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鴻
[摘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在其建設過程中,應注意解決規劃先行、產業支撐、多元籌資、以人為本幾個問題。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思考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步伐之一就是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在其建設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規劃先行,注重特色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其核心是新型二字,新型農村社區不是簡單的平改樓,小并大,而應是農村城市化理念,新村新貌新氣象,在本土上實現公共服務覆蓋農村,具備新功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支撐的新家村,農民自主創業,就近擇業,使農民不離鄉土而過上城市化生活,建設農村成為自我發展充滿新活力的新型農村社區。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標準是什么,到底建成什么樣子,成為當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核心問題,各個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之高低不等,農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也不盡相同,另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標準也不同,那么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就必須因地制宜,先行規劃,并注重體現其區域特色。
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應把握五個基本原則,一是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把農村納入所在城市的統一規劃建設。二是促進特色產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的統一規劃建設,使農民可就近擇業。三是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和社區發展、土地向規模經營發展、產業向園區發展。四是實現農村社區服務、居住、組織、經濟等相融合。五是結合實際努力打造城中村改造、功能區整合、中心村融合等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村社區。具體到某個社區,則要結合產業發展、區位優勢等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的規劃建設,傳承農村文明,凸顯田園風光,打造特色社區,不搞一刀切。
2、產業支撐,統籌建設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同農民生產方式轉變需同步,使農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農民既可從事農業生產,也可進行第二三產業,就近就業。建設產業支撐的新型農村社區,有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的統一規劃建設,使農民實現就地居民化,農村實現農村城鎮化。
3、改革攻堅,多元籌資
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問題最為關鍵,錢從哪里來?除了開發帶動、市場運作實現資金平衡外,對于資金缺口,應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等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籌集社區建設資金。二是政府統籌建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基金,重點支持傳統農村社區建設。三是財政給予新型農村社區、特色產業園區專項資金補助。四是完善利益回報機制,進行區域整體開發,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產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五是整合部門資源,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六是通過改革,將農村各種資源盡可能資產化、資本化,把資源盤活用好。
4、以人為本,保障農民利益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居民需求、促進居民全面發展作為立足點,圍繞改善人居環境、培育社區文化、加強社區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增強居民幸福感、符合居民生產生活習慣和便利來進行規劃和建設,使之成為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生產有序、生活便捷,生態良好的“宜居、宜業、有保障”的新型農村社區,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的局面。通過建設“八有”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完善水、電、路、氣、暖、排污、通訊等設施,引導政府公共服務下沉,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使農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政府公共服務,讓農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優美的環境、適宜的居所、便捷的公共服務以及來自于國家、省、市、區等各級政府和社區集體的各項福利逐步完善到位,必將大大提升住進新社區的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總之,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總體上要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支持、農民自愿”的原則,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先易后難、積極穩妥地推進,并在有條件的社區先行一步,做出樣板。要將新型農村住房和特色經濟園區一起規劃、一起建設,統籌解決好建設資金和建設用地等問題,保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扎實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馬海濤,肖鵬.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財政制度變革頂層設計研究 [J].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10)
[2]本報評論員.城鄉統籌共享發展成果[N].青島日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