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
生長痛算是門診很常見的主訴之一,發作大都在傍晚后,70%都痛在腳——小腿、大腿、膝蓋等位置,雙腳一起發作居多,也有單側的情況。疼痛可持續數十分鐘,甚至長達一小時,且反復發作。大約20%的孩子曾經有這樣的困擾。
6歲的阿德,白天總是活力旺盛,晚上睡覺前卻常哭訴“腳痛”。程度有時輕有時重,位置也不很固定,嚴重時可以在床上打滾加哭天搶地,直到媽媽拿萬金油搓揉,要半小時才能夠入睡。然而第二天又一點事都沒有,到學校依然生龍活虎,活蹦亂跳!
向親朋好友打聽后,媽媽知道這是所謂的“生長痛”,欣慰了:阿德在同齡孩子當中不算高,生長痛正好讓他發育更好,痛一痛也值得。
如果生長痛真如阿德媽媽所認為的跟“長高”有關,那么全世界生長痛最嚴重的,應該就是奧尼爾或姚明等籃球巨星吧!
事實并非如此。
“生長痛”這個毛病,好發的年紀在3~12歲,高峰期大約是6歲。這段時間實際上是兒童期生長最慢的時候;3歲前以及12歲之后的青春期才是生長比較快速的階段。所以,我們幾乎可以斷定:生長痛其實與生長沒有多大關系!
生長痛時常發生在兩種孩子身上:活潑、運動量大的兒童,以及特別愛撒嬌、情緒化的小孩。而上述這兩個因素,足以解釋生長痛的起因。
有人做過研究,將曾經抱怨生長痛的孩子分成A組,沒有這個毛病的孩子歸類為B組,接著進行一個用物體壓迫四肢的測試,來考驗孩子對于“疼痛”的忍受度。結果顯示,A組的孩子很怕痛,而且愛哭,稍微一點重量刺激就嗷嗷叫,直喊救命;反之,B組的孩子就冷靜許多,相對也比較耐痛。
引起“生長痛”的神秘面紗由此解開。原來這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因為白天在學校快樂地追趕跑跳,腿部肌肉頻繁使用,造成了輕微的肌肉發炎和酸痛。但小朋友玩瘋了根本沒感覺。直到下午放學回家,甚至晚上快睡覺時,才進入情緒脆弱模式:疼痛感突然上升,開始哭鬧,等著媽媽來撫慰。
心靈脆弱的時候,哪里都可能酸痛。除了腿部之外,有些孩子還會喊手痛、頭痛、胸痛、肚子痛,但不管是哪里疼,只要經過媽媽的溫暖搓揉之后,幾乎都可以自行緩解,隔天醒來,食欲正常,活力旺盛,完全就是健康的模樣。我們醫院有位同事說,生長痛應該正名為“媽寶癥候群”,好像還挺貼切的。
也就是說,解決生長痛問題關鍵還是從“心”做起,睡前對孩子溫言軟語,多多擁抱,讓他內心得到安全感和滿足感,生長痛就會自動消失。
當然也可借由觸覺刷、冰敷、溫和的紓緩藥膏等等,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消除被夸大的疼痛感覺。
許多媽媽因為擔心,或者忍受不了孩子的哭叫,會要求醫生給孩子開止痛消炎藥。這種情況,偶爾為之倒也無妨;最怕的是過度使用,因為如果孩子并非生長痛,而是有其他疾病,則可能蒙蔽癥狀,延誤就醫時間。
跟生長痛容易混淆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 疼痛的部位固定在某處;
2. 疼痛永遠只局限于單側;
3. 連白天也抱怨疼痛;
4. 外觀上有變化,如紅腫、發熱等等。
若符合上述四項中的一項,就必須請小兒科醫師查明,看看是否屬于其他疾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