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常松
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傳統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新聞信息發布公開化的日益增強,使受眾對電視和網絡轉播的新聞發布會越來越熟悉。比如:每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的官方發布會,外交部就國際問題的公開表態,還有企業就項目或產品進行的推介會等等。
在以往的概念中,新聞發布會即記者招待會, 是由一個社會組織直接向新聞媒體發布有關組織信息,解釋組織重大事件而舉辦的活動(取自官方網站關于新聞發布會的定義)。但細究起來,二者不盡相同。新聞發布會側重于發布新聞,如就某件重大案件或公共事件的處理結果向媒體和公眾發布;某企業就某項重要決策、研制生產某種新產品或推出某項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革新項目,通過新聞發布會將之傳播給受眾等等。而記者招待會卻未必有新聞要發布,它的主要目的是與媒介和公眾進行良性善意的溝通。其中,特別是企業在與社會各界公眾的交往中,都會遇到諸多錯綜復雜的問題,比如企業受到顧客的批評,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受到社會組織的控告等等。面對這些問題,企業出于挽回影響并爭取輿論界的支持意愿,就會選擇召開記者招待會的方式(不過,即便筆者對新聞發布會即記者招待會的說法略有存異,但也不影響對新聞發布會提問技巧的探討)。而實際情況往往是新聞發布會也會設置記者提問的環節,所以兩者有相似之處,在此可一并而論。
新聞發布會是新聞工作者在職業生涯中必須面對的一種新聞采訪方式。作為地市級電視臺新聞媒體,參與官方關于某公共事件的發布、政法機關關于某案件的發布以及各種產品的發布最為常見。新聞發布會不同于一對一的采訪,在新聞發布現場,受邀媒體眾多,采訪時間受限,時效又很強,因此在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的采訪是需要掌握一些策略和技巧的。
一、知曉與假設
對于所參加的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最好要事前掌握,通過特殊的渠道,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背景,列出大致的采訪提綱和具體提出的問題。作為地方媒體,提問要切合本臺或相關欄目的特點,貼近社情民意,體現觀眾視角。可以設想普通受眾的最大關切點、最高關注度,進而抓住提問的關鍵點。
二、簡明與直接
任何新聞發布不會只邀一家媒體參加和發問。可想而知,發布會上受限很多,包括時間和提出的問題。因此,記者事先準備的問題,要力求簡明、扼要、指向性強、不拐彎抹角。當然,提問準確是記者提問的第一要求。準確的提問,便于受訪者迅速理解所提問題的實質,并迅速做出反應。另外,發布會上或者不止坐著一位受訪者,因此要求記者能夠在合適的時間針對合適的對象提出問題。而且設計的問題最好是一題多問,環環相扣,這樣等于是搶到一個機會,問了多個問題。比如,筆者曾經參加的“5·23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新聞發布會”。出席新聞發布會的有某公安局的副局長、負責此案現場的支隊長和另外一個處長。我的問題直接針對了支隊長。我提問:“事故發生后,您是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當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繼續提問:“請您介紹一下事故發生當天的路況及天氣情況,事故發生地以往是否發生過類似的交通事故,當時駕駛員是否疲勞駕駛,車輛是否有運營手續,事故受傷人員如何安置?”
因為確定了受訪者是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因此這些問題受訪者是無法避而不談的。同時,他的回答,也應該是最具真實性的。
三、搶問與追問
由于新聞發布會上媒體比較多,因此記者要有搶先提問的意識,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稍微的遲疑,你的提問有可能被其他媒體搶走。那么,一旦被搶走了提問的機會,作為記者,要盡快平靜下來,專心聽別的記者與受訪者的問答,并且迅速思考,及時提煉新的問題,準備提問。
另外,還有可能出現,受訪者對問題沒有進行具體、明晰或正面的回答。那么作為記者,出于職業的要求必須緊追不舍,進一步挖掘,要求受訪者正面明確回答問題,這就要求記者冷靜、機敏、處變不驚,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四、鋒芒與尺度
記者的使命就是通過合法的方法和手段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為此不免也會提出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比如:有一次公安機關舉行關于城市養犬要辦理養犬證的新聞發布會,規定其中有一條:城市養犬必須給犬辦理犬證,辦證費用500元。于是,媒體和公眾的焦點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辦證費上。一紙媒記者提問:“花500塊錢辦犬證才能養犬,辦證費用如此高,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只有富人可以養犬,窮人就沒有資格養犬了呢?”問題如此尖銳,主要是媒體在找新聞點的時候,考慮的是吸引讀者、觀眾眼球,有時不免鋒芒畢露。對于被采訪被提問方來說,記者的有些提問并不是出難題,而是行使正常的權利,代表民眾行使的權利,滿足民眾的知情權。但對于記者來說卻必須拿捏好尺度,掌握好分寸,走出尖酸刻薄的誤區。這么說決不是對不疼不癢提問的肯定,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要力爭從客觀的角度提出觸及事件本質的問題。
五、儀態與角度
新聞發布會是正式而嚴肅的場合,記者代表所供職的媒體機構,更代表民眾的訴求和權利,是社會的公器。但這并不意味著記者具有超越一切的權力。因此在提問中,基本的禮儀不可或缺。比如不能隨意打斷發言人的講話,集中注意力,在對方答記者問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反饋——微笑或者點頭示意(這一點,新聞主持人有著崗位分工方面的優勢,平時面對鏡頭,會注意鏡頭前的儀表和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同時,以平常心態面對被采訪者,不要仰視對方,最好不卑不亢,不溫不火。
路透社一位資深記者在一次全國“兩會”期間對《人民日報》記者說:參加記者招待會,對我來說就像參加一場刺激性很強的競賽,進入這種場合,我全身的神經都活躍,全部的知識儲備都動員起來,很快就進入興奮狀態,你完全可以期待自己超水平發揮。
采訪,是一種藝術,更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本來就是一個提問的職業。我們應該以深厚的積累和充分的準備為基礎,在每一次提問中,借助技巧采寫到更有價值的新聞。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