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輝
摘 要: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通過研究實驗室這種企業內部科研機構,系統性組織管理技術和產品創新活動,實現企業長期發展,也為整體工業科技含量的提升和國家競爭力的增強做出了巨大貢獻。分析通用電氣公司的創新管理,對于我國企業構建完善的創新管理制度,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發揮大企業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推動國民經濟轉型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研究實驗室;協調合作機制;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國家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6-0062-06
引言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研究實驗室是公司專門負責創新工作的研發機構,它主要由具有豐富研發經驗的科技人才組成。研究實驗室著眼于企業的長期創新發展,以基礎科學原理的探索為己任,增強企業的科研實力,在推動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與營銷、生產和專利等部門保持緊密協作。這種科研創新機構加強了企業科學知識和研發經驗的積累,增強了企業創新發展的能力。同時,它有利于企業降低外購科研成果的風險,提升企業利用外部科技成果,發掘其商業潛力的效率。研究實驗室在企業整個科技創新過程中發揮著積極而關鍵的作用,它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實力,增加了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同時,也提升了美國整體工業的科技含量,增強了國家競爭力。分析和研究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在企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對于我國企業的科技創新管理,企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有效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提升國家競爭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研究實驗室內部人員的協作
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內部人員的協作主要包括縱向和橫向兩種類型。縱向協作指實驗室科研專家與工程技術人員、機械師等輔助研發人員在具體研發項目中的合作,這種合作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研發成功的幾率。
在企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實驗室內部成員履行的主要縱向協作任務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科研專家根據已有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發現,或者依據營銷、工程和專利等部門提供的最新信息,以及從外部科研機構和競爭者研發動向中獲取的情報,產生出最新的研發構想;二是科研專家在工程技術人員配合下,設計開發新產品原型;三是將產品原型在研究實驗室中的小型試驗工廠進行試生產,以事先掌握和解決產品在大規模生產中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技術創新經濟學者波爾斯瑪·凱斯通過對通用電氣和飛利浦公司研究實驗室具體運作的比較,論述了實驗室內部不同職能人員在具體研發項目中的協作制度,這種縱向協作的有效性可以極大提高研發效率和創新成功的可能性。[1]
橫向協作主要指實驗室科研專家之間,以及不同研發項目組之間的溝通交流。德國等歐洲國家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機構,出于商業機密的考慮,實驗室科學家多是單獨或組成與外部隔離的研發任務組,進行保密性的科研活動,科研專家之間不能隨意就研發動向和相關信息進行交流。而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則與之不同,引導和鼓勵科研專家,進行多樣化和自由的溝通交流,實現最新科學知識和科學發現在實驗室內的傳播,提升實驗室人員的工作技能和效率,促進新構想的產生。例如,通過這種橫向協作,實驗室科學家、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歐文·朗繆爾利用對真空管和熱傳導的研發經驗,為柯立芝項目組X-射線設備的成功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絕緣材料組對化學材料的研發經驗,又可以給其他項目組帶來很大幫助和啟發。這種橫向溝通交流,有利于“靈感突現”,可以產生更多具有商業潛力的新構想和新思路。
二、企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研究實驗室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研究實驗室專門從事企業研發創新工作
和通用電氣公司長期保持合作關系的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說,企業需要創造一種創新型組織,在這種組織中,變革是一種常規而不是例外,是一種機會而不是威脅。創新是這種組織的態度和實踐,創新型企業組織的領導高層要使整個組織富有創新的理念。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企業組織關系予以重新安排,已有的層級組織還會繼續存在,創新型組織只是在原有正式組織框架之外構建一個新的神經系統。[2]
創新型組織認識到,保持企業日常運營和創造新事物都是艱巨的任務,但這兩項工作都必須去做,創新型組織需要專門設立創造新事物的獨立機構。[2] 此外,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美國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聯系愈發緊密,“通用電氣公司高層領導和科技專家明顯意識到公司創新活動缺少什么。工程技術以應用科學為基礎,而科學知識是工程技術發展最重要的原材料。沒有科研工作對最新科學知識的供給,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3] 在通用電氣公司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科學研究的歷史條件下,研究實驗室就成為這種專門從事創造新事物的研發機構。
研究實驗室既要肩負研發工作,又要和企業其他職能部門共同合作。它不僅要關心研發,還要關心生產、財務和市場營銷,在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中,需要其他職能部門給予及時有效的配合。[2] 內森·羅森伯格在《探索黑箱》中指出,“在商業上應用新科學知識的能力取決于一定的社會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組織、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技能。”[4] 這就是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和公司其他部門協調合作所起的作用。
(二)研究實驗室在企業創新活動中與其他部門的協作
在企業創新活動中,研究實驗室和其他部門的協作主要包括與工程實驗室、專利部門、生產部門和營銷等部門的協作。企業研發、生產、營銷和專利等主要職能機構的緊密協作,是企業創新成功的重要保證。通用電氣公司創新管理的這種協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研究實驗室和公司各工程實驗室的協作是產品和技術創新成功的必要條件。[5] 工程實驗室協助研究實驗室將新產品設計完善,以適應工廠的高效生產。工程實驗室及時向研究實驗室反饋新產品制造方面的技術問題,或提出某些需要高等科學知識指導的技術服務需求,求助研究實驗室制造某些高精密的部件和儀器等。研究實驗室設立了研發管理工程師職位,專門負責研究實驗室和公司各工程部門的協調工作。
第二,研究實驗室和公司專利部門緊密協作,可以滿足公司專利事務對科研專家的需求,可以及時將實驗室的研發成果申請專利保護,協助公司建立起專利壁壘和專利優勢,在研究人員的科研進程中,發現具有商業價值的階段性成果等。實驗室首席領導者威利斯·惠特尼要求科研人員定期提交研發報告,梳理篩選有申請專利價值的項目材料送給專利部門。專利部門也會派遣人員到研究實驗室,跟蹤科研人員的研發活動,閱讀研究報告,現場考察研究工作,尋找具有專利申請可能性和商業潛力的項目。
第三,研究實驗室和生產部門的協作可以保證新產品盡快投入高效的大規模生產,生產部門也能根據研究實驗室推出的新產品特征,及時迅速地對生產設施設備和生產方法進行調整。科研專家還時常在研究實驗室中培訓一部分來自工廠內及其工程實驗室的員工,將他們分派到各工廠工程實驗室或生產作業中,傳播科技知識和科學方法,這樣既增加了工廠員工的科學知識,增強了工作技能,又有利于新產品生產和新技術應用由研究實驗室向生產部門的順利轉移。
第四,研發和營銷部門的協作效率直接影響著創新成功的幾率。在這方面,通用電氣公司擁有豐富的成功經驗。公司營銷人員從創新過程的研發階段就參與其中,向實驗室具體研發項目組及時反饋必要的市場信息,或隨時向實驗室提供市場的發展動態報告,使實驗室掌握研發方向,把握住新的創新機會。研究實驗室和營銷部門的協作正是科技研發和市場需求的有力結合。
綜上所述,研究實驗室與工程和生產部門的協作,促進了研究成果轉化為高效生產的新產品、新材料,或最新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方法,為工程和生產人員提供科學知識的指導,提高其工作技能和效率。研究實驗室和專利部門的協作,有利于公司為新技術和新產品及時獲取專利保護,在科研中發現具有商業潛力的項目,為公司各類專利事務提供咨詢服務和科技支持。研究實驗室和營銷部門的協作,使研發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推進公司的創新發展戰略。在符合企業整體利益和長期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研究實驗室通過這些多重協作機制提升創新成功的概率,促進公司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范圍的拓展。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和各部門的有效協作,是公司基于科技進步,拓展已有業務,并不斷創新進入新業務領域,保持長期發展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三、研究實驗室和公司外部環境的緊密聯系
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和外部環境的聯系主要包括和學術團體、專業協會、大學和政府科研機構的聯系,以及通過實驗室的情報部門,對國內外同行業和相關行業企業研發動態的關注等。這些聯系既可以使科研人員在實驗室以應用為導向的研發環境中,始終保持對基礎科學現象的研究與探索精神,也可以不斷增加科研人員的科學知識,增強科研能力。實驗室科研專家可以在參與學術活動中獲取學術界的認可和殊榮,實現自身在學術上的事業追求,以此不斷激勵他們的工作熱情。同時,科研專家的學術貢獻也提高了公司在美國經濟社會各界的聲譽,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加入公司。此外,對外部科研機構和競爭企業的情報搜集,可以使實驗室根據最新信息把握研發創新機會,保證企業的科技競爭力。
研究實驗室的科研專家參加各類學術團體和學術會議,和國內外大學甚至競爭企業的科研專家溝通交流。例如,實驗室科學家惠特尼就是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AIEE)的成員,并于1909年擔任美國化學學會(ACS)主席。朗繆爾也曾于1928年擔任美國化學學會的主席。實驗室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艾爾伯特·赫爾曾任美國物理學會(APS)主席。[6] 朗繆爾還經常參加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AIEE)等學術團體組織的會議。[7] 1932年,由于在表面化學現象的研究貢獻,朗繆爾成為美國第一位來自工業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1934年,他獲得富蘭克林獎章,并于1941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主席。惠特尼也曾因在物理學領域的杰出貢獻在1931年獲得富蘭克林獎章。因為對電力科學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對科研事業功績卓著的激勵和領導工作,他于1934年獲得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頒發的愛迪生獎章。[8]
從另一種聯系方式和對象來看,在提出創建研究實驗室的提議時,公司發明家伊萊休·湯姆生就建議要在研究實驗室內設立一個信息搜集和管理機構,該機構要通過各種途徑從公司外部搜集具有建設性意義,能激發最新研發構想的各類相關信息。[6]據此,研究實驗室成立后,設立并逐漸擴充實驗室圖書館,收集公司業務相關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和研發報告,并通過專業情報人員從外界獲取最新最前沿的科研動向和信息資料。
對國內外西屋電氣和西門子電氣等競爭企業研發動態的關注,有利于及時獲取市場發展動向的信息和最新的研發機會,努力使公司在科研實力上保持競爭優勢。和美國政府相關部門的研發機構、國內外大學實驗室和獨立科研機構的聯系,既有利于獲取最新的研發成果、掌握科技前沿信息、獲取外部專利、把握科研機會,又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公共形象,塑造通用電氣公司代表科技前沿的創新型企業形象,為公司發展創造公共環境,也使公司對全世界科技精英更具吸引力。另外,公司自身雄厚的科研實力,加上和美國政府研發機構的合作經驗,有利于公司在政府合作研發項目中,獲得優先合作機會和項目支持,同時,也可以提升公司在美國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獲取更廣闊的創新發展空間。
四、對我國企業創新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通過對通用電氣公司的創新管理、研究實驗室的運作、研究實驗室對公司科技創新發展的系統性推動作用以及對美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貢獻的分析,可以歸納幾點對我國企業科技創新、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啟示。
(一)完善的企業創新管理制度的構建
建立起完善高效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是我國企業提升競爭力,保證長期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如同通用電氣公司一樣,美國多數企業都把科技創新看做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源泉,紛紛設立專門從事研發的創新機構,不斷完善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在企業管理高層的引導與協調下,有效組織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活動。
借鑒通用電氣公司的經驗,我國企業的研發機構要大力加強實驗室內部科研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協作,提升研發效率。要加強科研專家之間的橫向交流,使新知識和新方法在實驗室內廣泛傳播,創新研發理念。要大力激發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提出的新設想積極論證,并進行實驗,對創議者給予相應的獎勵。
還需強調的是,企業科技創新的成功不僅在于科研本身,還包括新產品推廣等多重因素。因此,除了要建立科研機構內部高效的溝通協作制度外,企業對科技創新進行組織管理的重點還包括研發、營銷、生產和專利事務等部門的有效協作,這在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和公司各職能部門的協作機制中有明顯的體現。
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還需要對科技創新的組織管理制度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我國企業要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管理制度創新,構建富有靈活性、進取性和創新性的組織管理機制,系統有效地組織、協調和整合企業各職能部門的力量與各類優勢資源,達到整體上的優化配置。特別是要將企業的整體利益和長期發展目標與企業的科技研發、組織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生產設施設備合理布局結合,推動企業的長期創新發展。
(二)企業科研創新機構和外部環境的緊密協作
首先,如前所述,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與外部學術團體和科研機構保持著長期合作關系,實驗室有些科學家還在學術機構中擔任要職。實驗室科研專家甚至與同行業競爭企業的科研專家保持一定的溝通聯系,以了解最新科技知識和科研成果。我國企業也要經常組織科技人員以各種形式與外界進行科技交流,及時獲取國內外最新科研信息,掌握行業最新科技發展動態,把握住每一個創新發展時機。
其次,隨著產品和服務技術復雜性的提高,企業科技創新成功的不確定性與風險越來越大。企業與外部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成為企業分擔風險、分享信息的有效途徑。
再次,因為我國多數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稀缺,研發能力不足,因此,企業和外部學術團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結成研發和科技創新聯盟,有效利用高等院校等外部科研機構的研發資源,也是企業成功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
最后,同發達國家企業相比,我國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偏小,研發力量相對分散。由于行業競爭等原因,國內企業習慣于各自獨立研究,即各自為戰,這種狀況亟需改變。通用電氣公司的科技人員經常在學術團體內和同行業競爭企業的科研專家進行溝通交流,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我國企業相互之間要盡量通過建立某種形式的科技聯盟,使分散于各個企業的科技資源加以重新整合,優勢互補,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創新成本,提升創新成功的幾率。通過合作研究和聯合開發,不但可以增強各企業的研發力量,避免重復研發投入,提升研發效率,還能共享創新成果,從整體上提高行業領域的科技水平,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通用電氣公司既制定了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又與政府、高校合作培養科技人才。我國同樣要加強政府、高等院校和企業界對科技人才的合作培養,激勵科技人才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國科技人才長期較為匱乏,科技人才流失嚴重,而且對科技人才利用效率不高,科技人員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人才不足。此外,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現行教育體制整體來看仍然偏向應試教育,不易培養創新型人才。科技發展以人為本,科技創新離不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改革教育體制,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形成高校和創新型企業間對人才培養和發揮人才效用的良性互動。
除了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外,要利用多種途徑提升企業現有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在企業中形成一整套人才引進、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大對有突出貢獻人才的獎勵力度,鼓勵科技人才以科研成果入股,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在美國科學家把為工業發展做出貢獻視為科研工作主要職責之一,而且絕大部分從事研發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受雇于美國私人企業,科技人才成為工業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
(四)發揮大型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
從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大型企業一直是創新的主體。通用電氣公司等創新型大企業通過有組織的科研創新力量,推動企業自身與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與中小企業相比,大企業在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具有許多優勢,大型企業擁有充足的資金來源,能夠提供更多的經費吸引科技人才投身于研發和技術創新活動。在推進創新過程中,大型企業可以購買大量精良的研發設備,吸引和聚集多領域的科研專家,利用自己龐大的生產規模和銷售網絡及時迅速地將研發成果推向市場。而且,大型企業比中小企業更有能力承擔創新風險。
目前,在我國大型企業中,自主研發創新效率不高,大型企業在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外部環境看,我國必須深化體制改革,通過政策傾斜、法律保護和市場培育等引導和激勵措施,真正使大型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建立技術創新的利益驅動與風險制約機制。促進大型企業建立健全科研創新機構,盡快形成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大企業。
從美國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在整個20世紀,正是由于美國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動,建立鼓勵企業從事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企業科技創新才得到迅速發展。在我國多數企業科技創新長時期沒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企業則因政府投入或與政府合作研發機會太少,本身又因風險等因素而對研發投入缺乏興趣,很難成為研發創新的主體。要確立我國企業在研發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建立鼓勵企業從事研發的政策體系。通過深化企業改革,鼓勵企業從事科研和技術創新。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鼓勵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活動。對于企業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政府要大力支持,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和稅收優惠,推進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發揮。
結 論
高科技企業要保持長期發展,就需要技術和產品的不斷創新,而創新是有風險的,降低風險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基礎科學原理的研究,探索更深層的科學現象,提高技術創新成功的概率。[6]擁有高水平、經驗豐富的科研專家的研究實驗室,對企業的持續創新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研究實驗室使科技進步內化為企業成長的驅動力,成為企業長期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7]
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的創建和成功運作,成為美國工業界的先驅和榜樣。繼通用電氣公司之后,美國杜邦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西屋電氣公司等高科技企業,都以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為范本,構建起各自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創新機構。[8]隨之其他企業也紛紛效仿,提升自己的研發實力,展開科技競爭,從而提升了整個美國工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了國家的競爭實力。
美國企業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推動著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總體來看,自20世紀初開始,美國科技與經濟實力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面對世界科技進步迅猛發展,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競爭力,是我國企業面向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抉擇。美國企業科技創新的成功實踐,無疑對我國企業創新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Boersma F K. Structural ways to embed a research laboratory into the company: A comparison between Philips and General Electric 1900-1940[J]. History and technology, 2003, 19(2): 109-126.
[2]〔美〕彼得·德魯克.管理: 使命, 責任, 實務.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責任篇[M].王永貴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
[3] Suits C G. Sev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in General Electric [J]. Science, 1953, 118(Oct.): 451-456.
[4] 〔美〕內森·羅森伯格.探索黑箱[M].王文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5] Reich L S. The making of American industrial research: science and business at GE and Bell, 1876-1926[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78-79.
[6] Letter from Thomson to Steinmeiz,G-E historical file(copy)[Z].Sept.24th,1900.
[7] Tushman M L, Anderson P.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 439-465.
[8] Mees C E.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orporated,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