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等



摘要: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是高等學校的重要歷史使命,培養風景園林創新設計人才是風景園林高等教育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文章概述了創新人才的概念及
其內涵。提出風景園林設計競賽具有探索性、綜合性和主體性3個基本特點,設計過程可分為選址、提出規劃理念、規劃理念空間化3個階段。指出風景園林設計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的重要載體,并從階段任務、培養目標、培養手段與方法3個層面,分別對選址階段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規劃理念階段激活學生創新思維、規劃設計理念空間化階段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進行探討,以期拓展培養風景園林創新設計人才的有效平臺。
關鍵詞:風景園林;設計競賽;創新設計人才;研究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5004107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是時代的核心與靈魂,培養創新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高等院校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基地,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1]。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風景園林專業,在高等教育中應重視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開展風景園林設計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的重要載體,對風景園林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研究背景
(一)創新人才的概念及內涵
所謂創新人才是指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合理的能力結構和健全的創新人格,能以創新思維打破常規,創造新成果、新技術或新方法,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高素質人才[2]。創新人才須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創新意識是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包括創新動機、創新興趣、創新情感和創新意志[3]。
創新思維是指在探索未知時,積極地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維轉化為去尋獲成果的一種思維[4]。它是在一般思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智力結構的核心,是社會乃至個人不可或缺的要素。
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5]。
(二)培養風景園林創新設計人才的必要性
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迎接21世紀挑戰的必然選擇,是高等教育必須擔負的重要歷史使命。風景園林事業快速發展,風景園林高等教育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與機遇。風景園林的基本特征是綜合性、空間性和實踐性,規劃設計是其核心能力[6]。因此,設計創新教育是風景園林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培養風景園林創新設計人才是風景園林教育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的基本特點和階段劃分
面向在校大學生的風景園林設計競賽,一般是由風景園林專業協會、高校主辦,以在校大學生為參賽對象,旨在推動專業院校、地區和學生相互之間的學習和交流,鼓勵學生參與并更深刻地認識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作,激發學生探索解決風景園林在改善人類生存環境遇到的復雜問題及各種挑戰,從而促進風景園林教育水平提升與創新。目前,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學生風景園林設計競賽主要包括:由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舉辦的國際大學生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由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IFLA APR)舉辦的大學生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CHSLA)、日本造園學會和韓國造景學會聯合主辦的中日韓大學生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舉辦的中國風景園林大學生設計競賽。
(一)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的基本特點
一是,探索性。風景園林設計競賽一般為概念設計競賽,每次競賽關注不同主題,競賽題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往往關注本行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而不對選址、功能做太多限制,由學生自行確定,利于學生從多種角度探索不同解決方案。競賽主題能與時俱進地反映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新動態,所關注的領域在不斷擴大,規劃設計難度大、要求高,超越了大學生具備的專業知識,具有明確的前瞻性和探索性。設計競賽能引導學生鉆研運用本專業和其他專業的知識,充分啟發學生思考、發掘和創新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發展,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二是,綜合性。風景園林設計競賽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既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綜合能力。競賽涉及到風景園林專業所有課程和多學科的綜合應用,甚至包括最新的科研成果,在知識考察方面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深入性,在設計技能考察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難度。綜合能力考察主要包括:觀察、獲取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調查研究、分析論證、團隊工作、思維及表達、內在品質和性格特點等。
三是,主體性。風景園林設計競賽以學生為主體,從理解競賽題目的內涵、選址、構思方案、提出解決問題的規劃設計策略和圖紙表達,每個環節均由學生自主完成。設計競賽是一種選拔機制,刺激參賽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其主動學習的內動力和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激發創新愿望,提高創新能力。
(二)風景園林設計競賽設計過程的階段劃分
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的過程一般可分為選址、提出規劃理念、規劃理念空間化三個階段[7],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密切相連的三個階段,是發現問題、提出抽象規劃概念到具體空間轉化的逐步深化的連續過程。
選址是設計競賽的基礎,對競賽的后續過程和設計成果具有重要影響。該階段主要工作是在深入理解競賽設計背景內涵的前提下,選擇能體現競賽主題的實際場地,并將競賽所關注的問題具體化。選址和所關注問題的典型性、特殊性和對其認知的深入程度決定了方案的創新性。endprint
提出規劃理念即針對選址過程中關注的主要問題,突破解決該問題的常規思維模式,開拓規劃設計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法,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規劃理念是競賽方案的核心,是判斷設計作品創新性的重要指標。
規劃理念空間化是規劃理念在空間上的落實,是制作設計成果的重要環節,是判斷規劃理念是否可實施的重要依據,是學生專業技能和設計能力的集中體現。
三、風景園林設計競賽培養創新設計人才的手段與方法
結合風景園林設計競賽各設計階段的特點,探討通過風景園林設計競賽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設計能力的新模式。
(一)在選址階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階段任務
深入理解競賽主題,確定規劃地址,提出需解決的問題。
2.培養目標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總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產生對創新設計的好奇心、興趣和自信心,使其具有追求創新、積極探索的精神。
3.培養手段與方法
(1)樹立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考的動力,具有喚起學生探求的功能與價值。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用原有理論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或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理論問題而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8]。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試圖解決問題。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培養大學生的問題意識。
(2)開放型選題
開放型選題是指在選題上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空間,鼓勵學生自行觀察、研究和構思設計題目,重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和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學生在開放選題的過程中,按照自行調研—分析研究—確定選題的技術路線展開。調研主要包括收集資料、現狀調查,查明所關注問題的現狀,理清前人對該問題的解決思路。分析研究是在調研的基礎上,找出問題的關鍵點,找到解決所關注問題的切入點。
指導教師在開放選題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針對特定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3)引導學生關注行業與社會問題
選址階段應注重學生專業思考視角的拓寬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從現實生活思考風景園林設計的發展,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尤其重視與我國社會問題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去研究和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思考通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手段進行解決;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激勵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細胞工程”案例的背景介紹和選址
(1)“細胞工程”案例的背景
第48屆IFLA大會大學生設計競賽的主題為“城市的邊界”,是在城市的邊緣地帶逐漸被視為具有發展潛力土地的背景下,要求參賽者選擇一個對土地利用存在爭議的實例(城市/城鄉交錯/邊界),規劃風景園林設計方案,探索在合理的規劃設計下,城市邊界在城市景觀和未開發地區之間起到的積極過渡作用。
“細胞工程”團隊由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園林、建筑學、城市規劃、藝術設計4個專業的師生組成。
(2)“細胞工程”案例的選址
在選址階段,采用開放式選題的方式和以問題為核心的指導模式,讓學生自行選址,通過錯綜復雜的問題激發學生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法,逐漸掌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關注學校所在地域的社會問題,跟蹤社會生活和風景園林業界的焦點、熱點和難點。學生通過對蘇州市城市邊界的現狀調查、分析研究,確定以蘇州市的城鄉邊界為規劃范圍。
圖1 “細胞工程”區位分析
蘇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以糧食生產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著稱。從1980年開始,城市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規模不斷以不對稱的形式向外自由擴張,圍繞城市邊界出現了一圈空間差異性非常大的“急變帶”。傳統意義上的“天堂”和“魚米之鄉”變成了一座經濟實力位居中國前五位的大都市,但是傳統的農田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已經越來越少,生存環境的惡化使得邊界地區乃至蘇州市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圖1)。
(二)在提出規劃理念階段,打破思維定勢,激發創新思維
1.階段任務
提出解決關注問題的規劃理念。
2.培養目標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總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和質疑精神,擺脫習慣定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3.培養手段與方法
(1)培養質疑辨析能力,打破思維定勢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是一種開放性理解與創新性思維相結合的過程,具有多解性的特點。從風景園林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來看,思維標準化是重大障礙。思維標準化主要包括思維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規范化和模型化。
克服學生思維標準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與思辨能力。在提出規劃設計理念階段應創造師生互動性及民主平等的環境,指導教師不應禁錮學生的設計思路,啟發學生不迷信書本、權威和潮流,對現有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科學的質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表達個性觀點。啟發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切入需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
適度超前的規劃設計理念,包容學生的創新失敗。提出規劃理念階段,必須打破超常規的思維束縛,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質疑精神、表達個性觀點的自信心以及應對評判的承受能力。
(2)加強思維訓練,培養創新性思維
在提出規劃設計理念階段,對學生思維的激發和啟發必須從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結合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發散思維的訓練是以需解決的問題為中心,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進行思考,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學生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使其思維路線具有開放性、擴散性。集中思維的訓練是以需解決的問題為中心,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將思維指向這個中心點,以達到解決問題目的的方法。形象思維的訓練是借助圖像或形象刺激想像力來解決問題。直覺思維的訓練是鼓勵學生未經過逐步分析而迅速對問題的解決作出猜測的設想或突然領悟。邏輯思維的訓練是以遵循思維的規律,有步驟地對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或依據某些知識進行推理,得出新判斷,形成新認識的過程。endprint
4.“細胞工程”案例的規劃理念
在提出理念階段,鼓勵學生在發散性思維的基礎上進行聚合思維,并提倡突破學科、專業界限,從不同視角去切入和理解題目,鼓勵設計過程中多種學科的交叉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學生設計團隊從城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有機體、城市邊界則是其中最容易產生病變的部位的視角切入,提出“細胞工程”規劃設計理念,利用生物技術中前沿方法來解決城市邊界生存環境惡化的問題。
細胞工程是指運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原理和方法,通過某種工程學手段,在細胞整體水平或細胞器水平上,依照人們的需要和設計來改變細胞內遺傳物質或獲得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科學技術。從城鄉作為有機體的角度,各種病變正在蘇州城鄉邊界蔓延,可用細胞工程的手段治愈不同典型的病變,讓恢復了健康的典型細胞群體在蘇州市城鄉邊界上慢慢生長、繁衍,從根本上治愈蘇州城鄉的病變(圖2)。
圖2 “細胞工程”理念分析
(三)在規劃理念空間落實階段,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
1.階段任務
拓展、深化規劃設計理念,提出規劃設計理念的具體實施措施并落實為空間轉化,解決所提出的問題。
2.培養目標
以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為總目標,重點培養學生主動獲取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
3.培養手段與方法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本階段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組織方式,重點培養學生探索研究規劃設計理念具體實施措施和關鍵問題的技術支持、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獨立思考的激勵者,主要作用是啟發學生對規劃設計策略和手段進行探究,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判斷、解釋和應用,有所發現和創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教師的主要任務集中在學生自學能力的完善和培養方面,鼓勵啟發學生結合規劃理念建立系統的實施途徑框架、分析方法以及表達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自主獲取知識而非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要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去認識事物及其發展規律,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知識的獲取能力,學會自己歸納、分析并解決問題,具備一定的創新設計能力。
(2)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是創新設計人才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為提倡協作精神,競賽組委會鼓勵以3~5人的設計小組為單位參加比賽。因此,在該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合作意識,提高與人溝通、協調和組織的能力。首先,設計團隊的構建應體現在專業、知識、智能、性別和年齡上的互補,鼓勵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組隊。其次,根據各組員的專長分工,使每個組員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相互取長補短。再次,通過建立設計工作室等措施,為交流協作、團隊學習創造良好環境,使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學會與別人合作、相互謙讓、相互鼓勵。然后,引導學生從多學科、多專業的角度剖析需解決的問題,使組員熟悉相鄰的學科、專業領域,培養學生的人居環境學科群的整體意識。最后,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團結協作、分工有序、各展所長的指導教師團隊。
4.“細胞工程”案例的空間轉化
學生設計團隊根據專業及專長進行了分工,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自行研究“細胞工程”的理念具體實施策略及適合應用的范圍。學生深入研究了“細胞工程”實施的技術手段,根據蘇州市城鄉環境受破壞的3種不同類型,提出了“細胞移植”、“細胞融合”和“細胞分裂”3種規劃設計策略并落實為空間轉化(圖3)。
圖3 “細胞工程”空間轉化
(1)“細胞移植”,適用于衰敗的工業區環境修復。衰敗的工業區集中于蘇州市的南部邊界,是城鄉機體中自然環境高度破壞的區域。這里曾經是遠離城市的工業區,而隨著城市擴張,漸漸走近城市版圖,使得地價和勞動力價格上漲,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又導致工廠大量搬遷,留下衰敗的廠房和高度污染的自然環境。該區域生命特征已處于消失的邊緣,需要找到帶有全新生命特征的新細胞來替換已經壞死的細胞,用新的特征來激活它們的生命力。
保留規整的中大型廠房,對零亂的小廠房進行拆除,騰出大量空地,重新塑造肌理,使得這一地區的建筑齊整有序。將能在地表迅速生長的植物移植到空地上,起到固定土壤、改善土質的作用。待土壤狀況適合大量樹木生長之后,移植入可改善氣候、水質,修復生態環境的植物,優美的自然環境為這個細胞體得到被激活的生命力提供了可能性。為各個建筑移植入新的使用功能,以提升對人們的吸引力和使用頻率,人的到來為這一地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將它徹底激活。再將原先種植的隨意生長的地表植物進行整理,提供一些人際交流和放松身心的場所,加強人、建筑、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三者和諧共存。
通過上述手段,破敗的產業、糟糕的環境被和諧的景象所取代,城市邊界的老工業區這個壞死的細胞以另一種面貌開始了新的生命活動。
(2)“細胞融合”,適用于農村—城市相交區域環境的改善。農村—城市相交區域集中于蘇州市的東北部邊界,是城鄉機體中自然環境中度破壞的區域。這里原本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糧食產地,原本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大片的綠色農田形成了這里獨特的景觀,而如今城市的發展令農田逐漸被城市的高樓大廈所取代,城市人和農村人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卻沒法共生,使得這里失去了傳統的特征。自然的景觀正遭到大面積破壞,但城市的擴張卻不可避免。
城市人、農村人是城鄉肌體的兩個細胞,缺一不可。可是,城市人不斷向農村獲取土地資源換得經濟利益,而失去生產資料的農村人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使得農村人想要捍衛自己的土地,而城市人更加蠻橫地妄圖索取,城市人和農村人生活在一起,卻站在了對立的兩端,產生了一條明顯的界線,希望通過景觀設計的手段來消除這條界線。只有融合兩種細胞,才能讓它們共生,城鄉肌體才會變得更健康。endprint
生態的通道使得人類的活動最小程度的煩擾農田;生態通道和體驗步道為人們提供直接的、連續的體驗;在生態通道和體驗步道之間預留帶狀農田,加強人的體驗感。通過上述3種手段,農田既保留了原來的生產作用,又成為了城市邊界地帶一道美麗的景觀,無論對于城市人還是農村人來說,都充滿了歸屬感。農村人留下了本該屬于自己的土地,城市人得到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原本攔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壁壘消除,大家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
(3)“細胞分裂”,適用于原生態自然區的保護及發展。原生態自然區集中于蘇州市的西南部邊界,是城鄉機體中自然環境低度破壞的區域。地塊西靠太湖,當地散布著一些小村鎮。太湖是蘇州重要的水源,對氣候的影響較大。太湖沿岸丘陵較多,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多樣性完好。該區域處境較好,但是有感染頑疾的巨大隱患。現在,自然細胞引領下的活動相當正常,生命特征完好未見損傷,各種細胞的比例關系均衡。然而,受到城市細胞增長趨勢的影響,大量的自然細胞在一段時間內可能被吞噬。為了阻止這種沖突的發生,需要進行自然細胞的培養,維持生命體的健康也需要通過這種手段來獲得免疫力。
太湖沿岸的自然環境尚未被破壞,但是周邊正在發展的村莊大有向外擴張的趨勢。一旦擴張無序,太湖沿岸的自然資源將遭到破壞,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要率先讓自然環境在村莊的周圍形成剛性的邊界來控制村莊的擴張速度,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環境。
四、結語
創新源于實踐,以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為載體,以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全面發展構建一個創新實踐平臺,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以有力保證創新教育的開展與實施,對于培養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設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風景園林設計競賽教學過程中,需根據學生創新活動的客觀規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逐漸掌握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創新設計能力,形成培養風景園林創新設計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趙文遠,張元福.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1):125-127.
[2] 葉清.大學生創新人格特征及其培養[J].教育學術月刊,2010(11):73-77.
[3] 劉艷.瓶頸與突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新探[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3):69-71.
[4] 李英梅,秦從英.關于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1,30(17):196-197.
[5] 王亞.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之路徑探析[J].價值工程,2011,30(14):245-246.
[6] 林廣思.關于規劃設計主導的風景園林教學評述[J].中國園林,2009,25(11):59-62.
[7] 趙建波.概念經營——學生設計競賽指導札記[J].建筑學報,2011(6):24-28.
[8] 于洋,李銳鋒.問題意識與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J].科技創業月刊,2007,20(3):30-32.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 train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LIU Zhiqiang,HONG Genw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11, P. R. China)
Abstract:
It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to train the creative & practical of student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needs to study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are innovative conscious, innovative thought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he landscape design competition ha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exploration, comprehensive and subjectivity, and three phase of design progress that are finding location, making planning concepts and enabling the concepts space. So the competition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ining the creative, practical and teamwork spirit of students. It proposes that during the competition progress in the phase of finding location it should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 in the phase of making planning concepts it should stimulate the creative thought, and in the phase of enabling the concepts space it should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he paper probes them from three levels that are the task of phas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expand the effective platform for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mpetition;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 study
(編輯 梁遠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