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緒
6月17至19日,李克強總理帶領規模龐大的企業代表團訪問英國。訪英期間,中英雙方共簽署數十項政府和商業間協議,內容涉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總額超過300億美元。雙方還宣布,力求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
李克強對英國的訪問,表明了中英、中歐關系的兩個特點。
首先,中國對歐洲、英國的外交關系,近些年來急劇地向經貿關系傾斜。過去中國有一種思路,試圖在國際戰略上聯合歐洲,來牽制和平衡美國。然而,歐洲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在安全、外交上受美國的全球戰略影響,而英國在這方面尤其突出。因此,中國如今已經放棄了這個念頭,在尋求建立多極化的世界格局方面,開始更多偏向和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最近在上海召開的亞信峰會,以及中國近兩年來推出的新絲綢之路計劃,都是這種新思路的反映。
其次,在對華經貿合作方面,英國已經逐漸落后于一些西方主要經濟體。目前,中英貿易總量仍不及中德貿易的1/6。這既有英國經濟總量相對小于德國的原因,也有英國經濟結構的原因,比如,制造業占英國經濟的比重較小,所以貨物貿易量相對也較小。
在西方發達經濟體中,如果以美國為唯一一個“一級”國家的話,在所有“二級”國家中,目前德國和澳大利亞是最主動全面發展對華關系的。此外,加拿大、瑞士、新西蘭、芬蘭、冰島等國家在對華經濟合作上也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
就在李克強訪英之前,意大利總理倫齊訪華,并宣布將中國公民赴意簽證辦理時間縮減至36小時,由此,意大利成為歐盟中對華發放簽證最快的國家。這些動向都反襯出,在對華經貿合作方面,英國在這方面的確已經遠遠落后。李克強到達英國前夕,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告訴英國媒體,歐洲各主要國家中,在對華關系的發展水平上, 英國已經落后于德國和法國。
因此,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英國的狀態猶豫不決。一方面,英國非常想利用好中國龐大的市場,加大對華出口;同時,中國大量的外匯儲備需要尋找對外投資的目的地,英國在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非常迫切地需要吸引中國的投資。另一方面,由于意識形態和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英國又對中國呈現出左右搖擺的態勢。
究竟怎樣處理對華關系,積極和中國一起謀求建設一個包容、多贏的未來世界格局,英國政府和公眾需要盡快完成“靈魂求索(soul searching) ”,以更明確地定位與中國的關系。
事實上,中英之間的經貿合作還有很大空間,如果英國對華態度能夠更加正面、積極,英國會從與中國的合作中獲得更大的利益。雖然英國對華出口總量相對德國等國還較小,但貿易量不能代表中英間的經濟合作全景。一方面,英國的很多對華出口是在服務貿易方面,比如,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在英國就讀,這相當于英國對華的教育出口。下一步,隨著倫敦作為人民幣境外結算中心地位的加強,服務方面的貿易總量還會持續增加,而在目前的貿易統計口徑中,都不包含這些內容。另一方面,中國對英國的投資這幾年增加很快,下一步還會有強勁增長,這也是貿易數字所不能反映的。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增大,離岸交易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倫敦具有全球領先的金融基礎設施,是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理想候選地。這一問題也要中英雙方認真合作,穩妥推進。
中國的能源需求非常巨大,中英在清潔能源如風能、潮汐能、海浪能等方面都在展開積極的合作。這次在液化天然氣方面的貿易協議就是中英能源合作的又一個突破。在清潔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與產業政策上,中英兩國應該繼續加強合作。
由于中國與歐洲國家在國際戰略上共同合作的動力下降,歐洲在中國對外關系中的地位已經降低。相反,中國正積極地在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開拓空間。而英國在國際戰略上緊跟美國的態度,還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影響中英關系更深入的發展。卡梅倫去年訪華時宣布,英國將積極推進中國與歐盟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這次似乎并未強調。中國歐盟直接建立自貿區的努力,也會受到美國一定程度的干擾。
在對英、歐關系上,中國目前還是側重經貿、技術、社會發展(如城市化)的合作,對戰略領域的問題不會過于急迫。而英國在政治上能否擁抱中國,還需要其內部進行一番深入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