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國務院六措施完善預算管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會議指出,要加強和完善預算管理,使財政收入規范有據、支出公開透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社會公平。一是強化預算約束。政府收支必須全部納入預算管理,不能搞“賬外賬”。二是強化預算公開。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均應公開本部門預決算。所有財政資金安排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三是強化國庫資金管理。喚醒趴在賬上“打呼嚕”的沉睡資金,提高結轉結余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審計監督,嚴肅查處截留、挪用、濫用財政資金等違規行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增加對革命老區和民族、邊疆、貧困地區轉移支付。四是開展清理整頓“小金庫”行動,取締各單位形形色色的“私房錢”,堵塞公共資金的“跑冒滴漏”。開展整頓“亂收費”行動,堅決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基金項目,尤其要看住加重小微企業負擔的亂伸的“手”。五是規范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六是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
舉措
國辦印發意見要求加強政府督促檢查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督促檢查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把督促檢查工作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全過程,抓好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貫徹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抓好政府會議決定事項貫徹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抓好政府領導同志批示和交辦事項貫徹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
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2020年基本建立
財政部、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全國老齡辦四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關于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推進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通知》明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推動建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大氣污染防治法公開征求意見
國務院法制辦9月9日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規定,我國將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同時突出燃煤、機動車、揚塵等重點領域以及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治。
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在繼續實施好現有小微企業支持政策的同時,重點推出以下新政策:一是加大進一步簡政放權力度。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為小微企業降門檻、除障礙。二是加大稅收支持。在現行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個人暫免征收增值稅、營業稅的基礎上,從今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將月銷售額2萬—3萬元的也納入暫免征稅范圍。三是加大融資支持。采取業務補助、增量業務獎勵等措施,引導擔保、金融和外貿綜合服務等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四是加大財政支持。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小微企業,給予社會保險補貼。政府以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小微企業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市場開拓等服務。五是加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對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的支持,鼓勵地方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將小微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六是加大服務小微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方便企業獲得政策信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供更有效服務。
中央單位車輛租賃定點采購方案確定
近日,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發文明確,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可通過中央政府采購車輛租賃系統進行車輛租賃服務的定點采購。汽車租賃應符合現行的公務車輛配備標準,租賃轎車車價不應超過18萬、排量不應超過1.8L(含增壓);各采購單位進行車輛租賃及包車服務時,應選擇國產汽車;汽車租賃合同最長有效期不應超過2年,包車服務合同最長有效期不應超過1年。
數字
3.4個百分點
今年前8個月,遼寧省進出口貿易總值達4750億元,同比增長4%,高出全國3.4個百分點。
400元
2014年,遼寧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年人均40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320元,個人繳費80元,全年預計籌資總額將達到78.9億元。
2030個
自2007年遼寧省啟動“大學生創業工程”以來,在各市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134個,在高校建立基地62個,累計扶持創業項目2030個,申領《自主創業證》8956人,帶動就業10萬人。
23個
在9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遼寧省旅游項目投資洽談會上,全省共有23個旅游項目正式簽約,投資額達871.3億元人民幣。
71.3%
今年上半年,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好于全國74個重點城市平均水平,全省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71.3%,實現了省政府確定的達標天數比例為65%的工作目標。
2162個
今年前8個月,遼寧省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2162個,完成投資4438.7億元。
33.8億元
9月14日,為期3天的“2014年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落下帷幕。展會期間4萬余人次參觀洽談,成交項目800余項,實現交易額33.8億元。
部署
堅決守住安全生產這根“紅線”
9月4日,遼寧省委召開常委會議,審議了《遼寧省安全生產黨政同責暫行規定》,進一步研究部署遼寧省安全生產工作。
會議指出,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安全生產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決守住安全生產這根“紅線”,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切實做到管行為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為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營造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
會議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提高對安全生產工作極端重要性的認識,自覺強化責任意識,始終把安全生產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大力宣傳、貫徹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把安全生產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經常排查隱患、查找不足。要借鑒先進經驗,深刻反思教訓,切實提升防范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能力和水平。
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9月3日,遼寧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意見》。
會議強調,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對專題調研收集到的企業、群眾和市縣政府建議省政府部門取消下放的401項行政審批事項要認真研究、積極回應,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該精簡的環節簡到位,所有的行政審批都要公開透明,規范操作,讓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企業、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最大限度地釋放市場機制的活力、調動社會資源的活力、激發創新創業的活力。要堅持放管結合,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尤其是在事關民生、生態、安全等領域的監管,要嚴而又嚴,實之又實,要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和科學有效的監管機制。要加強對市縣政府承接工作的指導,解決好“接、放、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
關注
遼寧全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
多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誠信建設工作,把這項工作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持續推進,不斷拓展深化“信用遼寧”建設,積極推動誠信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著力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為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撐。
遼寧省委、省政府研究決定,抓緊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誠信遼寧”建設的意見》,著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大力加強政務、商務、社會和司法公信等重點領域的誠信制度化建設。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制定《遼寧省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任務分解方案》,目前,方案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為推動誠信建設,遼寧省制定了《遼寧省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專項宣傳方案》,廣泛宣傳誠信守信典型,加大失信敗德曝光力度,在全省上下營造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濃厚輿論氛圍。
動態
遼寧試點“三證合一”登記制度
遼寧在全國首次將創辦企業前需要辦理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合并成“一證”辦理,以此來簡化審批手續,為企業創辦提供方便。
據遼寧省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即對遼寧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將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由工商行政管理、質監、國稅、地稅部門分別辦理、各自發證(照),改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統一受理,工商行政管理、質監、國稅、地稅部門聯動審批、核發一照。改革后,不再核發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而是在營業執照上加載組織機構代碼和稅務登記號。
據悉,“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將首先在沈陽、鞍山、朝陽三市開展試點,于今年年底前在其政府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試行,并于明年3月在全省全面推開。
全省食藥監管機構改革基本完成
截至8月底,遼寧省14個市基本完成了食藥監管機構改革任務,43個縣(市)區基本完成市場監管局組建改革,其他縣(市)區正在加緊推進中。
全省食藥監管方式進一步強化了事中、事后監管。省食藥監局將承擔的28大類49個品種食品生產行政許可職責分三批次逐步下放至各市,實現除嬰兒配方乳粉外的食品生產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下放,積極推進食品藥品審批權和監管職責屬地化管理,加大了監管模式的創新力度。該局以新版藥品GMP和GSP認證工作為契機,提升行業準入門檻,促進企業進一步提升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實現轉型升級,并加快了監管追溯體系建設、信用體系的建設步伐。
2017年年底前遼寧將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
面對棚戶區改造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模式,剛剛出臺的《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把城市棚戶區擴展到縣城,把城中村納入城市棚戶區改造范圍,將包括中央企業在內的國有企業棚戶區納入到改造規劃;力爭到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國有工礦、國有林區、國有墾區棚戶區改造,資源枯竭型城市、獨立工礦區棚戶區改造取得明顯成效。
《意見》規定,在安置住房分配上要做到分配政策公開、程序公開、房源公開、對象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加強對分配全過程的監督,確保公平分配;要加強對低保戶等困難群體的救助,幫助解決用水、用電、煤氣、供暖等實際困難,確保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住得進、住得起、住得穩”。
□本欄編輯/孫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