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娟

這是一則傳奇的報恩故事。
讓我們感慨的,既是貧富無常,更是情義無價。
25年前,落魄街頭的小弟“阿云”接受了大哥張愛民1000元的雪中送炭,日后發達,成了歐洲華人商會副會長。
他苦苦尋找大哥,欲報當年大恩,卻杳無音訊。
25年后他終于找到了張愛民,已買斷工齡下崗的大哥卻斷然拒絕了小弟的贈房贈車……
徐州電力賓館,張愛民和孫勝榮時隔25后終于重逢。張愛民在賓館大廳,一眼認出了樓梯上走下來的孫勝榮,他的小兄弟還是那么瘦弱。
兩人見面緊緊相擁,孫勝榮流著淚說:“我還想著大哥,終于找到了。”25年前他流落街頭,飯都吃不上,是張愛民伸出援助之手。如今他事業有成,費盡周折終于再見大哥。
孫勝榮穿著襯衫、西裝長褲,那天很熱,他已經換了三件襯衫。他記得,從前張愛民就愛這么穿,還常教導他:“衣服再破,也要干凈得體。”
理發店初識阿云
事實上,這次重逢前,張愛民一直記不清孫勝榮全名。在他25年的記憶中,只有一個叫“阿云”的小兄弟。
1987年張愛民24歲,家在徐州永安廣場附近,常去新吳莊理發店,剪頭8毛。冬天屋內只有一個小火爐,員工的手凍得像“癩蛤蟆”。
理發店老板來自浙江青田縣,和張愛民很熟。有天老板把孫勝榮拉到跟前說:“這是我弟弟阿民,他給你洗頭。”張愛民打量著14歲的阿民,矮小瘦弱,眼睛比他還小。
青田都是山,沒糧食,又逢改革開放頭幾年,人人都想出去闖。孫勝榮家8個孩子,他是老幺,小學畢業就踏入社會。因為長得像女孩子,加上口音差異,大家習慣喊他“阿云”。
不理發,張愛民也喜歡去店里坐坐。出差有20元補助費,回來了店里洗個頭,喊幾個朋友飯館撮一頓,經常帶著孫勝榮。兩人差10歲,卻很能聊得來。在張愛民眼中,孫勝榮個性很強,有時脾氣不太好,做事太過認真執著。
半年后,孫勝榮決定離開,獨自去溫州打工。臨行前,專門找張愛民告別,只說賺不到錢,要出去闖闖。
我掙90給你1000
巧的是,一年后張愛民去溫州出差,竟在步行街看到了孫勝榮。
他喊了聲“阿云”,孫勝榮愣住了,在這個地方竟然有人能喊我阿云?張愛民也感慨,他們注定有緣,才會在茫茫人海中相遇。
聊天中張愛民得知,孫勝榮打工并不順利,饑一頓飽一頓。有理發的手藝,卻沒本錢。張愛民心疼這個15歲的小伙子,許下承諾:“你來徐州吧,我給你投錢。”走時匆匆給他留了單位電話。
幾天后孫勝榮帶著幾件衣物,出現在張愛民面前。
張愛民是閥門廠一名業務員,月工資90元。他當即拿出1000元,在徐州老東門附近租了間20多平米的門面房,買涂料親自刷墻,置辦理發店所需的沙發和工具。孫勝榮忙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張愛民利用放工時間,從廠里食堂打包飯菜,送到店里去。
在徐州打工、開店的經歷,狠狠地磨煉了孫勝榮的性格,他學會了為人處世。現在回想起來,他說:“沒有在徐州這兩年,就沒有我在西班牙的今天。”
兩年后青田縣征兵,家里人安排孫勝榮入伍參軍,不久兩人便失去了聯系。退伍后,孫勝榮起初在浙江打工,再遠赴西班牙。在餐廳端過盤子,當街頭小販。最困難的時候,連孩子奶粉錢也掏不起。
慢慢進入商品經營行業,廣積人脈,經過漫長的努力,孫勝榮終于有了自己的事業,成為歐洲華人商會副會長。
排除了140多個張愛民后意外相逢
孫勝榮一直惦記大哥張愛民,他曾兩次來徐州找人。但因張愛民多次搬家,已無音訊。
2012年7月,孫勝榮第三次來到徐州,挨家挨戶問,仍無果。萬般無奈下,他求助云龍湖派出所,從戶籍數據庫中調出140多個50歲左右的“張愛民”。仔細辨認后終于確定了一個最相似的,沒想到張愛民早已不住在這里。
孫勝榮本已決定放棄,派出所所長王騰碧,無意間在備案中發現一個酒后鬧事的報警電話,報警人是張愛民。他試著撥打這個電話,無人接聽。
也許就要這樣錯過,王騰碧第二天早晨再次撥打,終于接通。王騰碧問:“你在徐州是否資助過一個小伙子?”
“你是說阿云嗎?”
“可找到你了!就是你。世界上只有一個張愛民知道‘阿云這個名字。”
2012年7月21日,兩人終于相見。那時張愛民49歲,從徐州一家機械廠買斷工齡下崗,此后和朋友在市區經營一個小門市部。孫勝榮提出贈兩套房產時,他拒絕了。孫勝榮又提出給大哥開個酒莊,利用他在西班牙的業務通道,主營紅酒和橄欖油,他負責投資,張愛民作為董事長負責經營。
“情誼上過不去,我同意了和他一起打拼。”張愛民說。
此后,孫勝榮每個月都從西班牙飛回來一兩趟。春節、中秋節兩家合著過,孫勝榮說:“徐州是我的第二個家。他就是我一輩子的大哥。”
“累死了。”雖然生意不錯,張愛民還是費了些精力學習管理。“不指望掙錢,唯獨不能辜負兄弟的信任。”
(摘自《北京青年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