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青
摘 要:新興的社區養老模式在我國剛剛起步,而社區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缺乏,現有人員職業素養不高,已嚴重制約了其發展。該文從分析老年人多層次養老需求出發,提出完善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人才體系的對策,并為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質量提供部分思考。
關鍵詞:社區養老 專業人才 多層次養老需求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193-01
近十年來,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為13.26%,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為8.87%。按國際社會對老齡化的定義,我國已步入中度老齡化國家行列,人口紅利被銀發浪潮取而代之。然而,由于此類養老模式在我國剛剛起步,推進過程中不免遭遇重重挑戰,其中又以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影響最為直接,提高社區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度業已成為保障我國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和推行效果的一種共識。
1 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人才現狀
養老服務即老年服務工作,是老齡工作的內容之一。凡是從事、參與解決老齡問題的各項管理和服務工作都屬于老齡工作。總的來說,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人才缺口大,現有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職業化建設滯后,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一方面,目前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只有22萬人,按照老年人與護理員3:1的比例推算,全國最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人員,但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不過2萬多人,與中國幾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差甚遠。
另一方面,社區工作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地位低下、素質要求不高的職業,因此在我國從事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絕大部分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工作人員。一般由社區所在街道辦事處或居民委員會面向本小區內的下崗、待就業人員或“4050”招聘。這些人雖然有較強的責任心,社會經驗豐富,但養老服務的專業化知識與技能比較缺乏,年齡結構偏大,性別結構不盡合理(絕大多數為女性),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而專業人才又由于社區工資待遇低不愿進入社區,加重了社區專業人才“招不進、留不住”的困難。另一支社區養老服務隊伍則是社區志愿服務人員,這些人往往是由當地高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招募的愛心大學生,每月或每周、節假日定期到社區慰問老人。這部分人文化水平較高,但養老服務專業水平仍待提高,且隊伍不穩定,覆蓋面窄,往往隨這批大學生畢業或其他原因中止,部分老人比較反感。
2 完善社區養老服務人才體系的對策及建議
2.1 根據多層次老年需求,確立服務內容
社區養老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老年人經濟供養等方面的合法權益,滿足社區大多數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決少數老年人的經濟困難和日常生活的照料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社區養老服務人員首先應將本社區老人的養老需求統計歸檔,了解包括性別,年齡,生活自理程度,精神狀況,子女或親屬是否在身邊,主要經濟來源等在內的基本信息,并通過訪談的方式進一步確認他們加入社區養老的意愿。搜集來的信息按基本養老服務內容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家務料理。包括膳食烹飪、洗衣熨燙、清潔衛生、家電維修、管道疏通、物品代購、送水換氣等。
二是生活照料。面向子女、親屬常年不在身邊,生活半自理或難以自理,或子女在身邊,但希望社區幫助照顧的老人,服務內容涵蓋老人的日常起居、喂飯、洗身、看護及臨終關懷等。
三是康復理療。包括健康指導、保健咨詢、慢性病預防、術后康復、殘疾人康復指導、定期檢查身體、建立健康檔案等。
2.2 完善薪酬體制和職業發展規劃,吸引高校專業人才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堪稱“史上最難就業季”,但統計表明,截止到2013年7月北京市三所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校,就業率100%,就業對口率高達73%。社會上對專業老年人才的認可度逐漸提高,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狀況一片大好。在此背景下,可由本社區所在街道辦事處牽頭,當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民政局與本地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簽署協議,舉辦校園宣講會,吸引專業對口的畢業生走進社區養老服務共建隊伍,幫助其他非對口專業的大學生發現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事業前景,制定職業規劃。此外,社區養老中心應采用學歷、經驗、績效、崗位等多種指標相結合的方案,盡快規范屬于專業人才的社區工作者的薪酬和待遇,保證其薪酬不低于同等條件其他專業人員的薪酬水平。對于表現突出、能力出眾的畢業生,大力宣傳其先進典型事跡,展示其豐富的職業內涵,創造合理的晉升空間,以招徠更多的青年人才。一旦時機成熟,社區養老中心可主動向政府建議在當地尚未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大中專院校試點開設,有目標地去培養人,讓養老人才計劃在最開始就融入到專業培養上,鼓勵這些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留在本市縣級社區,從事社區養老工作,不僅有利于補充社區養老服務人才庫,更能緩解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
2.3 加強在職人員培訓教育,培養服務人員人才
我國現有社區養老服務工作者大都是“4050”人員,如果因為他們專業素質不達標就解聘他們,不僅會加重這些家庭的負擔,也是社區的損失。因此,社區除了儲備管理和專業護理人才,還應對這部分人提供定向再就業教育,如聘請如家政公司高級家政員,本地醫院醫師或由社區引進的高校畢業生人才,針對其工作服務內容的不同,開展一或三、五個月不等的短期培訓班。到后期,隨著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本社區的養老服務工作走上正軌,可以逐步提高社區家政服務人員上崗要求,如持證上崗,實現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結構的優化。
2.4 建立長期可靠的志愿服務隊伍,為凝聚社會力量構筑平臺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指出,要重視整合和充分利用現有社區人力資源,大力發展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積極鼓勵在校學生以各種形式參加為老服務,形成專、兼職和志愿者相結合的為老服務隊伍。通過整合多方資源,使老人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照顧,減少甚至消除長期被遺忘的失落感,并且幫助青年學子積累社會經驗,給予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提前實習的機會,讓獻愛心的員工得到精神的滿足,企業和學校無形中提高自身形象和知名度,多方受益。
參考文獻
[1] 徐寒冰.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企業文化,2010(5).
[2] 龔靜怡.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J].河海大學學報,2004,6(4).
[3] 吳菲霞.我國城市老年人社區照顧的發展對策研究[C].西北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