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邢臺市委黨校,河北 邢臺 054000)
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
孫英輝
(中共邢臺市委黨校,河北 邢臺 054000)
中國已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特別是城鄉差距還很大,城鎮化是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這已成社會各界共識。要能夠不斷推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產業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來吸納就業發揮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之一,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必須要有系統謀劃和產業支撐。
農民;就地城鎮化;產業支撐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工作任務。這三個一億人問題是: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這其中第三個“一個一億人” 問題就是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問題。由此可見,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這個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理論和實踐中予以高度重視。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黨中央制定的一項符合中國國情的全局性戰略部署。新型城鎮化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新型城鎮化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王牌”力量。黨的十八強調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提出要能過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有條不紊的積極推進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讓他們真正享受到城市的各種待遇。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更是有針對性的指出,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從實際層面上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對于中國社會的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可以預見未來小城鎮(包括村鎮)將成為城鎮化建設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之一。農民就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新型城鎮化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農民進城,即農民入居城鎮,享受上學、就業、醫療、低保、養老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另一種是就地城鎮化,即農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遷移,而是以中小城鎮甚至是村為依托,通過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發展社會事業,提高自身素質,改變生活方式,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從農業轉移出來的人口加上回流的人口,圍繞農業的深加工、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小城鎮將是未來城鎮化的一條重要線索。今后,中國要走新型城鎮化之路,要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采取“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的模式。也就是說,農民不僅要進入老城區、新城區,還要進入以新農村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新社區。只要公共服務到位了,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了,新農村就可以由村的管理變為社區管理模式。
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能夠順利實現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各地要根據實際,制定相關政策,有序的解決轄區內農村轉移人口在當地小城鎮的落戶問題。這樣做,對于解決日益凸顯的城市病,意義重大。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后發地區來說,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大中城市,無疑為城市交通、環境、資源和社會管理等造成巨大壓力,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近就業,推進城鎮化進程,符合廣大農民的發展意愿。就地就近城鎮化是后發地區的必然抉擇。通過農民進城實現城鎮化存在很多問題。大量流動人口單向流入大中型城市,造成城市擁擠、社會福利的成本上升、社會管理跟不上等問題。而一個地區的國家公共資源是有限的,倘若分攤給大量進城的人,會給城市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同時,城市過度發展,會出現資源稀缺、環境破壞等問題。另外,農民外出打工,照顧不了老人、孩子,也無人種地,導致農村凋敝。這些問題在欠發達地區更為明顯,而農民就地城鎮化能夠大大減少大規模的異地流動而付出的巨大社會代價,降低農民外出務工成本,更大程度的降低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上學、生產、生活問題,同時大幅度的緩解城市壓力。因此,如何引導和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進而實現大、中、小城市和村鎮協調發展,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必須要有系統謀劃和產業支撐。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必須要融入到大中小城市,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的體系中,用系統思維謀劃,不可單打獨斗。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要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通過合理布局,科學謀劃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的大格局,通過農業適度規模化集中經營,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有序流動,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建設,不斷改變農村的落后社會面貌、轉變農業社會管理體制、提升農民生產生活的文明程度,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和諧局面。因此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必須要有系統思維,這樣農民就地城鎮化才會有強大的物質和體制支撐。同時必須充分認識產業是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的支撐,沒有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就會有持續的健康的農民就地城鎮化發展。要高度重視產業支撐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作用,立足農村實際推動農業產業與城鎮化的雙贏。產業的大發展是城鎮化的強力支撐,同時城鎮化的推進又會為產業的發展聚集要素。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過程中要循序漸進,杜絕貪大求快,一定要有好的產業集聚,堅持就業為本,強化產業支撐。就地城鎮化,絕不是發展要素的簡單拼湊,一定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真正讓農民獲得實惠。有城必先有業,要有好的產業,要有充足的農民就業,這就要拉伸農業產業鏈條,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要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培育農業品牌,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拓寬農民的就業途徑。
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必須要打破固有的思想束縛和政績沖動。在經濟增長沖動強勁的政績觀下,實現城鎮化、工業化拉動增長的慣性思維下,如何推進欠發達地區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處理好城鎮化、工業化與生態文明的協調推進,如何把小城鎮的發展系統的納入到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中統籌謀劃,如何統籌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向農村注入和傾斜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政績考核體制,引導廣大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打破長期形成的重城市輕農村的觀念桎梏,沖破那種認為社會文明的進步就是要高樓林立,農村越少越好,甚至消滅農村的思想束縛。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Z].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2014.3.5.
F2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