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上世紀80年代初,有這樣一個教師,與兄弟們籌集1000元養鵪鶉,結果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作飼料后,他被譽為“中國飼料大王”;之后又被稱為各種大王。他就是劉永好。
但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示不想再做大王,而是想做世界級的農牧企業,同時成為這個行業的引領者、創新者和服務者。
作為致力于成為農牧業引領者、創新者和服務者的他,對中國農業產業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想法?在他所從事的農牧企業都做了哪些創新?這些做法改變了什么?又有什么是他需要做的?
《民生周刊》記者就上述問題對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劉永好進行了專訪。
民生周刊: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要翻一番,而城鎮居民已經超過農村人口,那么農民收入的翻番靠什么?
劉永好: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靠轉型、靠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靠規?;a業鏈、合作經濟組織,靠公司、農戶、農民的聯合。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農業模式,城里人已經多過農村人,此時,農村要提供更多的農產品滿足城里人的需求,這就需要規?;谶@個變革過程中我們的農民朋友會得利、收入會提升、龍頭企業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們國家農業格局會發生根本的變化,我們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民生周刊:您剛才提到這個變革的前提是農業經過轉型要走上協同、規模化、現代化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和我們一日三餐都相關的問題,比如食品安全問題,請問食品安全問題在未來的現代化農業中會得到怎樣的改變?
劉永好:這個改變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用一些辦法來保證我們的食品生產全過程安全。
民生周刊:辦法是指?
劉永好:建立一個體系。把這個體系中各個環節按照一定的目標、任務去完成,去落實。比如養殖業,首先是飼料,其次是種苗,要選擇無污染、效益優、口感香的種苗。接下來就是養殖,要跟合作社的農民一塊兒養,我們有專門的隊伍幫助其選育、提升養殖技術。養殖好以后經屠宰、加工進入到我們分銷系統(各級各類的市場),這個系統叫產業鏈。
事實上在全產業鏈這個格局里面,農民和企業能夠很好融為一體。比如養豬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是以農民為主體和若干家龍頭企業聯合組建而成,大家一起來抗風險。對于農民來說,農業合作社這個體系不僅提供了養豬出欄前最基本的技術服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社事先的測算、安排服務體系能夠規避因豬周期的價格波動帶給農戶巨大的經濟損失。這就是轉型,也是轉型落到了實處。
嚴格地控制整個過程,這個體系能夠保證農民利益和企業利益合理分配、保證產業鏈的可延續,最終達到較好控制食品安全的問題。
民生周刊: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提高以后,對肉、蛋、奶食物的要求也發生很大變化,不單是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標準提高了,除了風味、口感、檔次,更注重食品健康,這些變化帶給您怎樣的思考?
劉永好:這方面我們也在積極考慮。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澳大利亞考察、投資。在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后我和澳大利亞福特斯克礦業集團董事長安德魯·弗瑞斯特先生聯合發起“中澳農業及食品安全百年合作計劃”(簡稱ASA100)。
民生周刊: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計劃?
劉永好:這是一個民間非盈利機構,包含中澳雙方各30至50家農業龍頭企業以及涉農金融機構,旨在促進中澳間農業領域貿易與合作,同時利用雙方的互補優勢推動相關行業的長足發展。
長期以來,中澳兩國在經濟發展層面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在中國耕地資源少、農產品供給結構性偏緊的情況下,澳大利亞豐富的土地資源、種植業和畜牧業領域雄厚的產業基礎為中國農產品供給提供了巨大的潛能。
同時,澳大利亞較高的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十分符合中國民眾的訴求,澳方穩定的政治體制、完善的法律制度、良好的投資環境也十分有利于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合作。目前,中澳尚未形成體系化、長期性的農業和食品方面的合作機制,有很大的進一步合作空間。
民生周刊:這個組織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劉永好:近些年,國家逐步加大了鼓勵中國企業在澳投資發展的力度,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力量有限,或因對當地政策、法律、市場環境不夠熟悉,許多企業仍然遇到了諸多的困難。這個民間的非盈利機構將會在促成中國和澳大利之間的投資、考察、合作、發展方面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有些政府想做、不太好做的事,由民間來做,因為民間企業更熟悉情況,更落地,更接地氣。
民生周刊:主要通過哪些方法使其落地、接地氣?
劉永好:可以通過召開高峰論壇、舉辦雙方互訪和投資考察、促進基礎設施投資和產業合作、開展食品生產和安全標準對接、通過民間力量推動和促進兩國農業投資優惠政策的制定和中澳自貿協定談判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進一步促進中澳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貿易、食品安全、農業產業鏈合作等方面的互利互補。
此外,可以利用澳方豐富的土地、農牧資源和先進的食品加工、檢驗技術為我國長期、穩定、安全的食品供給提供有益的幫助和積極補充,利用中方先進的農業節水等水利技術強化澳方農田基礎設施。同時,中國迅速升級的健康、安全食品需求也為澳大利亞現代農業和食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民生周刊:項目目前進展如何?
劉永好:這件事情得到了中國農業部、商務部、外交部的幫助和支持,具體項目推進的很好,中方成立了中澳農業和食品安全百年合作計劃的中央委員會,有70個企業參與這個體系里面去,而澳方也成立了相應的委員會,也有幾十個企業參與里面去。與此同時也得到了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的大力支持,聯邦政府農業部長和各州農業部長已明確作為成員參與此計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