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萍
摘 要:建筑物的不同結構形式相互連接的關鍵點是結構轉換層。轉換層不僅是結構下部分的封頂,還是結構上部分的基礎部分,在建筑物體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連接作用,擁有直接的受力和傳力,且造價較低,在建筑工程中應用廣泛。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建筑工程轉換層的施工技術進行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建筑工程;轉換層;框支梁;鋼筋綁扎
中圖分類號:TU9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8-0070-02
1 建筑工程的概況
當前,我國建筑工程在使用功能方面對空間的要求越來越大,要滿足這個要求,就必須采用建筑工程的結構轉換層。以某建筑工程為例,建筑物的總面積為31 564 m2,高為71.6 m,層數為19,采用的是框支剪力墻的結構形式。其中,四層為設備轉換層,共有8道框支梁,梁截面最大為800 mm×2 020 mm,層高5.8 m。首層和二層板面的活荷載標準值均為4.0 kN/m2。
2 施工要點
框支梁下面二層梁板結構的承載力不夠,經分析、探討得出,對該建筑工程框支梁的施工荷載傳遞的截面最為不利。因此,在選擇施工方法時,一定要對二層及以下結構的承載能力進行全面的檢測。當承載能力不足時,必須采取合理、正確的技術措施,保證二層及以下結構的安全。
框支梁的截面較大,在澆筑砼后,內外溫差較大。因此,應該按照砼體積的施工要求,做好養護期間的保溫工作,以防內外溫差較大而出現裂縫。
3 選擇施工方案
按照以往建筑工程轉換層的施工經驗,可選擇采用荷載傳遞法的施工方案。該方案將已經施工的下部分結構作為主要承力構件,以完成轉換層的施工。該施工方案的原理為:①在一層框架梁上沿梁長方向間距500 mm、沿梁寬方向間距300~375 mm設可調撐桿(根據梁的寬度來確定),將轉換梁施工大部分受力直接由已經施工的結構梁來承受,并將一層的框架梁作為關鍵的受力部件;②柱、梁、墻、板砼的澆筑需一次性完成。
4 內架支撐的方案
該工程的轉換梁模板主要使用的是木質材料,由鋼管和頂撐支承;以150 mm的間距橫向布置木方小楞;鋼管沿梁縱向布置,橫向由轉換梁梁高和梁寬來決定,這樣能夠有效節省鋼管,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費;梁側模應使用對拉螺栓進行加固,沿梁高共設置3~5道對拉螺栓(當梁高大于1.6 m時,設置5道;當梁高為1.2~1.6 m時,設置4道),在梁底150 mm處布置1道,下面3道的間距為300 mm,上面2道的間距為400 mm,縱向的間距為500 mm。
轉換梁底、頂撐的間距為:當梁寬為600 mm時,3排頂撐;當梁寬為900 mm時,4排頂撐,且沿梁長方向500 mm。大橫桿的步距不超過1 000 mm,板立桿的間距為1 000 mm。在靠近桿頂和桿腳的地方,使用水平連桿進行拉固。在梁兩側的垂直面上設置縱向的剪力撐,設置時應全面,保證設置到位,切記不可間隔設置。剪刀撐橫向設置2 500 mm,立桿下方使用木方墊板。將樓層腳手架和梁下的排架結合起來,加強排架空間的剛度。搭設整體支撐架時應根據腳手架的設計要求進行,梁下的承力小橫桿應該使用立桿和雙扣件牢牢扣緊。
5 轉換層的施工技術
5.1 轉換層的施工工藝流程
轉換層的施工工藝流程為:綁扎柱和核心筒墻的鋼筋→搭設轉換層轉換梁的負筋支架→對轉換梁的負筋綁扎進行定位,錨進柱墻中→支設柱和墻模板,并預埋鐵件→支設轉換梁的底模和層頂的板?!壴D換梁的梁鋼筋→綁扎頂板的鋼筋→綁扎上部結構的剪力墻和暗柱的插筋→支設轉換梁的側模及轉換柱和核心筒墻的部分模板→澆筑砼。
5.2 轉換梁鋼筋工程的施工技術
5.2.1 綁扎鋼筋的順序
綁扎墻柱的鋼筋時,要先調整好外露的鋼筋,然后清理干凈墻根部和鋼筋上的附著物,布置好鋼筋后開始綁扎。綁扎好砼墊塊后進行驗收。綁扎梁板鋼筋時,先將模板清理干凈,并在其表面刷一層隔離劑,然后進行梁、柱交接部位的箍筋工作。待綁扎好主梁鋼筋、埋好水電管道后,綁扎板上的層筋,最后驗收。
5.2.2 保證鋼筋的位置準確
根據梁、板和柱等預制厚度合適的砼墊塊。柱和墻插筋根據軸線來確定,并使用輔加鋼筋加固,保證其更加穩定、牢固。柱、墻墊塊要使用22#鋼絲交叉綁扎,以保證其更為牢靠,同時,墊塊的強度、間距也應符合要求。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需安排專業人員觀察成品鋼筋,并由測量人員配合,隨時驗收軸線的部位,及時修復、調整正位。梁的第二排鋼筋在綁扎時必須綁扎到位,這樣能夠使鋼筋的作墊塊縮短,并且要多綁扎,從而保證綁扎更為固定。
5.2.3 鋼筋的錨固和連接
5.2.3.1 鋼筋連接的方式
按照設計要求,受力主筋首先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接頭。機械連接時需采用鋼筋冷擠壓連接;焊接接頭應采取電渣壓力焊(豎向受力的鋼筋)。鋼筋接頭的位置和數量必須滿足相關規定或設計圖紙的要求。
5.2.3.2 綁扎鋼筋接頭的規定
綁扎鋼筋接頭有以下規定:①不能在構件的最大彎矩處設置鋼筋接頭;板、梁底筋的接頭應該留在距離支座處1/3跨內,面筋可以留在跨中1/3的范圍內。②搭接的長度末端和鋼筋彎折點的距離至少為鋼筋直徑的10倍。③在受拉的部位,1級鋼筋綁扎的接頭末端必須做成彎鉤,而2級鋼筋則不需要做成彎鉤。④在搭接鋼筋的部位,必須在兩端和中心使用綁絲扎牢。每個搭接的接頭最少要使用3道綁絲。⑤各個受力鋼筋接頭綁扎時必須互相錯開,在每個綁扎的接頭中心到搭接長度1.3倍的區段范圍內,綁扎接頭受力的鋼筋截面面積占所受力鋼筋的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在受拉區不可超過25%,在受壓區則不可超過50%.
5.2.3.3 鋼筋接頭焊接的要求
鋼筋接頭的焊接有以下幾點要求:①在同一個構件中設定焊接接頭時要注意互相錯開。②鋼筋彎折點與焊接接頭之間的距離必須為鋼筋直徑的10倍以上。③每個焊接接頭中心的長度為鋼筋直徑的35倍,且大于500 mm的區段,同一根鋼筋不可以有兩個接頭;該區段中,接頭受力鋼筋的截面面積占所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在受拉區則不能超過15%. ④采取普通的焊接連接時,1級鋼筋的焊條需采用E43系列,2級鋼筋的焊條需采用E50系列。
參考文獻
[1]戴凱偉,周旭.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方案與施工要點[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3(02).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