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婉婷



國慶檔大片命運迥異
今年的國慶檔院線,“擁堵”情況一點不比旅游景點差:13部華語片齊上陣,其中不乏《心花路放》、《痞子英雄2》、《親愛的》、《黃金時代》這類大導演匯聚、明星云集的影片。黃金周七天下來,全國票房達到10.72億,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強悍的國慶檔。而上述四部風格迥異的國產大片卻有著不同的命運。由寧浩執導,黃渤、徐崢主演的《心花路放》一片獨大,以每日近四成的排片占據了黃金周總票房的七成,另外兩部華語大片《痞子英雄2》和《親愛的》也都分別收獲過億票房,與《心花路放》一起包攬了國慶檔前三甲,且三部影片累計票房8.94億。
相比之下,備受關注的《黃金時代》7天僅收獲了3640萬,僅占全國票房的3%,這個成績不僅離此前片方公布的2億票房預期差距甚遠,也和香港大導演許鞍華的名頭、幾十位明星大腕的加盟以及7000萬投資成本不成正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部賣相不錯的文藝片票房折戟沉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疑都與“高冷”和“小眾”這兩個關鍵詞有關。
“高逼格”定位缺乏廣泛共鳴
作為一部文藝片,《黃金時代》是下足了功夫的。
從投資上講,這部影片并不比一部商業大片遜色,劇組光選景就耗時長達10個多月,全片290多個景沒有一處是重復的,7000萬左右的投資,其中演員片酬僅占370萬,其余大部分都用在了制作上。有一場哈爾濱淹水的戲,拍一天耗費十萬塊,這還不包括水的維護以及群眾演員的費用。不僅如此,為了符合時代和人物身份,凸顯影片品質,劇組沒有放棄任何一個細節,光給飾演蕭紅的女主角湯唯做的衣服就有一百多套,片中人物的眼鏡、手環等配飾都是由服裝指導從各地淘來的古董。
用心良苦還體現在宣發上。這部影片的宣傳歷時10個月,數套重磅海報或大氣或唯美,砸得人眼花。為了做到盡善盡美,劇組在海報設計上甚至細化到了字體,花了大價錢特意請專業的造字公司設計了一套字體,運用于《黃金時代》的所有宣傳材料中,真是做到了獨一無二。
然而這一切功夫都在上映之后、票房出爐之時戛然而止,巨大的付出和寥寥的結果相去甚遠。
《黃金時代》并不是一部簡單的電影作品,它其實涵蓋了蕭紅所處的大時代,片中不僅記錄了蕭紅個人的命運,還有文學青年們的理想信念以及自我選擇,甚至涵蓋了那個動蕩的年代以及中國歷史命運。而這些除了少數文藝青年和文學愛好者,對于大多數現代人來說都是陌生的,很多人甚至到影片上映后都不知道蕭紅是誰,更別提片中描述的生活和時代了。要知道隨著一線城市影院的飽和,二三線城市的影院在迅速擴張,票房份額也在逐年遞增,在某種程度上,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對于影片的票房起著重要作用。對于這些“小鎮青年”來說,在一線城市口碑爆棚的《一代宗師》比不過單純找樂的《快樂到家》,也不如在一線城市口碑跌停的《富春山居圖》受歡迎。更不要說讓他們在影院里端坐三小時,觀看壓根不知道是誰的蕭紅的一生,以及民族主義和中國的歷史命運。
當然,陌生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但縱觀《黃金時代》的宣傳物料,無論是視頻、海報,還是許鞍華與各類嘉賓的對談,以及對蕭紅和民國時代文藝圈的種種解讀,雖然制作精良,卻總給人以敬畏感,“高大上”得難以接近。對比2013年趙薇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火爆可以發現,影片本身“青春”的話題和趙薇的明星號召力同樣重要,直到今天,我們常常還會在各大媒體見到“致青春”作為標題,可見它的傳播和運用的廣泛程度,而《黃金時代》卻沒有在這方面建立更多的話題性和傳播機制。
實驗性結構挑戰觀眾接受度
中國觀眾是極其喜歡故事的,這在對好萊塢大片的喜愛中就能窺見一斑。按照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做法,每部影片都有一套嚴格的起承轉合方法,這套方法幾乎可以安插在任何影片中,且屢試不爽,在中國影視類高校內也廣為流傳。
然而《黃金時代》卻是一部帶有實驗性質的電影。影片不是嚴格按照故事的規律來講述的,而是通過不同角色的視角來塑造一個完整的蕭紅,于是就有了很多不同的人突然對著鏡頭自說自話的段落,這種布萊希特的間離法得到了不少專業人士的肯定,卻讓很多中國觀眾不太適應。不少觀眾認為這不僅對影片沒有幫助,反而讓人無法真正投入到角色的感情世界。
作為一部傳記片,通常的做法是以這個人物為主線,主創加入自己的理解將故事說圓滿就行,霍建起執導的《蕭紅》就是用這種手法,而《黃金時代》的做法是大膽的,主創希望通過不同人物之口讓大家對蕭紅有一個完整的印象,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這些人物出現的意義僅限于旁白,只起到了一種起承轉合和交待劇情的作用,并沒有對角色的豐富性和多面性起到關鍵作用,反而因為旁白的出現對整個故事的架構造成了干擾,影響著觀眾對影片的觀感。此外,影片也并沒有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講述故事,而是將敘事的順序打亂,如果你對這段歷史和蕭紅本人并不了解,很有可能會被一些問題搞亂,影響了普通觀眾對整部影片的理解。這種實驗性的嘗試在戲劇上或許是值得贊許的,用在以大眾作為載體的電影上,就顯得有些冒險,況且顯而易見,《黃金時代》起用20余位明星,高投資,鋪天蓋地的宣傳,都說明了這是一部在票房上有野心的影片,這種實驗性對于一部有著商業訴求的電影卻并不是好事情,因為這種高標準的觀影要求對普通觀眾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當然,對于文藝青年而言,《黃金時代》極具殺傷力。女作家的坎坷經歷,唯美的畫面設計,文藝女神湯唯以及幾乎全年齡覆蓋的演員,無一不戳中他們的內心。但影片三小時的時長讓影院望而卻步,國慶期間,《黃金時代》的平均排片率只有8%,而《心花路放》最高時候達到40%,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廳,兩小時的《心花路放》一天能排六七場,《黃金時代》卻只能排三到四場。無論文藝青年們有多喜歡這部影片,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都是無能為力的。
《黃金時代》的失利應該讓我們冷靜下來思考:電影需要百花齊放,但要尊重市場規律。電影是大眾的藝術,不要懷著精英心態去創作電影。不接地氣可以有,但若真是導演個人表達的文藝片,就不要試圖創造高票房,更不要選擇和觀眾期待極高的商業類型片同臺競爭和比較。每種類型的影片都有它的生存法則,文藝片也有文藝片的歸屬。
雖然《黃金時代》在票房上沒有很好的表現,但這部影片卻受到了各大電影節的青睞,不僅入圍了第51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提名,在釜山國際電影節大師單元進行展映,還成為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閉幕片,并將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這也許就是《黃金時代》最好的去處。
(作者系資深媒體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