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穎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風聲水起,銀行、券商、基金、各種第三方機構、平臺、互聯網媒體紛紛摩拳擦掌,妄圖跳進互聯網金融的藍海里分一杯羹。自2013年6月13日推出余額寶到2014年上半年,短短一年時間,余額寶的規模達5600億元,用戶量已突破1億戶。
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開辟了新的金融模式,中國金融體系正面臨著互聯網金融的沖擊與顛覆。那么,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我們簡單談一下互聯網金融的緣起以及它對金融監管創新的啟示。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迅速發展的原因
簡而言之,互聯網金融是依托于互聯網而開展的各種金融活動的總稱。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網上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非P2P網絡小額貸款、眾籌融資、新型電子貨幣、金融機構的網絡創新平臺和基于網絡的金融服務平臺。
首先,互聯網的本質以及日益顯現出來的優勢與金融“強強”結合,促進了金融中介與產品的創新,催生了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
互聯網的特點是開放、平等、透明、分享、高效。金融運作追求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信息高效透明,交易快速便捷、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型技術手段,拓展了金融投資主體的購買渠道,增加了金融交易的流動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加強了金融交易本來就有的網絡效應。
其次,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最根本的“土壤”,是中國現行金融體系下金融管制形成的套利空間。
銀行主要利潤來源是貸款與存款之間的息差。中國的金融體系目前仍存在較大的價格扭曲。中國央行設定了統一的存款利率上限,扣除通貨膨脹率等價格因素以后,中國居民的實際存款利率經常為負。現有金融體系的長期抑制與發展不足為互聯網金融產品提供了機會。以余額寶為例,天弘基金用一只貨幣市場基金把客戶資金集中投資于銀行協議存款,獲得了比個人活期存款高十余倍的存款利率。
其三,僅靠銀行難以滿足中國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在中國,商業銀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于安全性、效益性的考慮,往往將90%的資金集中投向AA級以上的國有企業、大型優質企業,而傳統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是中高額貸款,非國有的中小型銀行數量不足、運作質量不高,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占中國企業總數98%以上的中小企業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據阿里巴巴平臺數據,約89%的企業客戶需要融資,53.7%的客戶需要無抵押貸款,融資需求在50萬以下的企業約占55.3%,200萬以下的約占87.3%。
互聯網金融具備輕應用、碎片化理財、利益導向的特點,符合中小企業發展模式和剛性需求。以P2P網貸平臺為例,經過6年的發展,正呈現爆發性的增長態勢。據易P2P網貸研究院報告,截止2014年6月,P2P網貸平臺數量達1184家,月復合增長率約為6.24%。2014年上半年,P2P網貸成交額964.46億元,較去年下半年增加363.82億元,增長60.57%。
其四,城鄉居民消費剩余的資金投資渠道受限。2013年末我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中住戶存款余額為46543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5%,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為46137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6%。持續增長的居民收入增加了全社會潛在的金融投資需求。
但是在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中,市場信用嚴重缺位,銀行信用由于以國家信用為背書,成為幾乎壟斷的信用機制。銀行的儲蓄存款是城鄉居民消費剩余資金近乎唯一的投資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以來我國債券余額規模增長了約10倍,但是我國的各類債券主要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售,直接金融工具由此轉變為間接金融工具,金融脫媒現象(又稱為金融非中介化)發展緩慢,實體企業資金緊缺和資金錯配狀況并未緩解。
其五,監管缺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與我國不同,西方國家實行以業務監管為主的金融監管機制,每一項金融業務均規定了主管的金融監管部門。而中國的金融監管以金融機構為主,實行分業監管。首先,互聯網不屬于金融機構范疇,其業務不受金融行業監管部門的直接監管。其次,互聯網金融公司沒有資本的要求,無需接受央行的監管。此外,由于互聯網金融剛興起,應用邊界模糊,業務形態靈活,難于監管。
其六,中國龐大的互聯網人群以及新興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平臺優勢相結合,形成了集合優勢、乘數優勢。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網民人群。截止2014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戶;光纖接入用戶為5393萬戶;3G用戶為4.7億戶。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信息技術的革新,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加速了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
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經營,一些互聯網以及平臺公司積累了巨大的用戶量。以支付寶為例,截止2013年底,支付寶用戶已達三億,2013年支付超過27.8億筆,支付金額達9000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大移動支付公司。支付寶構建的支付跨界疊加類業務平臺,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的互聯網技術,對用戶行為和經營數據進行分析,開始在支付的基礎通道上進行客戶關系管理、理財服務、融資服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購買用戶反過來又會繼續充實該平臺的用戶量,由此達成一個良性的內部循環。
互聯網金融推動監管創新
互聯網金融有效補充了以銀行為代表的主體金融機構的投融資功能,提高了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融資成本,推動了金融業務格局和服務理念的變化,完善了整個社會的金融體系。同時,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和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使中國的金融市場正變得日益復雜。P2P的跑路潮、倒閉潮,網絡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等都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據統計,從2013年4月到2014年2月的10個月期間,有80多家P2P平臺發生了倒閉、老板跑路或延期兌付等問題。這對我們原有的監管框架以及監管主體提出了挑戰。這是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沖突,是監管漏洞的表現,同時也是監管創新的契機。如何監管才能既規范其發展,防范其風險,又能維護金融市場創新呢?
首先,當前互聯網金融的“亂象”緣于當前金融監管構架與金融創新、混業經營之間的不匹配。這還緣于對互聯網金融的金融本質在認識上的混亂以及現有監管規則相對技術發展的滯后性。我們需要突破原有的監管框架,打破現有體系內“分業監管”的機制,對互聯網金融產品所涉及的金融業務做功能上的認定,并歸屬相應的監管部門。
其次,將當前國內主要以機構為主的傳統監管模式,轉化為以負面清單為主的市場合規監管。金融監管的核心是構建規范化、制度化的監管體系,及時、完整的信息披露體系,維護市場程序正義和效率。
其三,尊重市場主體間簽署的合法契約。金融監管的目標是保障合同法的有效執行。堅決打破“剛性兌付”,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和決定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監管部門應該把投資者教育作為一個長期性的系統工作來做。在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基礎上,對投資者的投資心態、風險承受能力、投資基本知識等進行長期系統的教育。保護投資者利益不是為投資者兜底,而是在產品信息合法披露、風險有效揭示的基礎上,讓投資者充分認識到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一個健康的市場,投資者應堅信:投資風險與投資收益是成正相關的,妄圖追求高收益低風險甚至零風險的金融產品,這不符合金融的基本屬性。此外,逐步提高投資人的契約意識,讓投資者自主選擇金融產品并按照合同自主承擔投資責任。
其四,在監管手段方面,建立信息共享的企業、個人征信體系。
在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的金融系統要提高對個人、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發展銀行信用信息以及稅務、工商、質監、公安、水、電、煤氣、電話等公用事業單位的非銀行信用信息共享的征信體系,填補我國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上的空白,提高商業銀行經營效率,促進消費信貸和消費健康增長,改善經濟增長結構,緩解中小企業借款難、促進經濟健康持續增長,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同時,這也有助于我們提高企業、個人以及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這也是當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以及基礎性的工作。
進一步加大金融體系改革力度
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揭示了我國金融體制的“先天不足”,我們需進一步加大我國金融體系改革力度,推進利率市場化,促進市場信用快速發展。
首先,在金融配置資源方面,我們應該由發揮銀行的決定性作用轉變為發揮金融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加速了金融脫媒的進程,促進以市場為主導的趨勢性發展,促進銀行進行業務轉型。建立發揮金融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現代金融體系,這是我國深化金融改革的趨勢。
其次,金融改革應以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為主要方向,充分擴大城鄉居民和實體企業的金融運作選擇權利,使他們在存、貸款市場上能夠作為買方與銀行展開有效競爭。公司債券是存貸款的替代品,能提高投資人收益水平,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有效改善資金錯配的問題,推進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金融改革中,公司債券可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資本賬戶中金融交易項下的充分開放。公司債券作為直接金融工具,應直接向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銷售,擴大實體企業資金來源、有效利用社會閑置資金,提高城鄉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這也能在根本上調整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結構,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市場化以及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