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理學院2011級工商管理1班,重慶 402160)
新公共管理中的局限性與改進措施分析
王嘉敏
(重慶文理學院2011級工商管理1班,重慶 402160)
通過實踐證明,新公共管理在倫理上的道德約束、文化中的模式轉移、制度中的市場限度、結構上的機構裂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公共管理局限性的改進可以從經濟性價值、功能性導向、管理途徑等方面進行。文章重點介紹了新公共管理中的局限性及其改進措施。
新公共管理;局限性;改進措施
新公共管理是推行政府職能市場化、民營化的一種主導理論,它在解決信任危機、治理危機、財政危機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務品質,但新公共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1 經濟學理論及單維價值取向
經濟學理論是新公共管理的基礎理論,對新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和核心內容有很大的影響,但將經濟學理論應用在新公共管理中是存在內在性缺陷的。新公共理論在運用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忽略了公共部門和私有部門的本質差距,例如在經濟學理論的視野中,新公共管理是將公共服務對象當成消費者,但公共服務的對象不僅僅有消費者,還有公民,如果將公民看成消費者,就會將問題看的過于簡單,必然會引起很多問題。
在經濟學理論中,新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具有單維性,也就是將經濟、效能、效率當作主要經濟價值,這就使得新公共管理及其相關改革措施具有單維性,導致公共部門會將相應的價值、準則當成經濟準則進行衡量,很容易引起不同準則和價值產生沖突。由于新公共管理的思維方式比較簡單,極大的降低了公共部門制度文化和倫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見,經濟學理論及單維性價值取向導致新公共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
1.2 功能性組織模式及碎片化治理
新公共管理雖然改變了官僚制制度、規則等組織設計,但沒有改變相對應的功能性組織,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強化了功能性組織模式,其中韋伯的官僚制就是典型的功能性組織形式。功能性組織模式引起的直接影響是碎片化治理,也就是讓其他結構承擔轉接代價問題,由于不同機構的干預不恰當,出現各自為戰,民眾服務不可獲取、服務內容不合理、服務供給干預等問題,這是新公共管理局限性的另一種體現。
1.3 管理學途徑及企業化方法
由于公共部門和私有部門在本質上存在差距,管理學途徑和企業化方法雖然解決了傳統官僚制行政效率差的問題,但沒有考慮到公民、公共行政需求的復雜性,使得民主行政走向了反面,從而為公共行政合法性帶來了危機。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行政或者管理和明主價值存在很大的沖突,也就是自主性和民主責任、公開性和秘密性、公共產品監護和風險承擔等之間存在沖突。
2.1 經濟性價值改進
由于新公共管理的經濟性價值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將經濟價值轉變為公正、公平、平等公共性價值,通過推行民主行政、公民參與來進行價值重構,從而改變新公共管理的內在局限性。新公共服務是以公民為中心,構建公共行政治理系統,其主要內容包括服務公民、重視公民權、追求公共利益、行動民主性等,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礎上,全心全意為公眾進行服務。在民主社會中,要將關注民主價值放在治理系統的首要位置,新公共服務代表著行政理論發展的民主價值取向,是對新公共管理的革新。
和民主行政改進相同,公民參與理論是將公民參與當作核心要素,讓公民廣泛的參與到行政過程中,同時對政府過程及公共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有效地監督,將新公共管理中政府和公民的委托代理關系轉變為相互合作的關系,充分發揮民主行政理念,這樣就能改變新公共管理的經濟性價值局限性。
2.2 功能性導向改進
功能性導向是產生功能性組織模型及碎片化治理的根源,因此,可以將功能性導向轉向為問題性導向,也就是在建立組織時,要以公民關心的問題為核心,而不是將特定功能當成核心。問題導向的整體政府理論是一種有意識的組織設計,它不在是獨立化的組織結構形式,具有聯合的特性,其組織結構形式有等級式組織結構形式和協商式組織結構形式兩種情況,等級式組織結構形式是在政治、行政領導同質性的基礎上,統籌協調組織的各種要素,實現權力集中;協商式組織結構形式是在政治、行政領導異質性的基礎上,合作、協商組織中的各種要素。
在整體政府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整體治理來解決新公共管理碎片化治理的局限性,整體治理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逆部門化,將功能比較相似的機構進行整合,組成一個部門;
(2)重新政府化,將改革過程中,外包出去的公共部門,重新交由公共部門管理;
(3)加強中央控制過程,由于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出現分散化競爭的無政府主義,因此,要加強中央控制;
(4)重新建立具有公共支撐功能的服務鏈,從而提高新信息技術的生產力。
由此可見,通過整體治理能有效地去除新公共管理碎片化治理的不足。
2.3 管理途徑改進
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學管理途徑的發展體現,對公共行政學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新公共管理的單一化管理途徑不能將公共性本質及公共行政的復雜性客觀的反映出來,因此,需要對新公共管理的途徑進行改進。公共行政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科,其研究最少有法律、政治、管理三種不同途徑,從公共行政的發展來看,人們經常通過單一的研究途徑對公共行政進行認識,由于公共行政越來越復雜,更容易受到政治觀點的影響,同時對法律的更加注重,因此,要將這三種研究途徑有效的整合起來,用多元化途徑改進新公共管理局限性,充分發揮新公共管理的優勢,從而正確的理解和解決公共行政問題,促進公共行政學科的整合和知識增長。
新公共管理雖然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管理的不足,但由于新公共管理在經濟學理論及單維價值取向、功能性組織模式及碎片化治理、管理學途徑及企業化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從經濟性價值、功能性導向、管理途徑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有效地改進新公共管理的弊端。
[1] 曾維和.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及改進路徑[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25-126.
[2] 尹文嘉.論后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2(03):141-142.
[3] 余潔.新公共管理局限性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8(04):163-165.
[4] 趙紅梅,李榮娟.試論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局限性[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6):118-120.
D63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