度工作得到有效的優化。對于電網的調度運行和通信處理應該保證其合理化,做好下級調度的管理是實現調度管理精益化的首要特點。對于調度的精益化管理應該加強和下級電力部門之間的溝通,采用統一的電力系統辦公設備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可以為上下級調度工作建立技術性的保障。
除了電網調度內部的協調性之外,還應該實現用戶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調度管理部門作為電力行業中的重要部門在生產鏈上面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只有將產業鏈上的調度管理工作做到最優才能促進電力行業效率的最大化,才能提高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第一種方法就是要重視電力行業和社會企業之間的業務,增大能源的供求量,以此來實現水電煤等不同資源的協調,從而滿足社會資源需求量;第二種方法是優化電力企業和用戶之間的協調關系,確保能源的合理使用,保證電能的有效供給,作為能源使用的主體企業應該提高自身和用戶的相應能力;第三種方法是企業應該和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會對電網的調度管理中的精益化管理產生較大的效益。最后是業務流程的協調性管理,在電網調度管理的業務流程中,一些專門的專業應該提供業務方面的專業知識,采用科學的控制方案解決電網運行過程中的繼電保護,有效降低電網運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安全風險,對電網進行定期檢修,對電網的運行過程中實施監控,避免電網高負載現象的出現。
此外,還需對電網的負荷變化進行控制,調整電網的運行方式實現運行效率的最大化。除此之外,電網在日常的運行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停電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制定出檢修停電計劃,對停電范圍進行適當的控制降低停電面積以此來保證電網的供電水平。電網的調度運行管理過程中還應該采用在線監控的方法對電網運行的數據進行分析,適當的降低電網的運行過程中的風險,這點對電網的調度管理要求相對較高。在電網調度管理的過程中還應該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管理,主要的層次有信息集成層和應用服務層,如圖2所示。前者為信息集成層,后者是應用服務層,兩者之間可以達到相互輔助的關系。這樣就可以有效達到明確分工的目的,能夠有效提高電網管理的效率。
結語
智能化環境下的電網調度管理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管理手段,與傳統的電網調度管理相比,智能化的調度管理能夠獲得更大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電網有效運行。在智能化環境下要想實現電網的精益化管理就需要協調好各個方面的關系,確保調度工作穩定實施,加強電網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促進電網調度管理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楊力.智能電網環境下對電網調度管理的思考[J].科學與財富,2012(08):110.
[2]張陸陸,王英英.智能電網環境下對電網調度管理的思考[J].科技風 ,2013 (15):231-231.
[3]蔡鵬程,朱清.智能電網環境下的電網調度管理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07):216-217.endprint
摘 要:智能電網的發展對電網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用調度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益化可以滿足電網的發展需求。所以需要在電網調度過程中協調好上下級別的關系,此外,還需要對業務流程之間進行協調,對于電力行業和政府企業之間還需要進行協調優化,在協調的過程中不斷采用新的理論和技術以此來預防電網出現的各種災變,推進智能電網的實施。本文就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管理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智能電網;環境;電網調度;管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智能電網實際上指的是電網的智能化,這種網絡是建立在集成、高速的基礎上的電網,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是依靠其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控制方法,從而實現電網的使用目標。本文以電網調度管理為主線,分析了電網調度管理中對信息管理不夠統一以及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順暢這兩個問題,并針對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分級管理、電網調度的系統化管理技術、電網調度運行中的檢測技術等關鍵技術展開研究,先報告如下:
一、電網調度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電網調度管理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對于電網的運行方式和異常事故的處理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和電網模式的不斷擴大,調度管理人員需要操作的設備逐漸增多,也使得電網在進行調度管理的過程中工作量隨之增多。作為電網未來發展趨勢的智能電網對于其調度管理的優化應當作為電網工作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應該將電網的管理作為電網調度部門的明確目標,以此來提高電網調度管理的效率,推動電網向著科學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當前一些電力企業使用的電網調度管理工作方式仍然是傳統的管理方式,不僅工作效率相對較低而且電網管理的水平也相對較低,重復勞動力的大量存在阻礙了電網運行和發展,是造成電網正常發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量重復勞動力的存在導致電網調度管理難以適應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要需求。所以在優化電網的調度管理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傳統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信息管理不夠統一
電力系統中的部門使用的軟件系統不同,軟件系統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也不一致,導致上層對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難以進行整理和統一性的規劃,最終使得電網的工作效率受到影響,電網的調度管理在智能電網中的適應性也逐漸受到影響。
(二)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順暢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電網也逐漸的發展起來,在進行電網的調度管理過程中應該將計算機和電網調度進行有機結合來適應具體的工作,應該加強電力部門對網絡的重視,但是在大多數的電力調度管理過程中對于業務的流程工作還是單純的使用計算機進行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的業務流程所涉及到的電網調度管理的職能部門相對較多,而部門之間對于信息的傳遞只是使用手工傳遞的方式,從而使得工作效率逐漸降低,對于電網調度管理工作的協調開展相當不利。
二、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管理的關鍵技術
(一)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分級管理
所謂分級管理就是根據電網的分層特點將不同機構的責任和權限進行明確的分工,從而實現調度的統一性,不同電網調度機構可以在自身的管轄范圍內對電網管理進行分工。一般情況下,我國的電網調度管理主要分為五個不同的級別。中心級別有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大區電網調度中心、省調度中心、地區調度中心和縣級調度所。
(二)電網調度的系統化管理技術
在自動化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建設原則,首先是系統性能的穩定性原則,其次是系統造價的經濟性原則,緊接著是技術的先進性原則,最后是開放性原則。遵循合理的原則然后有計劃有組織的分階段實施,從而滿足電網發展的要求。在信息的管理和傳達過程中還應該遵循分機管理和傳達的原則,對于電網調度的自動化系統中的信息應該有效采集,對信息的控制應該和調度的管轄范圍相適應。在電網調度自動化設備的投運過程中對于新建的自動化設備應該和擴建項目中的電網調度自動化設備一次投運,自動化系統還應該和主站的通道一致。通常情況下自動化設備的運行期一般為3到6個月,對于一些性能和指標需要經過管理部門驗證之后才能正式的投入使用。
(三)電網調度運行中的檢測技術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電力系統的廣域網動態監控有了一些技術手段的支撐。使用廣域網的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規模的電力系統,從而為電力系統的運行提供新途徑。動態監測技術有三個較為突出的特征,首先能夠對發電機的功能直接進行測量,其次是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內將電網中的動態數據輸送到調度主站,最后是利用GPS技術來獲得同一時間斷面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來實現電網的數據監測和記錄。此外,通過GPS監測的數據可以進行電網的擾動分析,當電網出現低頻時能夠發出警告,這樣就能夠使得電網的安全性能逐漸提高。這種系統在固定的時間內能夠實現數據的高速測量,可以對數據進行記錄,從而為電網的擾動分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將該系統稱為電網的動態監控系統。利用這種系統不僅能夠彌補EMS系統中電網動態數據的不足,還能夠對電力事故進行分析,給電力系統的運行帶來了巨大變革。利用電網的動態監測技術能夠精確的獲取發電機組的頻率,可以根據頻率對發電機進行調頻監測,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結果能夠反映機組的調頻性能。下圖是調度管理實施監控圖(如圖1所示)。
電網的生產運行應該建立在科學合理的組織基礎上,這樣就可以使得電網的調度工作得到有效的優化。對于電網的調度運行和通信處理應該保證其合理化,做好下級調度的管理是實現調度管理精益化的首要特點。對于調度的精益化管理應該加強和下級電力部門之間的溝通,采用統一的電力系統辦公設備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可以為上下級調度工作建立技術性的保障。
除了電網調度內部的協調性之外,還應該實現用戶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調度管理部門作為電力行業中的重要部門在生產鏈上面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只有將產業鏈上的調度管理工作做到最優才能促進電力行業效率的最大化,才能提高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第一種方法就是要重視電力行業和社會企業之間的業務,增大能源的供求量,以此來實現水電煤等不同資源的協調,從而滿足社會資源需求量;第二種方法是優化電力企業和用戶之間的協調關系,確保能源的合理使用,保證電能的有效供給,作為能源使用的主體企業應該提高自身和用戶的相應能力;第三種方法是企業應該和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會對電網的調度管理中的精益化管理產生較大的效益。最后是業務流程的協調性管理,在電網調度管理的業務流程中,一些專門的專業應該提供業務方面的專業知識,采用科學的控制方案解決電網運行過程中的繼電保護,有效降低電網運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安全風險,對電網進行定期檢修,對電網的運行過程中實施監控,避免電網高負載現象的出現。
此外,還需對電網的負荷變化進行控制,調整電網的運行方式實現運行效率的最大化。除此之外,電網在日常的運行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停電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制定出檢修停電計劃,對停電范圍進行適當的控制降低停電面積以此來保證電網的供電水平。電網的調度運行管理過程中還應該采用在線監控的方法對電網運行的數據進行分析,適當的降低電網的運行過程中的風險,這點對電網的調度管理要求相對較高。在電網調度管理的過程中還應該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管理,主要的層次有信息集成層和應用服務層,如圖2所示。前者為信息集成層,后者是應用服務層,兩者之間可以達到相互輔助的關系。這樣就可以有效達到明確分工的目的,能夠有效提高電網管理的效率。
結語
智能化環境下的電網調度管理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管理手段,與傳統的電網調度管理相比,智能化的調度管理能夠獲得更大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電網有效運行。在智能化環境下要想實現電網的精益化管理就需要協調好各個方面的關系,確保調度工作穩定實施,加強電網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促進電網調度管理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楊力.智能電網環境下對電網調度管理的思考[J].科學與財富,2012(08):110.
[2]張陸陸,王英英.智能電網環境下對電網調度管理的思考[J].科技風 ,2013 (15):231-231.
[3]蔡鵬程,朱清.智能電網環境下的電網調度管理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07):216-217.endprint
摘 要:智能電網的發展對電網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用調度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益化可以滿足電網的發展需求。所以需要在電網調度過程中協調好上下級別的關系,此外,還需要對業務流程之間進行協調,對于電力行業和政府企業之間還需要進行協調優化,在協調的過程中不斷采用新的理論和技術以此來預防電網出現的各種災變,推進智能電網的實施。本文就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管理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智能電網;環境;電網調度;管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智能電網實際上指的是電網的智能化,這種網絡是建立在集成、高速的基礎上的電網,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是依靠其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控制方法,從而實現電網的使用目標。本文以電網調度管理為主線,分析了電網調度管理中對信息管理不夠統一以及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順暢這兩個問題,并針對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分級管理、電網調度的系統化管理技術、電網調度運行中的檢測技術等關鍵技術展開研究,先報告如下:
一、電網調度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電網調度管理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對于電網的運行方式和異常事故的處理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和電網模式的不斷擴大,調度管理人員需要操作的設備逐漸增多,也使得電網在進行調度管理的過程中工作量隨之增多。作為電網未來發展趨勢的智能電網對于其調度管理的優化應當作為電網工作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應該將電網的管理作為電網調度部門的明確目標,以此來提高電網調度管理的效率,推動電網向著科學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當前一些電力企業使用的電網調度管理工作方式仍然是傳統的管理方式,不僅工作效率相對較低而且電網管理的水平也相對較低,重復勞動力的大量存在阻礙了電網運行和發展,是造成電網正常發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量重復勞動力的存在導致電網調度管理難以適應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要需求。所以在優化電網的調度管理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傳統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信息管理不夠統一
電力系統中的部門使用的軟件系統不同,軟件系統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也不一致,導致上層對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難以進行整理和統一性的規劃,最終使得電網的工作效率受到影響,電網的調度管理在智能電網中的適應性也逐漸受到影響。
(二)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順暢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電網也逐漸的發展起來,在進行電網的調度管理過程中應該將計算機和電網調度進行有機結合來適應具體的工作,應該加強電力部門對網絡的重視,但是在大多數的電力調度管理過程中對于業務的流程工作還是單純的使用計算機進行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的業務流程所涉及到的電網調度管理的職能部門相對較多,而部門之間對于信息的傳遞只是使用手工傳遞的方式,從而使得工作效率逐漸降低,對于電網調度管理工作的協調開展相當不利。
二、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管理的關鍵技術
(一)智能電網環境下電網調度的分級管理
所謂分級管理就是根據電網的分層特點將不同機構的責任和權限進行明確的分工,從而實現調度的統一性,不同電網調度機構可以在自身的管轄范圍內對電網管理進行分工。一般情況下,我國的電網調度管理主要分為五個不同的級別。中心級別有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大區電網調度中心、省調度中心、地區調度中心和縣級調度所。
(二)電網調度的系統化管理技術
在自動化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建設原則,首先是系統性能的穩定性原則,其次是系統造價的經濟性原則,緊接著是技術的先進性原則,最后是開放性原則。遵循合理的原則然后有計劃有組織的分階段實施,從而滿足電網發展的要求。在信息的管理和傳達過程中還應該遵循分機管理和傳達的原則,對于電網調度的自動化系統中的信息應該有效采集,對信息的控制應該和調度的管轄范圍相適應。在電網調度自動化設備的投運過程中對于新建的自動化設備應該和擴建項目中的電網調度自動化設備一次投運,自動化系統還應該和主站的通道一致。通常情況下自動化設備的運行期一般為3到6個月,對于一些性能和指標需要經過管理部門驗證之后才能正式的投入使用。
(三)電網調度運行中的檢測技術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電力系統的廣域網動態監控有了一些技術手段的支撐。使用廣域網的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規模的電力系統,從而為電力系統的運行提供新途徑。動態監測技術有三個較為突出的特征,首先能夠對發電機的功能直接進行測量,其次是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內將電網中的動態數據輸送到調度主站,最后是利用GPS技術來獲得同一時間斷面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來實現電網的數據監測和記錄。此外,通過GPS監測的數據可以進行電網的擾動分析,當電網出現低頻時能夠發出警告,這樣就能夠使得電網的安全性能逐漸提高。這種系統在固定的時間內能夠實現數據的高速測量,可以對數據進行記錄,從而為電網的擾動分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將該系統稱為電網的動態監控系統。利用這種系統不僅能夠彌補EMS系統中電網動態數據的不足,還能夠對電力事故進行分析,給電力系統的運行帶來了巨大變革。利用電網的動態監測技術能夠精確的獲取發電機組的頻率,可以根據頻率對發電機進行調頻監測,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結果能夠反映機組的調頻性能。下圖是調度管理實施監控圖(如圖1所示)。
電網的生產運行應該建立在科學合理的組織基礎上,這樣就可以使得電網的調度工作得到有效的優化。對于電網的調度運行和通信處理應該保證其合理化,做好下級調度的管理是實現調度管理精益化的首要特點。對于調度的精益化管理應該加強和下級電力部門之間的溝通,采用統一的電力系統辦公設備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可以為上下級調度工作建立技術性的保障。
除了電網調度內部的協調性之外,還應該實現用戶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調度管理部門作為電力行業中的重要部門在生產鏈上面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只有將產業鏈上的調度管理工作做到最優才能促進電力行業效率的最大化,才能提高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第一種方法就是要重視電力行業和社會企業之間的業務,增大能源的供求量,以此來實現水電煤等不同資源的協調,從而滿足社會資源需求量;第二種方法是優化電力企業和用戶之間的協調關系,確保能源的合理使用,保證電能的有效供給,作為能源使用的主體企業應該提高自身和用戶的相應能力;第三種方法是企業應該和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會對電網的調度管理中的精益化管理產生較大的效益。最后是業務流程的協調性管理,在電網調度管理的業務流程中,一些專門的專業應該提供業務方面的專業知識,采用科學的控制方案解決電網運行過程中的繼電保護,有效降低電網運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安全風險,對電網進行定期檢修,對電網的運行過程中實施監控,避免電網高負載現象的出現。
此外,還需對電網的負荷變化進行控制,調整電網的運行方式實現運行效率的最大化。除此之外,電網在日常的運行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停電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制定出檢修停電計劃,對停電范圍進行適當的控制降低停電面積以此來保證電網的供電水平。電網的調度運行管理過程中還應該采用在線監控的方法對電網運行的數據進行分析,適當的降低電網的運行過程中的風險,這點對電網的調度管理要求相對較高。在電網調度管理的過程中還應該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管理,主要的層次有信息集成層和應用服務層,如圖2所示。前者為信息集成層,后者是應用服務層,兩者之間可以達到相互輔助的關系。這樣就可以有效達到明確分工的目的,能夠有效提高電網管理的效率。
結語
智能化環境下的電網調度管理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管理手段,與傳統的電網調度管理相比,智能化的調度管理能夠獲得更大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電網有效運行。在智能化環境下要想實現電網的精益化管理就需要協調好各個方面的關系,確保調度工作穩定實施,加強電網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促進電網調度管理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楊力.智能電網環境下對電網調度管理的思考[J].科學與財富,2012(08):110.
[2]張陸陸,王英英.智能電網環境下對電網調度管理的思考[J].科技風 ,2013 (15):231-231.
[3]蔡鵬程,朱清.智能電網環境下的電網調度管理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07):216-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