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校教材中《屈原》研究述評

2014-11-14 18:23:02楊宏
郭沫若學刊 2014年4期
關鍵詞:創作歷史教材

楊宏

(樂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樂山614000)

高校教材中《屈原》研究述評

楊宏

(樂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樂山614000)

郭沫若抗戰歷史劇創作在其文學創作中占據重要地位,高?,F代文學史教材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創作目的和創作原則進行了重點評析,從浪漫主義風格和藝術個性兩方面分析了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藝術特色,并對抗戰歷史劇的代表作《屈原》進行了重點分析。但縱觀高?,F代文學史教材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評析,有兩點值得思考:一是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產生的縱深歷史文化背景考察不夠;二是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所體現的傳統精神的當下意義重視不夠。

郭沫若;抗戰歷史劇;高?,F代文學史教材;《屈原》

20世紀40年代抗戰時期,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達到了一個高潮,先后創作了六部歷史劇,其抗戰歷史劇創作時期與劇作家在五四時期、建國后歷史劇創作時期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歷史劇時期,而抗戰歷史劇是劇作家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使其歷史劇創作在其文學創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其文學作品研究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高校現代文學史教材幾乎都有專門的章節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進行專題介紹,本文試圖從教材評析的角度,以歷史劇《屈原》研究為例,對高?,F代文學史教材中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研究進行述評。

一、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創作目的和創作原則

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創作目的和創作原則是高?,F代文學史教材評析的重點,對此,教材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評價分析。

(一)歷史劇創作的目的:古為今用

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表現主題,以及劇作家的創作目的,高校文學史教材的評價基本上是一致的。唐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對此是這樣概述的:“反對侵略、反對賣國投降、反對專制暴政、反對屈從變節,主張愛國愛民、主張團結御侮、主張堅持節操,是這些劇本從不同角度所表現的共同主題。”劇本表現的這些主題符合劇作家“古為今用”的創作目的,教材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主題的概述是客觀而中肯的,高?,F代文學史教材編寫者基本上都認可這種觀點。2007年出版的程光煒等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二版)認為郭沫若的“六個劇本都突出反映了這樣一個鮮明的主題:反對侵略,反對賣國投降,反對專制暴政,反對屈從變節,頌贊愛國愛民,主張團結御侮,高揚堅守氣節”。這樣的觀點基本上就是唐弢主編教材的觀點。郭沫若抗戰歷史劇創作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體現了其創作歷史劇“古為今用”的創作動機,這在高校現代文學史教材中得到了認可,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認為“郭沫若的史劇無論其創作的目的或方法,都不在于嚴格地重現歷史的原貌或如實地敷陳史實。他是為今而史的”。當時,國民黨統治集團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壓制進步輿論,迫害進步作家,郭沫若以歷史事件和人物為題材創作歷史劇,其目的就是為了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這是他獻給“現實的蟠桃”,正如他自己所說:“要得真正把人當成人,歷史還須得再向前進展,還須得有更多的志士仁人的血流灑出來,灌溉這株現實的蟠桃?!?/p>

1942年1月,郭沫若傾其激情和才華創作了抗戰歷史劇的代表作《屈原》,劇作家想用屈原的精神來“灌溉這株現實的蟠桃”,高?,F代文學史教材對《屈原》的創作目的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評析。教材對《屈原》的創作意圖基本上持同樣的觀點,認為郭沫若創作《屈原》主要是借古諷今,體現了劇作家的古為今用的創作原則。但不同教材的分析重點有所側重,有的強調《屈原》的諷喻意義,指出《屈原》在當時特定環境下借古諷今的價值,“用諷喻現實的手法,揭露、抨擊了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霸趪乐氐陌咨植老?,作者將‘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用借古諷今的方法,抨擊了國民黨政權的黑暗統治”;有的教材根據郭沫若認為戰國時代是一個悲劇時代的評語,分析得出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選材和創作意圖“都是力求真實地反映這一歷史悲劇精神,并在這歷史悲劇精神的表現里,注入劇作家在他所生活的現實(抗日戰爭大后方)中所感受到的時代悲劇精神與時代所提出的反抗國民黨法西斯專政的民主要求”。這是對《屈原》創作意圖的深入分析,也是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目的;有的教材從歷史與現實精神的統一來分析《屈原》的創作意圖,認為“《屈原》所取材的戰國時代合縱抗秦的歷史故事與40年代初期中國當時抗日戰爭的特定形勢有著極為相似和相通的精神內涵,而主人公屈原的性格和氣質也正是當時中華民族迫切需要弘揚光大的”。這樣的分析,挖掘了《屈原》所體現的深廣文化意義,是對《屈原》創作意圖研究的深化,但這樣的觀點在高?,F代文學史教材中體現不多。

古為今用,通過表現真實的歷史精神反映現實,這是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目的。在郭沫若歷史劇創作的目的上,高?,F代文學史教材沒有多少分歧,問題在于對“古為今用”的具體闡釋上,教材更多地停留于特殊時期劇作所表現的主題,即反對賣國投降、主張團結御侮,固然,郭沫若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創作這些歷史劇有這樣的鮮明傾向,但把這些歷史劇所表現的精神作為一個整體分析,把人物群像的悲劇意義和劇作主題精神的彰顯置于宏觀的歷史背景下,我們會發現,郭沫若抗戰歷史劇包蘊了更豐厚的內涵,這種內涵反映了郭沫若對傳統精神的理解和再認識,尤其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體認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何堅持道德操守,用此精神力量來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尊嚴,這是高?,F代文學史教材應該關注的話題。但高校現代文學史教材沒有從郭沫若抗戰歷史劇創作目的與傳統文化精神發揚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闡述,而這正是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獨特價值。有的教材也意識到了這點,指出“郭沫若的浪漫主義史劇都是英雄悲劇,郭沫若的悲劇人物都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這樣的分析是符合事實的,但教材沒有從縱深的角度闡述這些悲劇群像的傳統文化價值,只是從橫向的角度指出了其悲劇的美學價值。作為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創作目的一方面體現為反對賣國投降、主張團結御侮,一方面也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而后者是劇作的特殊價值的展現,也是劇作的真正生命力。同時,這些抗戰歷史劇中的主人公還體現了一種道德操守,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彌足寶貴的精神資源,他們的執著、勇敢、犧牲,堅持自己的理想,無疑是一種值得后人敬仰的道德信念。

(二)歷史劇創作的原則:失事求似

在對歷史劇創作原則的評析上,高?,F代文學史教材的評價基本上沿襲了郭沫若自己對歷史劇創作的認識,郭沫若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和浪漫主義的詩人,在歷史劇創作中有自己的原則,他認為“歷史研究是‘實事求是’,史劇創作是‘失事求似’”。在歷史劇創作中的“求似”是郭沫若追求歷史劇創作的藝術真實的體現,因為在郭沫若眼中,歷史劇創作和歷史研究的區別是很明顯的,歷史學家和歷史劇創作家的任務也不同,他認為:“我們在過去的人類發展的現實里,尋求歷史的資料,加以整理后,再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那有價值的史實,使我們更能認識古代真正過去的過程?!边@種歷史劇的創作方法就體現了“失事求似”的創作原則。

高校現代文學史教材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創作原則進行了一定的評析,肯定并認可郭沫若對歷史劇創作原則的觀點,即“失事求似”。有的教材直接點明指出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原則,“根據劇情和表達主題的需要,他遵循‘失事求似’的歷史劇創作原則,往往適當改動歷史事實,虛構人物和事件”;有的教材對郭沫若歷史劇創作原則進行了闡釋,認為“郭沫若從不機械被動地描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即使是為反映現實所作也沒有被所反映的現實限制住,他總是自我投入,能動地挖掘和創造歷史,并以一種整體的全局性的眼光來進行創造”;有的教材在闡述了“求似”和“失事”的含義后,挖掘了這種歷史劇創作原則的意義和價值,認為:“既然歷史精神是古今貫通的歷代人民的共同希望和愿望,寫好了歷史精神也就能夠起到借古諷今的效用?!?/p>

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原則體現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郭沫若是歷史學家,又是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歷史劇有歷史事實的依據,但又不拘泥于歷史事件,而是根據現實的需要加以一定的改編,融入了劇作家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有浪漫主義風格的體現,力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如《屈原》的創作,既展示了戰國紛爭的歷史畫卷,也褒揚了屈原精神,同時,也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使劇作具有強烈的現實性,這是多數高校現代文學史教材關注的,同時,劇作現實性中滲透的批判性,也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劇的特色,如果劇作沒有表現出強烈的現實批判風格,就不會在當時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爭相觀賞,而現實批判性還是來自于劇作家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反思和呼吁,這直接體現在其“更能認識古代真正過去的過程”創作理念中,劇作家用“求似”的創作方法,選取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精神的悲劇群像,加以藝術創造,用以“發展歷史的精神”,這樣的創作原則與其創作目的是吻合一致的,都體現為郭沫若在特定的時期試圖通過歷史劇這種特殊形式來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二、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藝術特色

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藝術成就也是人們研究的重點,高?,F代文學史教材對此有專門的闡述。唐弢主編的教材認為:“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不少創新,比他早期的歷史劇增多了現實主義成分,卻又充分顯示了革命浪漫主義的特色。”在指出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藝術風格基礎上,認為劇本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對郭沫若歷史劇浪漫主義特色從抒情氣氛和想象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認為:“‘五四’時期由郭沫若的詩歌開辟出來的新文學的浪漫主義,經過三十年代的沉寂期,到了四十年代在戲劇中復興。”還對劇本的浪漫主義方法傳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郭沫若的歷史劇“帶著濃烈的抒情氣氛”,“是早期創造社‘寄托小說’的浪漫主義方法在新時期的發展”。黃修己把郭沫若歷史劇的浪漫主義與他的詩歌的浪漫主義聯系起來,指出了其中的傳承關系,這種分析視角是一種深入。有的教材從劇作家的主體意識上,指出其歷史劇的藝術風格,認為:“郭沫若是個感情激越充沛奔放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歷史劇和他的詩一樣,抒情主體凸現,具有濃烈的詩意與優美的抒情,他的戲劇也是悲壯激越優美的抒情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這種評價注重創作者的主體個性,重視創作主體對作品風格的影響,郭沫若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創作歷史劇自然有其鮮明的特色,郭沫若抗戰歷史劇能得到人們的喜愛,也與創作者的詩人兼劇作家的身份體現出的藝術個性密不可分。這樣的風格特點在其歷史劇代表作《屈原》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屈原》是一出著名的歷史悲劇,洋溢著濃郁的詩意和情感,完美地顯現了劇作家的藝術個性,現代文學史教材對《屈原》的藝術成就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藝術風格。

有的教材通過對《屈原》穿插的抒情詩和民歌的分析,認為:“正因為有這些精采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洋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庇械慕滩膹摹肚啡宋镎Z言角度分析了劇作的抒情性,認為:“主人公語言優美、豪放、悲壯,富有詩意。因此,不僅人物語言像詩一樣,整部劇也就是一首詩,一首對愛國者的頌歌?!庇械慕滩膹膭∏榻Y構和戲劇沖突關注《屈原》的抒情性,認為“《屈原》一劇是以屈原情感的發展來構想全劇與結構劇情的”。錢理群等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從郭沫若兼具劇作家和詩人兩種氣質的角度,肯定了其歷史劇內在的強烈抒情性,認為:“在戲劇進展過程中,不僅緊張曲折的情節、尖銳的性格沖突吸引著觀眾,更有一股層層推進的感情激流振蕩著觀眾的心靈:戲劇與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既是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抒情性特點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屈原》劇作的詩意和抒情性的準確評價。

總之,高?,F代文學史教材主要從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浪漫主義風格和藝術個性兩方面分析其藝術特色,肯定了其抗戰歷史劇的獨特藝術風格和作為具有詩人氣質的劇作家的藝術個性。

三、值得關注的兩個問題

郭沫若的抗戰歷史劇創作處于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教材編撰者重視和強調劇作與時代的關系,但如果僅僅看到這點,沒有從歷史的維度,從縱深文化背景來加以考察分析,就容易把這些歷史劇單純視作應時而作,沒有從現實的維度出發,也無法深入挖掘抗戰歷史劇所體現的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這樣,對劇作的解析難免疏漏。

(一)歷史維度分析:縱深歷史文化背景的考察

郭沫若抗戰歷史劇創作于特定的社會背景,即抗日戰爭時期,研究者的視角聚焦于此,文學史教材的編寫者也關注于此,闡述這些抗戰歷史劇創作與社會時代的關系。但這些抗戰歷史劇創作有一個縱深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國從近代以來,積貧積弱,飽受外敵欺凌,作為有著悠久歷史、優秀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而言,這是需要喚醒文化傳統的特殊時期,傳統文化中那些忠勇、仁義、剛強、犧牲,從來沒有像在抗戰時期那樣顯得重要而迫切,而中華民族中那些寶貴的精神、優秀的品德從來沒有斷絕,雖遭壓抑摧殘,但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延續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中,滲透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里,這種精神傳統也書寫在史書典籍中,形成一種歷史文化。在歷史的時間長河中,構成一種縱深的文化背景,在特定的時期,這種歷史文化會激發一種力量,郭沫若作為一個深受傳統歷史文化浸潤的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他以詩人的敏感和激情感受到現實風云,以歷史學家的眼光和睿智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精神力量,以劇作家的才華抒寫了他對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向往,也激發了特定時期人們內心的精神渴望,即希望屈原、信陵君、高漸離那樣的舍生取義的英雄再現。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成功是與當時的社會心理吻合的,這種社會心理與歷史文化背景密切相關,這是一種文化的折射,精神的延續,也是當時社會現實的需要。

六部抗戰歷史劇都貫穿了一些共同的民族期盼,體現了民族的愿望,屈原的執著、信陵君的仁義、高漸離的勇敢,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不僅在特殊的時期要張揚,而且應始終如一地伴隨我們。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郭沫若筆下的主要正面形象也決不僅是象征當時某人或某種政治力量,而是以‘民族脊梁’的光彩昭示人們?!碧N藏在六部抗戰歷史劇中的這些精神,如果置于縱深歷史文化背景下,我們發現郭沫若的抗戰歷史劇就不僅僅是“獻給現實的蟠桃”,而是抒寫了一種民族精神,是對民族精神的呼喚,這種呼喚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融注為一種現實批判精神,有學者就指出,郭沫若的“早期的詩劇表現的只是一種現代精神,20世紀40年代的歷史劇則是歷史精神與現實批判精神的統一。”這樣的評價是很恰當的,這種統一的契合點就是基于縱深歷史文化背景下對傳統精神的弘揚。高?,F代文學史教材應該結合郭沫若創作抗戰歷史劇的縱深歷史文化背景,挖掘郭沫若抗戰歷史劇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精神,關注這些歷史劇所體現的精神與歷史文化背景的關聯,使大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價值和意義。

(二)現實維度分析:抗戰歷史劇所體現的傳統精神的當代價值

郭沫若抗戰歷史劇中的主人公或為國家獻身、或為抗暴犧牲、或為仁義舍生,表現了我們傳統文化中那些核心價值觀,即愛國、勇敢、正義,這些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劇作家試圖通過這些歷史劇人物群像,表現傳統文化精神的不朽?!肚匪茉炝藧蹏娙说谋瘎∮⑿坌蜗?,《虎符》歌頌了“把人當成人”的仁義思想,《高漸離》表現了反抗強暴的勇敢精神,《南冠草》弘揚了民族氣節,其中,屈原人物形象最具有典型性,屈原人物形象所表現的品質,既是傳統民族精神的核心,無疑也具有當代價值,這就需要在教材中體現出來。目前,高?,F代文學史教材對《屈原》中屈原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把歷史上的屈原對應劇作中的人物形象屈原,二是強調屈原形象的現實意義,三是指出劇作中的屈原形象是劇作家塑造的理想人物形象。這三種觀點主要是從歷史劇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展開評析的。

“屈原是一個愛國的政治家和詩人的典型”。這樣的屈原形象是符合歷史真實的,也是人們敬仰屈原的重要原因,郭沫若在歷史劇《屈原》中形象地再現了詩人屈原:“屈原是胸襟坦誠、見解深刻的偉大政治家和詩人的藝術典型,蘊涵于這個形象之中的那種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是具有高度的現實意義的”。這樣的評價把屈原形象的塑造與歷史劇創作的目的結合起來了,在當時的現實背景下,需要激發人們具有屈原一樣的反抗侵略、爭取自由的感情;對屈原形象的現實意義,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郭沫若刻意在專制——妥協主義大行其道與人本——民本主義理想嚴重受挫的沖突中來突顯屈原不屈的悲劇性抗爭,當然有警示國民黨當局、諷喻現實政治的寓意。”這樣的分析突出了屈原形象的現實意義,把歷史人物的悲劇精神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拓展了歷史劇的主題,強調了歷史劇的現實感;有的教材認為:“應該說郭沫若筆下的屈原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人物,劇本是自覺地追求政治主題的尖銳性的。”這種觀點,揭示了歷史劇《屈原》中的屈原人物形象塑造與創作目的的關系,同時,也包含了這個屈原形象是劇作家塑造的理想人物形象,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劇作家對屈原這個人物形象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教材從屈原人物形象分析到了郭沫若歷史劇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學追求,認為劇作家為了突出劇作的感情色彩,“郭沫若有意將人物性格單純化”,“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邊際性,被有意識地抹去。郭沫若的其他歷史劇,也都鮮明地表現著這種性格純化的美學追求”。這種觀點對人們理解郭沫若抗戰歷史劇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思路,抗戰歷史劇的人物形象表現的愛國忠義與賣國奸詐的對立,都鮮明地通過人物直接體現出來,直擊人們的心扉。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人們需要心靈的激蕩,需要情感的振奮,郭沫若抗戰歷史劇所蘊涵的傳統精神和富有詩意而激烈的戲劇沖突,完美地滿足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和情感訴求,“郭沫若抗戰歷史劇本身即是一種象征,就是運用詩性、詩意,賦予劇作內涵以豐富的包孕性和多向性,激發出此在世界更多的精神底蘊和沖動”?!肚饭菀疝Z動,人們爭相觀看,實屬情理之中。劇作家在當時特定的背景下,強化和放大了屈原人物形象的核心價值,即愛國精神,并把這種精神置于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引起了人們的情感沖動,激發出傳統文化精神底蘊,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這種轟動效果不僅是《屈原》的藝術特色所致,更是劇作所表現的民族精神復活在當時。這是郭沫若抗戰歷史劇所表現的傳統精神的當下意義,但遺憾的是,高校文學史教材對此重視不夠,沒有指出并分析這種傳統精神的當下價值,尤其是對青年學生的當下意義。這些歷史劇所體現的傳統精神聯結著歷史與當代,傳統精神復活在歷史劇鮮活的人物形象中,人們感念人物形象的同時,也激起對傳統精神的認同,文學史教材對此應該關注。這些歷史劇人物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在特殊時期,這些精神品質彰顯突出,在當代,這些精神應該弘揚,尤其是對青年大學生,如何在繼承傳統精神的基礎上,構建當代精神價值觀,屈原、信陵君、高漸離他們的選擇無不具有啟示意義。

在高校現代文學史教材中挖掘、闡釋這些歷史劇的傳統文化精神,可以使青年大學生在縱深的層面上認識作品的價值,當今青年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和認識,缺乏一種歷史的視野,單憑自己的喜好,以單一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評判和鑒賞,而文學史教學不僅要拓寬加深學生的知識面,更應該教給學生一種思維的方法,引領學生在寬廣的視野中認識作品,這就需要文學史的編撰者對作品的闡釋進行橫向和縱深的拓展。對郭沫若抗戰歷史劇的分析,不僅要關注這些歷史劇創作的特定背景,也要注重歷史劇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訴求,作為文學史,還應該指出這種傳統文化精神訴求的當下價值,特別是對青年大學生的當下意義,因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責任編輯:陳俐)

[1]唐弢,嚴家炎.中國現代文學史(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程光煒等.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4]郭沫若.沫若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5]朱棟霖等.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朱棟霖等.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彭放.郭沫若談創作[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9]周曉明,王又平.現代中國文學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魏建.郭沫若史劇研究:掙脫狹隘功利羈絆的曲折歷程[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歷史與現狀[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1]陳國恩.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與文化透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12]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黃修己.20世紀中國文學史(第二版)(上卷)[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14]賈振勇.詩與政治的共鳴:1940年代的郭沫若及其抗戰歷史劇[J].東岳論叢,2009(8).

I207.3

A

1003-7225(2014)04-0049-04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郭沫若研究)課題“教材中的郭沫若作品評價研究——以大學現代文學史教材、中學語文教材為例”[課題編號:GY2011C08]階段性成果。

2014-05-06

楊宏,男,樂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創作歷史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一墻之隔》創作談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美女免费黄网站|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AV色爱天堂网|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综合网站|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日本日韩欧美|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丁香婷婷久久|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不卡网亚洲无码|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丝袜第一页|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久久精品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亚洲最新在线|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99久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一级爆乳无码av|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国产小视频网站|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9999在线视频|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久草网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色婷婷|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