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茜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物質極大豐富,消費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政府為了解決消費不足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加之西方消費主義價值觀對國民的“殖民”與滲透,消費異化現象隨之而來。但作為“后發展”國家的中國有著特殊的國情與社會時代背景,因此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現象有其獨特的形成原因、特點及表現形式。因此,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與自身特點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和人民幸福指數的提升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社會轉型
一、“消費異化”的概念明晰
馬克思雖然沒有對“消費異化”概念作出界定,但他曾明確的闡述過生產、消費、需要以及人的本質的關系。他認為真正的生產與消費都應是人的本質的體現,都應當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消費異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們提出的,他們繼承了馬克思的消費觀,并各自將“消費異化”的觀點進行了引申。馬爾庫塞提出了“虛假的需求”這個重要概念。他認為,凡是為了滿足虛假的需要而進行的消費都是異化的消費。但他卻未界定過什么是真正的需要,這給他的消費異化理論留下了令人詬病的漏洞。弗洛姆則認為,消費的行為應當是一種具體的人的行為,包括我們的感覺、身體需要、審美感——這就是說,在消費中我們是實在的、有感覺的、有感情的、有判斷力的人;消費的行為應當是一種有意義的、有人情味的、創造性的經驗。可見,他主要是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消費異化的,他強調人在消費過程中的主體性與創造性。
生態馬克思主義代表本·阿格爾認為,異化消費是人們為了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他認為消費異化是由勞動異化引起的,無節制的過度生產與消費最終會導致生態危機。
后馬克思主義代表讓·鮑德里亞則提出了符號異化理論,他認為在現代消費社會中,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不再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注重其符號價值。人們通過擁有商品符號價值的高低來辨別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
從以上對消費異化概念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很多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了消費異化概念。我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消費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生存的手段,同樣是人們彰顯個性的方式。人們消費商品時不止注重其使用價值,同樣注重其符號價值。但不管怎樣消費都應當有“度”,真正的消費應當是人的本質的體現,凡是只為了滿足欲望而進行的消費,把消費當作目的的消費都是異化的消費行為。
二、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成因
按照唯物史觀的理論邏輯,社會制度的變化必然引起人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變化,當代中國社會消費觀念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消費異化正是對社會制度變化的一種反映和折射。而作為后發展國家的中國,其消費異化的成因又與西方消費社會不同,具體如下:
首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顯著提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生產力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從一個物質匱乏的社會變成了一個物質過剩的社會。在一個物質匱乏的社會,人們的消費只是滿足生存的手段,不可能出現消費異化現象。因此,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是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產生的前提。
其次,國家消費政策的指引。伴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物質極大豐富,我國也開始出現內需不足、市場疲軟等問題。為此,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經濟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國民的消費價值觀產生影響。國家消費政策從抑制消費變成了鼓勵消費,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觀也開始從崇儉向崇奢轉變。
再次,人的精神危機。往往社會的轉型會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機。人們會出現價值的困惑,道德的失衡以及信仰的迷失。中國的社會轉型正在最艱難的時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建立但并不完善,市場的規則導致了人的價值觀被金錢觀所替代,而消費能力代替了生產能力成為證明人的價值的標準,這種錯誤的價值觀是導致消費異化的關鍵。
第四,廣告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殖民”與滲透。隨著當代中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當代中國廣告也逐漸的市場化、消費主義化。廣告從商品信息的提供者變成了符號意義的生產者以及新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的引領者。伴隨著大型跨國廣告公司的入駐,廣告所傳播的消費主義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無人問津。可見,廣告消費主義價值觀對我國國民消費價值觀的建立起著重大的作用,是導致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重要原因。
三、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特點
與西方消費社會不同,中國屬于后發展國家,開始現代化的過程較晚。因此,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異化是改革開放后才慢慢開始出現的。我認為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消費異化程度不同,總體呈上升趨勢。
(1)消費異化程度與人均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消費異化現象多發生在收入水平較高(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這些地區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較高,有較多的金錢用于自由支配,加之大城市與國際接軌,消費場所多,消費主義價值觀念較為普及,國民的消費異化程度相對較高;反之,在貧窮山區的農民往往自給自足,收入有限,加之消費場所、娛樂設施少,因此不易發生消費異化現象。
(2)消費異化程度與社會階層結構有間接關系
陸學藝認為,當今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已經從“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結構,轉變為由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科技專業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和失業半失業人員等十個階層構成的社會階層結構。由于當代中國社會還不是典型的消費社會,因此我國還未出現明顯的消費分層現象。但往往社會階層地位較高的人更可能處于消費分層的上層,社會階層地位較低的人更可能位于消費分層的下層,而位于消費階層上層的人更易出現消費異化現象。
第二,未富先奢的異化消費。當代中國社會還在社會轉型期,社會階層結構仍呈階梯狀的金字塔結構,離現代化國家的“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相差很遠。在西方消費社會,消費的中、上層主要由白領階層構成,但由于當代中國特殊的社會階層比例結構導致了在消費階層的上層和中上層,藍領階層成員的人數曾超過白領階層成員人數。這就形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又一大特點,未富先奢。
第三,青少年成為消費異化主力軍。青少年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前的艱苦歲月,并從小就受到西方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滲透,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成長。因此,青少年的消費行為更多地表現為感性消費、時尚消費、符號消費、浪費消費、從眾消費、面子消費等,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主力軍。
四、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表現形式
如前所述,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異化有著自己的表現形式,如面子消費、符號消費、炫耀性消費、奢侈品消費、時尚消費、超前消費、感性消費、浪費消費等。但深入分析便可知,蘊藏在這些異化消費形式背后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面子”心理。中國人由于受到傳統人際關系的倫理道德影響嚴重,比西方國家的人更易受到所處社會結構相關群體人的影響,更加在意別人對自身的看法與評價。因此,在消費過程中,往往為了爭臉、要面子和禮尚往來,而過分注重商品給他們帶來的符號價值。“面子消費”是蘊含了中國消費文化的一種消費行為,但超出了正常范圍的“面子消費”,便是異化的消費行為,是極為不可取的。
炫耀性消費、奢侈品消費都是人好面子,為了顯示其經濟實力的異化消費形式,這些人往往把消費當作證明身份、地位的方式,而不是人的本質的體現。符號消費是指人們消費商品的目的不是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追求商品被賦予的符號價值。人們購買廣告中的商品不僅是購買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同樣購買了它所屬品牌的文化。而超前消費是花今天的錢,享受明天的生活,很容易讓人在享受的過程中忘記了自己的預算,過分脫離自己收入水平進行超前消費更會導致個人長期的入不敷出,增加人的精神壓力。
結語
本人通過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背景,結合西方消費社會消費異化的成因及特點,總結出了導致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的成因,特點及表現形式。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進程中,根據唯物史觀的理論邏輯,社會體制的變化必然導致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轉變,加之轉型期國家對消費的鼓勵和廣告過分的消費主義文化宣傳,消費異化現象隨之而來,并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形式。消費異化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陣痛,它導致了人精神世界的空虛、社會的不健全和全球生態危機。認清當代中國社會消費異化產生的特殊成因,特點及表現形式,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性發展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5] [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蔣重越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6]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 [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7.
[8] [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9] [英]齊格蒙德·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