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殿宇,齊 美,李 鑫,寧傳奇
(1.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吉林 長春 130033;2.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北亞礦產地質勘查院,吉林 長春 130033)
礦區位于臨江市135°方位,直線距離約36km,行政區隸屬吉林省臨江市六道溝鎮。礦區西偏北距六道溝鎮約10km,省道S303自六道溝鎮通過,其間由水泥公路相連,交通便利。礦區屬北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766.5mm,年平均氣溫4.6℃。礦區地處長白山脈南麓玄武巖熔巖臺地,地形較平坦,北部偏高,屬淺切割低山區,溝谷多呈“V”字形。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中朝準地臺(Ⅰ)、遼東臺隆(Ⅱ)、營口—寬甸臺拱(Ⅲ),長白斷塊(Ⅳ)的南西端。
區域內地層由老至新如下:中元古界老嶺巖群大栗子組(Pt2dl)、中上侏羅統果松組(J2~3g)、上侏羅統林子頭組(J3l)、中新統馬鞍山組(N1m)、上新統船底山組(N1c)、第四系全新統(Q4)。馬鞍山組(N1m)為硅藻土含礦層位。
區域內為一呈北東向展布的新生代斷陷盆地,盆地中心在長白虎洞溝、新北崗一帶,本區處于區域斷陷盆地的北部,其中形成許多小的盆地,構成“盆中盆”,其規模不大,硅藻土礦層即賦存于各個小盆地之中。
礦區地層簡單,出露有中上侏羅統果松組(J2~3g)、中新統馬鞍山組(N1m)和上新統船底山組(N1c)。礦區地層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中上侏羅統果松組(J2~3g)。
巖性為英安質凝灰角礫巖,主要由英安質凝灰巖角礫和長石、石英、云母及火山灰膠結物組成,角礫呈次圓狀、次棱角狀和棱角狀形態,粒度多在2.50~10.00mm之間。
(2)中新統馬鞍山組(N1m)。
該層大部分下伏于船底山組玄武巖之下,產狀近于水平。露頭分布于礦區西部的坡地及溝谷中,為一套硅藻土沉積建造。該層是區內硅藻土礦賦存層位。
(3)上新統船底山組(N1c)。
該層在礦區內呈北東向分布,北部變寬。控制厚度3.29~47.70m,近水平產出,不整合于馬鞍山組之上,由塊狀和氣孔狀拉斑橄欖玄武巖組成。
硅藻土礦層主要礦物組分為硅藻,成分為蛋白石,種屬以圓篩藻、直鏈藻為主,少量羽紋藻,硅藻含量在65%~98%之間;其他礦物為粘土質及碳酸鹽,分別呈顯微鱗片狀、泥粉晶狀,均勻分布在硅藻間,鐵染呈黃褐色;此外還有少量石英、長石及鐵質,石英、長石呈微粒狀、棱角狀,粒徑0.01~0.09mm。
礦石結構為生物結構、泥質生物結構,構造為微層狀、塊狀構造,單層厚1~10mm。礦石化學成分主要由有益組分SiO2,有害組分Al2O3、Fe2O3、CaO、燒失量組成。
礦層賦存于中新統馬鞍山組中,呈較規則的層狀。礦體的形態、規模、產狀、礦層在空間上的分布嚴格受古地貌和沉積巖相控制。當沉積條件發生變化時,礦層則向不穩定一側由厚變薄直至尖滅。
當硅藻土礦層發育較完整時,垂向上礦石類型變化明顯,一般中間為硅藻土,向兩側依次為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質硅藻土、硅藻粘土。一個完整韻律從下至上為:硅藻粘土→粘土質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質硅藻土→硅藻粘土,其間為漸變關系。
根據硅藻土賦存特征,將區內硅藻土礦層自下而上分為兩個礦層,即①、②號礦體(層)。其中①號礦體(層)為主要工業礦體(層)。
①號礦體(層):位于含礦層(N1m4)下部,礦體規模較大,資源儲量占全區的57.71%,優質硅藻土賦存于該礦層中。礦體賦存標高+736.48~+787.26m埋藏深度6.81~72.21m。控制礦層南北長1260m,東西寬570m,單工程控制礦層最大厚度17.94m,最小厚度1.15m,平均厚度8.53m,呈現西部低東部高趨勢。礦層頂底板均為硅藻粘土,局部與②號礦層直接接觸。礦石呈灰白色、淺灰色,自然類型為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質硅藻土。礦層由Ⅰ級品硅藻土層、Ⅱ級品硅藻土層、Ⅲ級品硅藻土層組成。
②號礦體(層):位于含礦層(N1m4)上部,儲量占全區的42.29%。礦層賦存標高736.48~802.52m,埋藏深度5.59~59.47m。礦體分布范圍廣泛,但礦石質量較差,本次詳查,鉆孔中均未見Ⅰ級品硅藻土,Ⅱ級品硅藻土僅有鉆孔ZK0901、ZK0505兩個鉆孔控制,其余鉆孔中僅見Ⅲ級品硅藻土。控制礦層南北長1260m,東西寬570m,控制礦層最大厚度8.58m,最小厚度0.68m,礦層平均厚度4.40m。
各礦體礦石平均品位詳見表1。

表1 各礦體礦石平均品位
按礦石組分將礦石分為三種自然類型: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質硅藻土,各類型礦石特征如下。
(1)硅藻土:為Ⅰ級品礦石,主要為白色、灰白色、灰綠色,以灰綠色為主,硅藻含量約占90%以上,粘土礦物約占5%,少量碎屑礦物及磁鐵礦物,有時可見植物化石。生物結構,微層狀或塊狀構造,單層厚1~5mm,質輕,疏松細膩,濕潤時似豆渣狀,干燥時似白土狀。
鏡下特征:具硅藻生物結構,硅藻95%~98%,粘土質1%~4%,石英、長石、鐵質含量≤1%。
硅藻:無色,體積微小,主要為圓篩藻和直鏈藻及碎片。圓篩藻呈圓盤形篩狀,直徑0.01~0.042mm;直鏈藻,藻體圓柱狀,長0.01~0.15mm,直徑0.007~0.14mm,由許多小圓盤、圓柱形藻胞疊置而成的鏈狀,殼面有網格狀小孔;成分為蛋白石,均質性,不規則分布。
此外,有少量粘土質及微量石英、長石,粘土質呈顯微鱗片狀,石英、長石微小粒狀,分散在硅藻間;鐵質,黑紅色,微粒狀、浸染狀于硅藻中。
(2)含粘土硅藻土:為Ⅱ級品礦石,以灰綠色為主,白色、灰白色為輔,硅藻含量約占90%,粘土含量約占10%,其他為碎屑礦物及磁鐵礦物;生物結構,微層狀構造,微層厚一般3~10mm,質感較輕,固結差。
鏡下特征:巖石具硅藻生物結構。硅藻80%~90%,粘土10%~15%,石英、長石、鐵質少量。
硅藻:無色,體積微小,主要為圓篩藻和直鏈藻及硅藻碎片。直鏈藻,藻體圓柱狀,長0.01~0.10mm,直徑0.007~0.02mm,由許多小圓盤、圓柱形藻胞疊置而成的鏈狀,殼面有網格狀小孔;圓篩藻呈圓盤形篩狀,直徑0.01~0.04mm。硅藻成分為蛋白石,均質性,不規則分布。
(3)粘土質硅藻土:為Ⅲ級品,屬一般礦石,質量較差,以灰、灰綠色為主,硅藻含量約占65%~70%,粘土含量約占25%左右,含少量碎屑礦物及磁鐵礦物;生物結構,塊狀構造,濕潤狀態粘性較強,干燥后較堅硬。
鏡下特征:巖石具硅藻生物結構,硅藻65%~70%,粘土25%,2%~3%石英、長石和少量鐵質。
硅藻:體積微小,主要是直鏈藻和圓篩藻及碎片。直鏈藻,藻體圓柱狀,長0.01~0.10mm,直徑0.008~0.02mm,由許多圓盤藻胞疊置而成的鏈狀體,殼面有網格狀小孔;圓篩藻呈圓盤形篩狀,直徑0.01~0.042mm;成分為蛋白石,均質性,不規則分布。
從電子掃描鏡檢測結果可以看出,硅藻土和含粘土硅藻土中以圓篩藻為主,少量直鏈藻,藻體較完整;粘土質硅藻土以直鏈藻為主、圓篩藻次之,藻體較破碎。
按工業用途及各類型礦石主要化學組分劃分為Ⅰ級品、Ⅱ級品、Ⅲ級品三個品級,各品級礦石自然類型、化學組分和工業用途等詳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礦石基本特征
按礦石自然類型系統的測試了礦石的物理性能,礦石物性特征詳見表3。

表3 礦石物性測試結果
硅藻土礦石的質量是以硅藻土的礦物成分作為評價標準的,而其用途則取決于硅藻的種屬。圓盤形硅藻為主的硅藻土用于制作助濾劑效果最佳,圓柱形硅藻為主的硅藻土用于制作催化劑載體、化肥包裹劑、保溫隔熱材料效果最好。本區硅藻土從礦石成分及掃描電鏡測試看,以圓篩藻為主的Ⅰ、Ⅱ級品礦石為制造助濾劑的優質礦石,而以直鏈藻、管形藻為主的Ⅲ級品礦石是制作催化劑載體、化肥包裹劑、建筑用保溫、隔熱材料的最佳礦石。
(1)硅藻土礦床形成環境。
古地理環境是硅藻土礦床成礦的首要條件。新生代以來形成的內陸相湖泊、山間盆地為硅藻的生存、遺骸的堆積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硅藻為淡水種屬,是在氣候溫暖濕潤、雨水較充沛,能使湖盆長期保持穩定水位的淡水環境下生長—繁殖—死亡—沉積的。從硅藻的生存條件來看,帶入湖盆的水不能有高濃度的酸、堿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優質硅藻土的形成同時要求帶入湖盆的碎屑礦物很少,是以生物沉積為主、機械沉積為輔的沉積類型。
(2)湖盆的古地貌形態對成礦的控制。
沉積盆地是硅藻土成礦的重要條件。沉積盆地為硅藻的生存、遺骸的堆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湖盆的古地理形態控制著礦體的空間形態、分布,凹處礦層變厚,凸起處礦層變薄,邊緣處礦層尖滅。
(3)玄武巖的噴發與硅藻土形成。
硅藻的生長、繁殖需要水中有豐富的可溶SiO2,礦區內新生代玄武巖廣泛發育,間歇性的玄武質火山噴發活動為可溶性SiO2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為硅藻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營養物質;而后期的玄武質火山噴發活動將已形成的硅藻土礦層覆蓋,對硅藻土礦床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
新生代陸相盆地、大面積新近系玄武巖形成臺地地貌、中新統馬鞍山組地層。
臨江市雙山子硅藻土礦的形成與巖相古地理、玄武巖分布、含礦層位等密切相關。通過對臨江市五道溝鎮硅藻土礦的地質勘查工作,認為該硅藻土礦礦石質量較好,易選、埋藏淺、覆蓋層薄、產狀平緩且礦層穩定。其經過選礦加工的終端產品因其具有特殊的孔隙結構,優良的物化性能,可用作助濾劑,以凈化藥物、酒類、各種油料。另外還可以用作石油化學工業催化劑載體及隔音、隔熱材料等。
此次勘查工作,對雙山子硅藻土礦床充分理解與分析,在以后勘查與其相類似的硅藻土礦床具有借鑒意義。雙山子硅藻土礦如合理地開發利用,有利于調整當地硅藻土工業布局,改善臨江市的硅藻土工業結構,進一步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