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該文從凱洛夫的“五環節”的教學,即是一個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入手來認識老教學模式的弊點,從而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的“四環節”:感知階段、理解階段、鞏固階段、運用階段四方面分析了新教學模式的特點。
關鍵詞:數學 模式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a)-0040-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老的教學模式結構已經被漸漸退化,新的教學模式被普遍接受,新的數學教學模式建構的途徑多種多樣,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教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教學環境……”。
1 認識老教學模式結構的弊點
我國大多數學校采用的傳統教學結構模式是凱洛夫倡導的“五環節”教學,即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它是一種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其實,老教學模式結構從數學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數學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紋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數學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它只是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強調教師對教學的控制,注重學生接受式的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灌輸—接受”,學生基本上是“聽講—記憶—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在傳統的課堂里,再創造方法不可能得到自由的發展[3]。因此,對傳統教學模式結構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2 建立新教學模式結構的特點
根據認識論和教學論的研究與實踐,及近幾年來的改革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模式,它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因此,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要圍繞這四個環節,組織開展數學活動。
2.1 感知階段
感知階段是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的解決是從問題情境開始的。教師不是將問題及結論和盤托出,而是在適應的條件下,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教師要通過設計有趣味、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形成解決問題的情境和趨動性。
2.2 理解階段
理解階段是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認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掌握它的明確定義,弄清定理的內容以及條件與結論的關系。理解階段在課堂中主要體現在老師講課的“層次”上,講課“層次”的具體要求是:(1)從啟發設問引進新課,到新課的展開,到最后的小結,整體結構要非常的嚴謹,既充分反映本節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要充分體現數學本身的科學性和嚴密性;(2)能認真推敲銜接語言,是認識自然過渡;(3)不孤立的講解例題,要注意例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可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圖多用來進行例題的講解,需把例題串起來講解,并要聯系縱向、橫向的知識面,讓學生掌握全面、整體的知識結構,這樣自然會深化知識的理解。
2.3 鞏固階段
鞏固階段是指讓學生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在每學完一節新知識時一定量的鞏固練習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它可以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利于對新知識的深入理解,老師做到心中有數,應在哪些方面加強練習。
鞏固在數學教學中主要體現在“練習”,練習讓學生在理解概念,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練習,這就是所謂的“趁熱打鐵”,及時的鞏固,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4 運用階段
運用是將所學的新老知識進行綜合,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聯系新老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問題,做到深化所學過的知識,以達到融會貫通,以不變應萬變,促進學生運用數學去認識和影響周圍的世界,在運用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應在運用階段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培養范式思維;(2)培養擴散思維;(3)培養聚合思維。
以上所說的四個環節,都有各自的特點,也有各自的目的所在,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一個統一有機整體。它們使課堂起始于感知,發展到理解,通過練習鞏固最后達到運用,形成學生的能力。著名的數學家、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總結出了數學學習過程的三條原則,其中第一條是“主動學習”,認為“學習過程是積極的……頭腦不活起來,是很難學到什么東西的”[6]。
3 新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每一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有意識無意識的采用一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使得近年來數學教學模式有多種多樣的改革方案,也出現了很多教學新模式,如,數學開放題、數學思維訓練、現代信息技術等教學新模式,這些教學新模式穿插在教學中,使教學過程不斷得以豐富與完善。
總之,數學教學新模式在教學中發揮其主導作用,它從起點低,又具有層次性較強的生活氣息入手,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的培養更多地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戴再平.開放題——數學教學的新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弗賴登塔爾,著.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M].陳昌平,唐瑞芬,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 龔雷.數學開放題的常見題型[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1999(5):56-57.
[4] 姜艷芳.關于建構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若干因素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0(4):14-16.
[5] (美)G·波利亞.數學的發現(第二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6] 韓明蓮,盧書成,朱曉杰.數學教學論[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4.
[7] 殷紅,李忠海.中學數學實驗的教學模式探討[J].數學教學學報,2001,10 (3):75.
[8] 鐘啟泉.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 孫正邦.普通教學法[M].臺灣:臺灣編譯館,1981.
[10] 戴再平.時代的呼喚—數學開放題研究進展綜述[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1999(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