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峰
2014年6月15日至25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十幾年前,我曾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世界遺產專家會議,因此,對于世界遺產這一話題,感觸頗多。
目前,我國共有世界遺產47處。最初,在世界遺產工作指南中,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各自有一套評定標準,后來,參與評定的專家建議將兩套標準合并,不再分立,意在避免割裂人與環境的密切關系。
世界遺產的徽標是一個方圓套合又彼此聯結的圖案,再由文字組成外圈。方代表人,圓代表自然,方與圓聯結代表人與自然的關系,文字圈則代表對自然、人文遺產的保護。
被選為世界遺產的門類很多,包括島嶼、森林、名山、峽谷、城堡、宮殿、考古遺址等。把江山文物稱作“遺產”,這一用辭本身便表明一個重要的想法。“遺產”二字,我們都不陌生,一般是指祖上給我們留下的珍貴之物,我們當妥善保管。這里面,珍貴性當然是遺產的頭一個特征。另外。遺產絕不能再造,這是遺產的又一個重要特征。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英文文件中有兩個關鍵詞:outstanding universal和authenticity,中文譯為“突出的世界價值”和“真實性”,表述的其實就是遺產的珍貴性與不可再造性。既然遺產是珍貴的,不可再造的,結論當然就是必須對其精心保護。
不能不說的是,在不少地方對遺產還有另一種解釋:遺產是錢財,至少是能變賣成錢財的東西。民國初年,前清遺老靠變賣遺產度日是普遍的。我們也記得前些年大家束手“均貧”的時候,忽然有個身邊的人被通知到海外繼承遺產,大家都有股說不出的羨慕滋味。遺產像突然降臨的天使般拯救了那個窮人。在一個窮困而又謀生無術的人的心中,遺產意味著不勞而獲的錢財。在對待世界遺產時,難說沒有人將其看做不勞而獲的錢財。帶著這種心態,有些山川文物一類的遺產繼承者,想得多的是變賣撈錢的手段。在變賣撈錢的手段中,過度的旅游開發是其主要形式。本來是清靜之地,就該保護它的原作氛圍,不宜招攬成千上萬的游人,開設各色玩耍吃喝的場子,否則,就是對遺產的文化性出賣和精神性褻瀆,這無異于讓彌勒佛賣票,令觀音菩薩唱歌。有些國家,對自然文化遺產所在地的商業活動有嚴格限定,獲利不得過高,否則給予行政處罰,以此維護遺產地的原作氣氛。這種做法是被世界遺產委員會所贊賞的。
世界遺產委員會文件明文規定,由于各種威脅,包括“大規模的公私項目或快速城市化,旅游開發”的威脅,遺產的真實性、原作性受到嚴重傷害,會將其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單”,如繼續遭受破壞,則取消其世界遺產的資格。因為這些遺產是“世界”的,它們的喪失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損失,而是全人類的損失。一個國家的名山文物被選為世界遺產,是該國該民的光榮,也是該國該民的責任,而遺產資格的喪失,則是該國該民的恥辱。
《世界遺產保護公約》制定于1972年,正值我們的“文革”期間,兩者在做法上反差之大自不待言。中國人本來熱愛自己的江山文物,但在“熱昏”的年頭也會做出愚蠢的事情,然后又追悔莫及。“文革”中,我們曾毀壞文物換取“革命”的快感,損失之大至今令人嘆息。眼下,我們似乎又掀起了一股追求金錢快感的狂潮,給江山文物帶來的損失也已經觸目驚心。對這樣的事,我們日后肯定又會追悔一番。
對于山川大地,我們民族向來有體味自然精神、抒發文化情懷的傳統,我們歷來重和諧,重文化,這一點受到世界的尊重和贊賞。中國人與自然有著精神文化的和諧關系,這是我們高過世人一籌的地方,是相當可貴的傳統。我們這一代人萬萬不要因為想錢財想得太苦而背棄了民族的美德。見山吃山,見水吃水,見文物吃文物,只知道“吃”,是野蠻心態,是丑陋行為。現在,我們有不少受全人類指名珍愛的“世界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無權變賣,只能將它們妥善保護,傳之后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