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雜
在位于秘魯庫斯科山區的阿普里馬克河懸崖上,有一座名叫Queswachaca的大索橋,它長達100英尺(30.48米),是一座古老而孤立的大村落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通道。
這個村落的祖先是秘魯原始居民之一的莫奇卡族人。從13世紀開始,印加部落自庫斯科盆地向外擴張,并陸續占領了整個秘魯和附近的一些地區,建立了以庫斯科為首府的印加帝國。
繁榮富饒的印加帝國很快便引起了西班牙的垂涎。1504年,西班牙的殖民冒險家艾弗·皮薩羅率遠征部隊侵入印加帝國。沒幾年工夫,秘魯就淪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莫奇卡族人躲入深山,逃過了這一劫。
當世界恢復和平之后,這支莫奇卡族人仍然沒有回歸平原的打算,他們覺得住在山里,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日子更好。雖然如此,莫奇卡族人也不可避免地要與外界聯系,比如購買生活必需品或者銷售剩余糧食等。為了方便出行,1519年,莫奇卡族人決定建造一座橫跨阿普里馬克河大懸崖的橋梁。但是,他們的生產能力有限,怎樣才能造好一座橋,并且這座橋一定要既能方便自己進出,又能防止外敵侵入呢?最后,莫奇卡族人決定建造一座大索橋,供族人零散出行使用,而且還能抵御外敵的入侵,因為索橋負重不起成群結隊的軍隊。
莫奇卡族人用蔓藤和稻草編織成細鏈,然后把這些細鏈編成辮子狀粗大且耐用的繩索,最后由部分族人攜帶繩索的另一端,跨越河流后將繩索固定到阿普里馬克河的對岸。
首次造橋,莫奇卡族人歷經一個多月才完成。不過,大索橋畢竟是草繩所做,在戶外日曬雨淋,容易腐蝕,所以莫奇卡族人每年都要傾盡全力,重建索橋。遇上雨水較多的年份,他們甚至需要在一年里重建兩次。就這樣年復一年,重建索橋已經成為莫奇卡族人的一個傳統。從1519年首次建橋到現在,據族里的記錄考證,這座橋已經重建了足足506次!
現在,建橋的時間已經大大縮短了。從拆掉舊橋到造好新橋,整個重建過程由1000名族人共同參加,每天勞作12個小時,只需3天即可完工。完工后,莫奇卡族人就會舉辦一場浩大的慶典,以示慶祝。
在現代科技充斥地球每個角落的今天,莫奇卡族人卻依舊不厭其煩地秉守著手工編繩造索橋的傳統,這讓每個慕名而至的觀光客都大惑不解。對此,現任族長阿卡迪·拜爾是這樣解釋的:“Queswachaca大索橋是莫奇卡族團結與友誼的象征!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小矛盾和小摩擦,在合作建橋的勞作中,所有的隔閡都會自然消除,它就像是一個加油瓶,定時地為人們添加生活的潤滑油,讓人們相處得更加團結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