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家是搞企業的,教書匠肯定是教書的,但搞企業的并不都是企業家,教書匠并不都是只能教書。在今天的風云商界中,就有不少人是從教師職業變身成為業界大佬的。傳統從不以師者謀利,他們卻在授業之中,解惑財富,近淵而漁。他們是如何成功地從教師變身成企業家的?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么?
目前身份: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
創業前身份: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講師
教齡:7年
馬云:逆勢而為的勇氣
《福布斯》的封面文章曾這樣介紹他:凸出的顴骨,扭曲的頭發,淘氣的露齒而笑,擁有一副五英尺高,一百磅重的頑童模樣,這個長相怪異的人有拿破侖一樣的身材,同時也有拿破侖一樣的偉大志向……
不用多想,這個人是馬云。
眾所周知,在進入互聯網之前,馬云的身份是一名英語教師。1988年,24歲的馬云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書,擔任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的講師。1995年,馬云給浙江省的一個企業做翻譯,到了美國,發現互聯網的妙處。之后,馬云一頭扎進了互聯網。從需求中看到了創業的可能性,逆勢而為,這也許是馬云成功的一個因素。
如今,阿里巴巴集團涉足電子商務、金融、物流、大數據、云計算和數字娛樂,按照市值計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這是一家體量龐大的公司。
而今,對被稱為萬眾矚目的“神創業者”馬云來說,依然很珍惜那幾年高校任教生涯。提起當時在大學教書的日子,他還十分懷念。2004年,馬云回到母校杭州師范學院演講時,他對臺下的學生講:“很多人認為創業就是為了賺錢,可是我創建阿里巴巴卻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自己以后有更多的經驗教給學生。在大學教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東西,我愛教書。但是我想到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20年以后,我馬云是否還能繼續站在講臺上教書?因為大學生的學習不光是學書本知識,還有社會實踐,不論我創業成功與否,將來我再回到講臺的時候,至少我會比大學里其他老師多了一些經驗。”
俞敏洪:快樂的“教書匠”
目前身份:新東方教育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
創業前身份:北京大學教師
教齡:6年
他究竟是一個不錯的教師,還是一個偶然成功的商人?如果讓他自己選擇,他一定會說,他是一個不錯的老師。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豬、種地。1980年,俞敏洪堅持考了三年后,最終考進了北京大學西語系。1985年,俞敏洪畢業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師。赴美留學的夢想在其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諸東流,一起逝去的還有他所有的積蓄。為了謀生,俞敏洪走出北大兼課教書,后來又約幾個同學一塊兒辦托福班,掙出國的學費。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盤被打碎了:因為打著學校的名頭私自辦學,北京大學在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著名的三角地櫥窗里高調宣布對俞敏洪的處分決定。
一介書生,就此邁進江湖。
俞敏洪用一張張電線桿廣告貼出了新東方。教師出身的俞敏洪下海后漸漸顯露出他的經商才能,只靠三招,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一是價格戰,二是推出核心產品,三是情感營銷。2006年,新東方在美國上市,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和校董,俞敏洪的財富陡增,成為“中國最富有的老師”。
對事業的熱愛是俞敏洪成功的重要因素。俞敏洪認為自己的成功與做過老師有關:“老師做企業家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因為我們理解人性,知道如何滿足學生的要求。”確實,他對學生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充分利用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崇拜心理,而獲得別人的信任。俞敏洪現在也經常說:“其實我最想做的還是老師。到現在為止我還是老師。真正讓我選身份的話,我想企業家的身份仍是放在第二位的。”
劉永好:把握時代的節拍
目前身份: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創業前身份: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
干部學校講師
教齡:4年
生于1951年9月的劉永好,曾是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講師。劉永好在教書的時候,他發現了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變化,那時他問自己說:“我該做點什么?”1982年,劉永好放棄了每日與粉筆、黑板打交道的教師職業,跟著幾個哥哥一起創業。到農村創業——養鵪鶉。
從自家陽臺養鵪鶉,到變賣手表、自行車等值錢家當湊足1000元創辦良種場,再發展到“希望”養殖場,劉永好與兄弟攜手,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創造積累了千萬元財富。1992年,經國家工商局批準,我國第一個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成立。
劉永好這樣解釋當年的動機:“1982年下海前,我是一個普通的教師。當時不敢奢望掙多少錢,只是想怎么做都會比我當時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
1989年與“正大”的一場血戰,劉永好開始驚動商界,這次爭斗為他贏得了中國飼料大王的頭銜。
“因為趕上了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把握住了這個時代的節拍,所以我成功了。”人的一生通常只有幾十年,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不同的活法。有的人喜歡生活得輕松一點,有的人把奮斗本身就當成一種快樂,而創業者就需要有這種精神。
劉積仁:教授走商途
目前身份:東軟集團董事長
創業前身份:東北大學教授
教齡:不詳
1987年,劉積仁獲得東北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并在1988年成為東北大學的教授,因此員工們也親切地稱呼他劉老師。
1988年,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成立,剛從國外回來的劉積仁滿懷雄心加入研究室,但是經費一窮二白的現實令人絕望。這樣的現狀迫使劉積仁試圖自己成立一家有長遠理想的公司——東軟集團,劉積仁把自己的技術轉移給這家公司,然后慢慢做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