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莉 范艷琴 李冬梅 趙小云 邵寶霞
摘 要:利用常規天氣圖、物理量場、衛星云圖和雷達回波等資料對2013-05-22—23運城市的強對流天氣變化過程進行了診斷、分析。
關鍵詞:強對流;切變線;中-β尺度;雷達回波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8-0147-03
1 過程概述
2013-05-22傍晚至23日早上,運城市出現暴雨、冰雹、大風、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8.3 mm,芮城、臨猗出現冰雹,垣曲和臨猗降暴雨,降水量分別為58.9 mm和83.1 mm。全市有23個區域站出現暴雨,垣曲縣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降大暴雨,降水量分別為132.1 mm、149.2 mm和124.3 mm,其中,臨猗1 h最大降水量達64.6 mm;9個區域站出現大風天氣,鹽湖區、夏縣、臨猗和稷山的瞬時最大風速在20 m/s以上。這次強對流天氣造成永濟、臨猗、芮城、夏縣、萬榮、垣曲、鹽湖區、平陸和稷山9縣(市、區)遭受冰雹、大風、暴雨災害,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2.37億元。
2 天氣形勢分析
2013-05-21T08:00,高空500 hPa兩槽一脊型、西伯利亞地區冷溫槽、東北地區冷渦、北疆至華北受暖高壓脊的控制,致使我市地面受低壓控制,當天8個站出現了37 ℃以上的高溫天氣。2013-05-22,氣溫持續偏高,部分地區最高氣溫仍在35℃以上,持續的高溫為不穩定的天氣蓄積了能量。2013-05-22T08:00,500 hPa北疆冷溫槽中有分裂的短波槽東移南下至河套西部,我市受槽前西南氣流的影響,-12℃等溫線南壓;700 hPa冷空氣前沿南壓至河套西部,與西南暖濕氣流在河套地區交匯,而河套西南部有低渦存在,因此,山西中南部至河套南部形成了東北—西南向風切變;850 hPa河北南部至山西南部一線有西北風和西南風風向切變,我市處于700 hPa與850 hPa的切變線之間(如圖3所示),河套地區受20 ℃暖區控制,△T850-500>25 ℃利于對流天氣的發生。地面河套地區受倒槽的影響,冷鋒位于高原東部至河套西部。2013-05-22T20:00,500 hPa高空槽快速東移到山西上空,700 hPa槽位于山西西部,落后于500 hPa高空槽,高空具有明顯的前傾槽結構(如圖4所示),有利于對流天氣的發生,低渦由東北向移到陜西南部;850 hPa為一致的偏東氣流,為降水提供水汽輸送,同時,在山西南部有T-Td≤4℃的濕區存在。到2013-05-23T08:00,系統東移,運城市受槽后西北氣流的影響,降水結束。
3 物理量診斷分析
3.1 能量分析
不穩定能量積累是強對流天氣的觸發機制,不穩定條件反映了大氣層結的不穩定,通常用SI指數和K指數來表示。SI<0表示層結不穩定,負值越大,層結越不穩定。2013-05-23T08:00,西安沙氏指數SI為-4.5 ℃,20:00,鄭州沙氏指數SI為-5.1 ℃,這表明大氣層結條件極不穩定。K指數是衡量大氣中潛在能量的一個指標,當K>35 ℃時,就可能出現雷雨天氣。2013-05-22 T20:00,山西中南部出現K指數大于35 ℃的高值中心區,說明在暴雨區附近有不穩定能量聚集。
2013-05-22T08:00,從西安探空圖可看出(如圖5所示),層結曲線呈現明顯的喇叭口結構,表明有下濕上干的不穩定層結。CAPE是大氣不穩定程度的度量指標,對流的發生必須滿足CAPE值為正,CAPE數值的增大表示上升速度的加快和對流的發展。當CAPE數值小于300 J/kg時,絕大多數情況下表明層結穩定,極少或無對流;當CAPE數值為300~1 000 J/kg時,表明層結較不穩定,且有弱雷暴活動;當CAPE數值為1 000~2 500 J/KG時,表明層結為中等強度不穩定,可能有強雷暴活動;當CAPE數值為2 500~3 500 J/kg時,表示層結非常不穩定,會發生強雷暴,且可能有龍卷;當CAPE數值>3 500 J/kg時,表明層結極不穩定,極有可能發生強雷暴和龍卷。
日變化可導致層結不穩定度突變,從而增加強對流天氣的預報難度。為了解決日變化問題,在計算2013-05-22T08:00的CAPE數值時,需訂正地面氣溫。首先根據天氣形勢預報白天地面的最高氣溫,利用預報出的最高氣溫替換08:00的地面氣溫,然后再進行計算。當用當天最高氣溫對西安08:00探空進行訂正時,不穩定能量明顯增大,CAPE值由原來的572 J/kg增大到2 482 J/kg,這表明層結為中等強度不穩定,可能有強雷暴發生。另外,0 ℃層和-20℃層高度分別位于400 hPa和600 hPa附近,是有利于冰雹產生的環境。20:00,強對流發生,能量釋放,西安不穩定能量明顯減少。
摘 要:利用常規天氣圖、物理量場、衛星云圖和雷達回波等資料對2013-05-22—23運城市的強對流天氣變化過程進行了診斷、分析。
關鍵詞:強對流;切變線;中-β尺度;雷達回波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8-0147-03
1 過程概述
2013-05-22傍晚至23日早上,運城市出現暴雨、冰雹、大風、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8.3 mm,芮城、臨猗出現冰雹,垣曲和臨猗降暴雨,降水量分別為58.9 mm和83.1 mm。全市有23個區域站出現暴雨,垣曲縣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降大暴雨,降水量分別為132.1 mm、149.2 mm和124.3 mm,其中,臨猗1 h最大降水量達64.6 mm;9個區域站出現大風天氣,鹽湖區、夏縣、臨猗和稷山的瞬時最大風速在20 m/s以上。這次強對流天氣造成永濟、臨猗、芮城、夏縣、萬榮、垣曲、鹽湖區、平陸和稷山9縣(市、區)遭受冰雹、大風、暴雨災害,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2.37億元。
2 天氣形勢分析
2013-05-21T08:00,高空500 hPa兩槽一脊型、西伯利亞地區冷溫槽、東北地區冷渦、北疆至華北受暖高壓脊的控制,致使我市地面受低壓控制,當天8個站出現了37 ℃以上的高溫天氣。2013-05-22,氣溫持續偏高,部分地區最高氣溫仍在35℃以上,持續的高溫為不穩定的天氣蓄積了能量。2013-05-22T08:00,500 hPa北疆冷溫槽中有分裂的短波槽東移南下至河套西部,我市受槽前西南氣流的影響,-12℃等溫線南壓;700 hPa冷空氣前沿南壓至河套西部,與西南暖濕氣流在河套地區交匯,而河套西南部有低渦存在,因此,山西中南部至河套南部形成了東北—西南向風切變;850 hPa河北南部至山西南部一線有西北風和西南風風向切變,我市處于700 hPa與850 hPa的切變線之間(如圖3所示),河套地區受20 ℃暖區控制,△T850-500>25 ℃利于對流天氣的發生。地面河套地區受倒槽的影響,冷鋒位于高原東部至河套西部。2013-05-22T20:00,500 hPa高空槽快速東移到山西上空,700 hPa槽位于山西西部,落后于500 hPa高空槽,高空具有明顯的前傾槽結構(如圖4所示),有利于對流天氣的發生,低渦由東北向移到陜西南部;850 hPa為一致的偏東氣流,為降水提供水汽輸送,同時,在山西南部有T-Td≤4℃的濕區存在。到2013-05-23T08:00,系統東移,運城市受槽后西北氣流的影響,降水結束。
3 物理量診斷分析
3.1 能量分析
不穩定能量積累是強對流天氣的觸發機制,不穩定條件反映了大氣層結的不穩定,通常用SI指數和K指數來表示。SI<0表示層結不穩定,負值越大,層結越不穩定。2013-05-23T08:00,西安沙氏指數SI為-4.5 ℃,20:00,鄭州沙氏指數SI為-5.1 ℃,這表明大氣層結條件極不穩定。K指數是衡量大氣中潛在能量的一個指標,當K>35 ℃時,就可能出現雷雨天氣。2013-05-22 T20:00,山西中南部出現K指數大于35 ℃的高值中心區,說明在暴雨區附近有不穩定能量聚集。
2013-05-22T08:00,從西安探空圖可看出(如圖5所示),層結曲線呈現明顯的喇叭口結構,表明有下濕上干的不穩定層結。CAPE是大氣不穩定程度的度量指標,對流的發生必須滿足CAPE值為正,CAPE數值的增大表示上升速度的加快和對流的發展。當CAPE數值小于300 J/kg時,絕大多數情況下表明層結穩定,極少或無對流;當CAPE數值為300~1 000 J/kg時,表明層結較不穩定,且有弱雷暴活動;當CAPE數值為1 000~2 500 J/KG時,表明層結為中等強度不穩定,可能有強雷暴活動;當CAPE數值為2 500~3 500 J/kg時,表示層結非常不穩定,會發生強雷暴,且可能有龍卷;當CAPE數值>3 500 J/kg時,表明層結極不穩定,極有可能發生強雷暴和龍卷。
日變化可導致層結不穩定度突變,從而增加強對流天氣的預報難度。為了解決日變化問題,在計算2013-05-22T08:00的CAPE數值時,需訂正地面氣溫。首先根據天氣形勢預報白天地面的最高氣溫,利用預報出的最高氣溫替換08:00的地面氣溫,然后再進行計算。當用當天最高氣溫對西安08:00探空進行訂正時,不穩定能量明顯增大,CAPE值由原來的572 J/kg增大到2 482 J/kg,這表明層結為中等強度不穩定,可能有強雷暴發生。另外,0 ℃層和-20℃層高度分別位于400 hPa和600 hPa附近,是有利于冰雹產生的環境。20:00,強對流發生,能量釋放,西安不穩定能量明顯減少。
摘 要:利用常規天氣圖、物理量場、衛星云圖和雷達回波等資料對2013-05-22—23運城市的強對流天氣變化過程進行了診斷、分析。
關鍵詞:強對流;切變線;中-β尺度;雷達回波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8-0147-03
1 過程概述
2013-05-22傍晚至23日早上,運城市出現暴雨、冰雹、大風、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8.3 mm,芮城、臨猗出現冰雹,垣曲和臨猗降暴雨,降水量分別為58.9 mm和83.1 mm。全市有23個區域站出現暴雨,垣曲縣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降大暴雨,降水量分別為132.1 mm、149.2 mm和124.3 mm,其中,臨猗1 h最大降水量達64.6 mm;9個區域站出現大風天氣,鹽湖區、夏縣、臨猗和稷山的瞬時最大風速在20 m/s以上。這次強對流天氣造成永濟、臨猗、芮城、夏縣、萬榮、垣曲、鹽湖區、平陸和稷山9縣(市、區)遭受冰雹、大風、暴雨災害,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2.37億元。
2 天氣形勢分析
2013-05-21T08:00,高空500 hPa兩槽一脊型、西伯利亞地區冷溫槽、東北地區冷渦、北疆至華北受暖高壓脊的控制,致使我市地面受低壓控制,當天8個站出現了37 ℃以上的高溫天氣。2013-05-22,氣溫持續偏高,部分地區最高氣溫仍在35℃以上,持續的高溫為不穩定的天氣蓄積了能量。2013-05-22T08:00,500 hPa北疆冷溫槽中有分裂的短波槽東移南下至河套西部,我市受槽前西南氣流的影響,-12℃等溫線南壓;700 hPa冷空氣前沿南壓至河套西部,與西南暖濕氣流在河套地區交匯,而河套西南部有低渦存在,因此,山西中南部至河套南部形成了東北—西南向風切變;850 hPa河北南部至山西南部一線有西北風和西南風風向切變,我市處于700 hPa與850 hPa的切變線之間(如圖3所示),河套地區受20 ℃暖區控制,△T850-500>25 ℃利于對流天氣的發生。地面河套地區受倒槽的影響,冷鋒位于高原東部至河套西部。2013-05-22T20:00,500 hPa高空槽快速東移到山西上空,700 hPa槽位于山西西部,落后于500 hPa高空槽,高空具有明顯的前傾槽結構(如圖4所示),有利于對流天氣的發生,低渦由東北向移到陜西南部;850 hPa為一致的偏東氣流,為降水提供水汽輸送,同時,在山西南部有T-Td≤4℃的濕區存在。到2013-05-23T08:00,系統東移,運城市受槽后西北氣流的影響,降水結束。
3 物理量診斷分析
3.1 能量分析
不穩定能量積累是強對流天氣的觸發機制,不穩定條件反映了大氣層結的不穩定,通常用SI指數和K指數來表示。SI<0表示層結不穩定,負值越大,層結越不穩定。2013-05-23T08:00,西安沙氏指數SI為-4.5 ℃,20:00,鄭州沙氏指數SI為-5.1 ℃,這表明大氣層結條件極不穩定。K指數是衡量大氣中潛在能量的一個指標,當K>35 ℃時,就可能出現雷雨天氣。2013-05-22 T20:00,山西中南部出現K指數大于35 ℃的高值中心區,說明在暴雨區附近有不穩定能量聚集。
2013-05-22T08:00,從西安探空圖可看出(如圖5所示),層結曲線呈現明顯的喇叭口結構,表明有下濕上干的不穩定層結。CAPE是大氣不穩定程度的度量指標,對流的發生必須滿足CAPE值為正,CAPE數值的增大表示上升速度的加快和對流的發展。當CAPE數值小于300 J/kg時,絕大多數情況下表明層結穩定,極少或無對流;當CAPE數值為300~1 000 J/kg時,表明層結較不穩定,且有弱雷暴活動;當CAPE數值為1 000~2 500 J/KG時,表明層結為中等強度不穩定,可能有強雷暴活動;當CAPE數值為2 500~3 500 J/kg時,表示層結非常不穩定,會發生強雷暴,且可能有龍卷;當CAPE數值>3 500 J/kg時,表明層結極不穩定,極有可能發生強雷暴和龍卷。
日變化可導致層結不穩定度突變,從而增加強對流天氣的預報難度。為了解決日變化問題,在計算2013-05-22T08:00的CAPE數值時,需訂正地面氣溫。首先根據天氣形勢預報白天地面的最高氣溫,利用預報出的最高氣溫替換08:00的地面氣溫,然后再進行計算。當用當天最高氣溫對西安08:00探空進行訂正時,不穩定能量明顯增大,CAPE值由原來的572 J/kg增大到2 482 J/kg,這表明層結為中等強度不穩定,可能有強雷暴發生。另外,0 ℃層和-20℃層高度分別位于400 hPa和600 hPa附近,是有利于冰雹產生的環境。20:00,強對流發生,能量釋放,西安不穩定能量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