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李東徽++李甦++朱燕蕾
摘要:為確保風景園林學學科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大學本科專業教育作為培養風景園林學科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高級人才的基礎階段,當務之急是構建完善的專業培養課程體系。針對環境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現狀以及當前專業教育在課程體系完善方面存在的問題,嘗試將“環境心理學”這門新的專業課程引入,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分析能力,從而滿足快速擴展的風景園林事業對應用性、復合型、專業化、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風景園林 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環境心理學 課程引入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204-03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人居環境的建設和管理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而這些挑戰為園林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現代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大學本科專業教育是培養風景園林學科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高級人才的基礎階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直接影響著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從業能力以及理論研究水平,關系到該學科的未來發展,從而解決社會需求量增長和專業人才培養輸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
1 風景園林專業發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學設立了美國第一個風景園林專業(Landscape architecture),標志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的建立。在我國,正式的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取得顯著教育成就的同時,由于風景園林學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為建筑學一級學科中城市規劃與設計二級學科的一部分,學術地位大大降低,從而使該學科的教學、科研等活動大多是在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科的名義下進行,內容與名稱嚴重不符,導致無法與國際同學科接軌,造成學術思想混亂,而風景園林分屬不同學科門類,學科門戶之見和分化嚴重,人為分割導致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不完整,直接影響構建專業培養課程體系時存在盲目和局限等問題。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態化發展要求為中國風景園林事業提出了艱巨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面對諸如上述日益凸顯的學科發展問題及社會關注問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對此做出了重要調整,在已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顯示,將“風景園林學”正式列入一級學科,這一調整標志著風景園林行業從國家層面得到了充分重視和認可,預示著風景園林教育春天的到來。目前我國已有184所高校設立了風景園林專業,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遞增。業界人士紛紛呼吁,為確保風景園林學學科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專業課程培養體系,在協調學科建設與行業發展的同時,滿足快速擴展的風景園林事業對應用性、復合型、專業化、高層次人才的需求[1]。
1.1 現行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設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大體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淵先生對于我國的“風景園林”學科所劃分的層次進行構建。其主要分為三個主要的層面:傳統園林學、城市綠化、大地景觀規劃[2]。其中以“傳統園林學”為重點,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樹木學、園林工程、園林藝術、園林史等,而這些課程占了本科專業教育的絕大多數課時;以“城市綠化”為專業教育的并行側重點,主要開設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規劃原理等課程;以“大地景觀規劃”為本科專業教育提升,主要開設風景名勝區規劃等一系類的拓展課程,但是這個層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學課時以及課程體系的限制,沒有構建出完整的體系和教育目標,從而導致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宏觀研究內容及方向把握不準確。而“大地景觀規劃”是學科應對當代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挑戰而提出的新的發展策略,是學科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研究的課題,其任務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來創建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生活境域,從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發展策略來解決當下人地關系失衡、環境惡化、自然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等尖銳的社會問題。在現行風景園林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也正是由于認識到風景園林業務范圍已從原來單純的規劃設計轉換為保護利用、恢復更新等發展研究趨勢,最經幾年在一些風景園林專業院系中出現了與景觀生態學相關的課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場地認識和分析”相關的介紹、體驗類課程,使學生的專業知識框架更趨于完善,從而使得設計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 課程體系中引入“環境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同時,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也為風景園林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其實就風景園林目前的發展趨勢,溯其根本,就是解決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而園林本身就是為人服務的。因此作為專業從業人員,經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要進行設計?”回答有若干種,但是有一種最具代表性—— 是“為了尋求某種變化”,那么“為什么要變化?”肯定是要滿足某種需求,那么“是誰的需求?”這個答案唯一,即為“人的需求”。因此經過這樣一個設計反思的過程,即可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園林設計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從而做到人性化設計。而這個過程是要建立在對場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觀生態學等知識的宏觀把控,運用園林規劃設計的微觀方法,才能促成一個完整的設計。因此從課程體系完善的角度考慮,將“環境心理學”引入,是對專業設計過程培養最好的補充和鋪墊。而環境心理學作為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應用型學科,著重從心理學和大眾行為角度,探索人與環境的最優化發展。在人與環境之間堅持“以人為本”,從大眾行為和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對現代景觀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如圖1所示)。
1.3 “環境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發展應用
環境心理學應用到園林設計中,激發了景觀設計新的研究方向,促進了設計對人的需求的關懷,實現設計環境的最優化,為很多細節提供了設計理論和依據。將環境心理學研究成果運用到園林設計中,解決了許多除設計因素之外的現實問題,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觀影響。endprint
就目前環境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研究現狀,國外在此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學及其對園林設計的一些影響,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礎園林、個人基礎園林、觀察基礎園林”三種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原生態假設理論;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過實驗證明一個人的心理因素能夠影響空間認知,空間體驗和空間說明。二是研究大眾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截取相關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園林設計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園設計以及揚.蓋爾對于如何使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支持或引導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觀中的環境心理學理論在考慮特殊人群的設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內在此領域的研究并沒有太多的關注理論研究,將重點投射在運用國外的研究理論,在具體設計中加以改進和完善。綜合國內外的綜合研究成果,現在的景觀設計重點是關注景觀與人的相互影響和關系,而非景觀本身,這是環境心理學帶給景觀專業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環境認知理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人際距離—— 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對景觀場所設計的影響;個人氣泡、領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園林景觀體驗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對園林景觀的影響都將成為每一個專業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4]。正如彼德 .沃克所說:“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師如同一個編劇,如果他的景觀設計得好,那么每個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劇目中的演員,盡職盡責地演著編劇為他導的劇”,由此可見,如果掌握了大眾行為中所蘊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觀設計作品的使用頻率和社會評價將會大大提高,從而使對景觀使用者的控制從無序走向可控化。
2 “環境心理學”課程缺失對專業培養的影響
在現行的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作為設計根本和前提的“環境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內容并沒有相應課程的講授,只是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涉及到具體設計內容時,淺顯地分析下此類型園林項目對適用人群該如何進行考慮,但是理論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能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方案中雖然設計到心理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由于心理學范疇較寬泛,講授沒有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以及針對園林專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展開,使學生感覺所學無多大用處,因此造成學生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上課積極性不高的現狀。由于“環境心理學”自20世紀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發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論系統,并且其在園林中的應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層研究,因此只把這方面的知識僅作為一門園林專業基礎課上分散講授的內容,一方面難以保證學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這類知識在相關設計中得實用度大大下降。
2.1 導致設計目標不明確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缺失,直接導致學生在完成設計任務時盲目拼湊、目標不明確,缺少對景觀與人的相互關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場地功能的考慮,最終使方案的認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無論是設計那一種類型的園林綠地,都存在諸多環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僅要滿足各類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過一系列環境與人的關系的分析來充分展示景觀對人的吸引力,從而控制人對景觀的感知。只有這樣,設計的內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標的實現某種使用需求。
2.2 對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學方式上,任課老師在布置“園林規劃設計”或者“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的不同設計作業時,雖然一再強調學生要對整個地塊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并提倡人性化設計,但是學生仍然感覺對此要求無從下手。因此,作為講授者,應該改變枯燥的純理論教學,試著引導學生以一個景觀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從景觀認知過程及景觀行為的空間格局等多重角度,培養學生在景觀設計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導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環境心理學中關于大眾行為與景觀的關系,不斷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實用、舒適性。
2.3 引發對傳統設計程序的反思
我們現在做設計,一般采用直線型設計程序(如圖2所示),從解讀任務書完成設計綱要,確定設計方法和內容,再到最終的設計實施,全程建立在設計師在獨立思想之上,沒有使用者的參與。
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合理的設計程序應該是環形設計程序(如圖3所示):通過對設計綱要的理解從而預測出設計目的,或者說是設計構想、意圖或假設,然后通過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法對這種設計意圖進行恰當的表達,至此是沒有使用者的參與的,與傳統設計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設計實施之后,新加入一個設計環節,就是對所設計的內容進行使用后評價,得出結論,從而驗證當初的設計預測是否準確,如果條件容許甚至對方案進行合理修改,可以說這個過程為今后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第一手參考信息。這種環形模式使我們的設計更趨于完善,提高了景觀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公眾對景觀的認同程度,這種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續性設計發展之路。
3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引入
針對當前的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及專業的核心教育目標,“環境心理學”課程應作為當前專業核心課程“園林規劃設計”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課程的先行課程,起到普及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內容和具體方法的作用。同時,為了避免純理論講授的單調枯燥,本門課程可以引入“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應對景觀認知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總結各種設計信息和參照依據,從而為核心課程的開展鋪墊合理化設計的理念。本門課程的主要知識體系由認識人的基本行為開始、在認識交往的基礎上規劃設計面向交往的景觀場所、了解景觀行為的空間構成、從景觀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觀認同度、環境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調查作業五個主要部分組成,課程答題的建設構想(如表1所示)。
4 結語
約翰.波特曼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得因素融匯到設計中去,我講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感應力,這樣,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和諧環境。”這個和諧環境就是人們所期盼的完美空間,也是園林設計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園林景觀設計溯其根本,就是“以人為本”,創造出人與環境高度和諧的生產環境,而人類對環境的感知往往比環境本身更為重要,因此,評判園林設計成果的好壞,不能僅僅以美觀、實用為唯一標準,而是要換位思考,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感受景觀的作用[7]。由于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年齡、經歷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對同一個景觀的認知也存在差異,這也就是說沒有最好的設計,只有最人性化的設計,這也就回歸到了現在風景園林專業培養人才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以人性化的設計,實現人們對美好生存環境的渴望,這是對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要求,更是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雄.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8(1):3-5.
[2] 張善峰,許大為.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場地認識與分析”課程的引入[J].高等農業教育,2010,7(7):49-52.
[3] 孫雪芳,金曉玲.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8(4):162-165.
[4] 張溪明.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7(5):349-351.
[5] 李允菲.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陜西林業科技,2009(2):133-137.
[6] 徐巖巖,牛海珍.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及對其研究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2009(4):115-116.
[7] 馮茜茜.園林景觀設計中心理學思維的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2006(2):36-37.
[8] (美)阿爾伯特·拉特利奇著.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王求是,高峰,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9] (丹麥)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endprint
就目前環境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研究現狀,國外在此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學及其對園林設計的一些影響,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礎園林、個人基礎園林、觀察基礎園林”三種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原生態假設理論;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過實驗證明一個人的心理因素能夠影響空間認知,空間體驗和空間說明。二是研究大眾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截取相關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園林設計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園設計以及揚.蓋爾對于如何使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支持或引導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觀中的環境心理學理論在考慮特殊人群的設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內在此領域的研究并沒有太多的關注理論研究,將重點投射在運用國外的研究理論,在具體設計中加以改進和完善。綜合國內外的綜合研究成果,現在的景觀設計重點是關注景觀與人的相互影響和關系,而非景觀本身,這是環境心理學帶給景觀專業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環境認知理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人際距離—— 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對景觀場所設計的影響;個人氣泡、領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園林景觀體驗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對園林景觀的影響都將成為每一個專業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4]。正如彼德 .沃克所說:“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師如同一個編劇,如果他的景觀設計得好,那么每個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劇目中的演員,盡職盡責地演著編劇為他導的劇”,由此可見,如果掌握了大眾行為中所蘊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觀設計作品的使用頻率和社會評價將會大大提高,從而使對景觀使用者的控制從無序走向可控化。
2 “環境心理學”課程缺失對專業培養的影響
在現行的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作為設計根本和前提的“環境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內容并沒有相應課程的講授,只是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涉及到具體設計內容時,淺顯地分析下此類型園林項目對適用人群該如何進行考慮,但是理論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能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方案中雖然設計到心理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由于心理學范疇較寬泛,講授沒有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以及針對園林專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展開,使學生感覺所學無多大用處,因此造成學生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上課積極性不高的現狀。由于“環境心理學”自20世紀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發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論系統,并且其在園林中的應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層研究,因此只把這方面的知識僅作為一門園林專業基礎課上分散講授的內容,一方面難以保證學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這類知識在相關設計中得實用度大大下降。
2.1 導致設計目標不明確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缺失,直接導致學生在完成設計任務時盲目拼湊、目標不明確,缺少對景觀與人的相互關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場地功能的考慮,最終使方案的認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無論是設計那一種類型的園林綠地,都存在諸多環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僅要滿足各類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過一系列環境與人的關系的分析來充分展示景觀對人的吸引力,從而控制人對景觀的感知。只有這樣,設計的內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標的實現某種使用需求。
2.2 對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學方式上,任課老師在布置“園林規劃設計”或者“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的不同設計作業時,雖然一再強調學生要對整個地塊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并提倡人性化設計,但是學生仍然感覺對此要求無從下手。因此,作為講授者,應該改變枯燥的純理論教學,試著引導學生以一個景觀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從景觀認知過程及景觀行為的空間格局等多重角度,培養學生在景觀設計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導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環境心理學中關于大眾行為與景觀的關系,不斷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實用、舒適性。
2.3 引發對傳統設計程序的反思
我們現在做設計,一般采用直線型設計程序(如圖2所示),從解讀任務書完成設計綱要,確定設計方法和內容,再到最終的設計實施,全程建立在設計師在獨立思想之上,沒有使用者的參與。
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合理的設計程序應該是環形設計程序(如圖3所示):通過對設計綱要的理解從而預測出設計目的,或者說是設計構想、意圖或假設,然后通過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法對這種設計意圖進行恰當的表達,至此是沒有使用者的參與的,與傳統設計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設計實施之后,新加入一個設計環節,就是對所設計的內容進行使用后評價,得出結論,從而驗證當初的設計預測是否準確,如果條件容許甚至對方案進行合理修改,可以說這個過程為今后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第一手參考信息。這種環形模式使我們的設計更趨于完善,提高了景觀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公眾對景觀的認同程度,這種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續性設計發展之路。
3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引入
針對當前的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及專業的核心教育目標,“環境心理學”課程應作為當前專業核心課程“園林規劃設計”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課程的先行課程,起到普及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內容和具體方法的作用。同時,為了避免純理論講授的單調枯燥,本門課程可以引入“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應對景觀認知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總結各種設計信息和參照依據,從而為核心課程的開展鋪墊合理化設計的理念。本門課程的主要知識體系由認識人的基本行為開始、在認識交往的基礎上規劃設計面向交往的景觀場所、了解景觀行為的空間構成、從景觀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觀認同度、環境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調查作業五個主要部分組成,課程答題的建設構想(如表1所示)。
4 結語
約翰.波特曼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得因素融匯到設計中去,我講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感應力,這樣,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和諧環境。”這個和諧環境就是人們所期盼的完美空間,也是園林設計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園林景觀設計溯其根本,就是“以人為本”,創造出人與環境高度和諧的生產環境,而人類對環境的感知往往比環境本身更為重要,因此,評判園林設計成果的好壞,不能僅僅以美觀、實用為唯一標準,而是要換位思考,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感受景觀的作用[7]。由于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年齡、經歷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對同一個景觀的認知也存在差異,這也就是說沒有最好的設計,只有最人性化的設計,這也就回歸到了現在風景園林專業培養人才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以人性化的設計,實現人們對美好生存環境的渴望,這是對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要求,更是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雄.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8(1):3-5.
[2] 張善峰,許大為.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場地認識與分析”課程的引入[J].高等農業教育,2010,7(7):49-52.
[3] 孫雪芳,金曉玲.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8(4):162-165.
[4] 張溪明.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7(5):349-351.
[5] 李允菲.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陜西林業科技,2009(2):133-137.
[6] 徐巖巖,牛海珍.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及對其研究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2009(4):115-116.
[7] 馮茜茜.園林景觀設計中心理學思維的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2006(2):36-37.
[8] (美)阿爾伯特·拉特利奇著.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王求是,高峰,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9] (丹麥)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endprint
就目前環境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研究現狀,國外在此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學及其對園林設計的一些影響,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礎園林、個人基礎園林、觀察基礎園林”三種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原生態假設理論;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過實驗證明一個人的心理因素能夠影響空間認知,空間體驗和空間說明。二是研究大眾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截取相關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園林設計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園設計以及揚.蓋爾對于如何使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支持或引導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觀中的環境心理學理論在考慮特殊人群的設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內在此領域的研究并沒有太多的關注理論研究,將重點投射在運用國外的研究理論,在具體設計中加以改進和完善。綜合國內外的綜合研究成果,現在的景觀設計重點是關注景觀與人的相互影響和關系,而非景觀本身,這是環境心理學帶給景觀專業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環境認知理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人際距離—— 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對景觀場所設計的影響;個人氣泡、領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園林景觀體驗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對園林景觀的影響都將成為每一個專業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4]。正如彼德 .沃克所說:“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師如同一個編劇,如果他的景觀設計得好,那么每個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劇目中的演員,盡職盡責地演著編劇為他導的劇”,由此可見,如果掌握了大眾行為中所蘊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觀設計作品的使用頻率和社會評價將會大大提高,從而使對景觀使用者的控制從無序走向可控化。
2 “環境心理學”課程缺失對專業培養的影響
在現行的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作為設計根本和前提的“環境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內容并沒有相應課程的講授,只是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涉及到具體設計內容時,淺顯地分析下此類型園林項目對適用人群該如何進行考慮,但是理論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能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方案中雖然設計到心理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由于心理學范疇較寬泛,講授沒有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以及針對園林專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展開,使學生感覺所學無多大用處,因此造成學生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上課積極性不高的現狀。由于“環境心理學”自20世紀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發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論系統,并且其在園林中的應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層研究,因此只把這方面的知識僅作為一門園林專業基礎課上分散講授的內容,一方面難以保證學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這類知識在相關設計中得實用度大大下降。
2.1 導致設計目標不明確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缺失,直接導致學生在完成設計任務時盲目拼湊、目標不明確,缺少對景觀與人的相互關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場地功能的考慮,最終使方案的認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無論是設計那一種類型的園林綠地,都存在諸多環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慮,不僅要滿足各類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過一系列環境與人的關系的分析來充分展示景觀對人的吸引力,從而控制人對景觀的感知。只有這樣,設計的內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標的實現某種使用需求。
2.2 對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學方式上,任課老師在布置“園林規劃設計”或者“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的不同設計作業時,雖然一再強調學生要對整個地塊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并提倡人性化設計,但是學生仍然感覺對此要求無從下手。因此,作為講授者,應該改變枯燥的純理論教學,試著引導學生以一個景觀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從景觀認知過程及景觀行為的空間格局等多重角度,培養學生在景觀設計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導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環境心理學中關于大眾行為與景觀的關系,不斷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實用、舒適性。
2.3 引發對傳統設計程序的反思
我們現在做設計,一般采用直線型設計程序(如圖2所示),從解讀任務書完成設計綱要,確定設計方法和內容,再到最終的設計實施,全程建立在設計師在獨立思想之上,沒有使用者的參與。
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合理的設計程序應該是環形設計程序(如圖3所示):通過對設計綱要的理解從而預測出設計目的,或者說是設計構想、意圖或假設,然后通過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法對這種設計意圖進行恰當的表達,至此是沒有使用者的參與的,與傳統設計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設計實施之后,新加入一個設計環節,就是對所設計的內容進行使用后評價,得出結論,從而驗證當初的設計預測是否準確,如果條件容許甚至對方案進行合理修改,可以說這個過程為今后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第一手參考信息。這種環形模式使我們的設計更趨于完善,提高了景觀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公眾對景觀的認同程度,這種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續性設計發展之路。
3 “環境心理學”課程的引入
針對當前的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及專業的核心教育目標,“環境心理學”課程應作為當前專業核心課程“園林規劃設計”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課程的先行課程,起到普及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內容和具體方法的作用。同時,為了避免純理論講授的單調枯燥,本門課程可以引入“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應對景觀認知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總結各種設計信息和參照依據,從而為核心課程的開展鋪墊合理化設計的理念。本門課程的主要知識體系由認識人的基本行為開始、在認識交往的基礎上規劃設計面向交往的景觀場所、了解景觀行為的空間構成、從景觀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觀認同度、環境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調查作業五個主要部分組成,課程答題的建設構想(如表1所示)。
4 結語
約翰.波特曼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得因素融匯到設計中去,我講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感應力,這樣,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和諧環境。”這個和諧環境就是人們所期盼的完美空間,也是園林設計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園林景觀設計溯其根本,就是“以人為本”,創造出人與環境高度和諧的生產環境,而人類對環境的感知往往比環境本身更為重要,因此,評判園林設計成果的好壞,不能僅僅以美觀、實用為唯一標準,而是要換位思考,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感受景觀的作用[7]。由于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年齡、經歷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對同一個景觀的認知也存在差異,這也就是說沒有最好的設計,只有最人性化的設計,這也就回歸到了現在風景園林專業培養人才最根本的目標,就是以人性化的設計,實現人們對美好生存環境的渴望,這是對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要求,更是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雄.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8(1):3-5.
[2] 張善峰,許大為.風景園林本科課程體系中“場地認識與分析”課程的引入[J].高等農業教育,2010,7(7):49-52.
[3] 孫雪芳,金曉玲.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8(4):162-165.
[4] 張溪明.環境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7(5):349-351.
[5] 李允菲.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陜西林業科技,2009(2):133-137.
[6] 徐巖巖,牛海珍.環境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及對其研究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2009(4):115-116.
[7] 馮茜茜.園林景觀設計中心理學思維的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2006(2):36-37.
[8] (美)阿爾伯特·拉特利奇著.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王求是,高峰,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9] (丹麥)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