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基

他一生中做過兩次改變命運的抉擇——為了2000多個孩子的未來,他始終堅守三尺講臺;
他每天要走十七八公里崎嶇而漫長的山路,風雨無阻、不畏艱辛地走了整整36年、25萬多公里,可繞地球赤道6圈有余,騎壞了3臺自行車、1臺摩托車,至于走壞了多少雙鞋,磨壞了多少車胎,早已數不過來;
他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悉心教導,讓許許多多山里孩子“飛”出大山,走進大城市的學府;
他潛心鉆研授課技能,所帶的班級、所講的課都是“頂呱呱”。他先后獲得“遼寧省師德標兵”“阜新市‘感動在基層十大人物”等諸多榮譽稱號,但在他心里,一批又一批孩子學有所成卻勝過一切。雖然國內各級媒體發起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名單上,沒有出現過他的名字,可在當地百姓的心目中,他就是“最美鄉村教師”。
他,就是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化石戈中學教師、共產黨員高鳳祥。
兩次抉擇:堅守換來滿園桃李
若不是心靈深處蘊藏著對學生的愛,高鳳祥的人生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從1974年到1997年,在他教師的稱謂前始終掛著“民辦”的前綴。就因為這兩個字,親友們頻頻拖他的后腿:“一個月掙不了幾個錢,干點兒啥不比當那民辦教師強?”1975年秋季征兵時,高鳳祥也曾有機會成為一名軍人。當學生們得知他要參軍的消息后,頓時哭成一片:“高老師不管我們了嗎?你走了誰教我們呀?”30多名家長聞訊趕到學校,拉住高鳳祥的手苦苦挽留。當時是家長們哭,老師們哭,學生們哭,高鳳祥也哭!
面對孩子們和家長們企盼又可憐的眼神,高鳳祥的心被深深觸動了,原本的猶豫在那一刻變得堅定了:“我不走了!不圖別的,我得讓孩子們多學知識,不能當文盲。有了文化,就算是種地也能多打上幾斤糧食。”就這樣,他毅然放棄了參軍的機會,繼續堅守山鄉校園,堅守他深愛的講臺,堅守在他的孩子們身邊。
1977年,封閉十載的高考大門再度敞開。考大學一直是高鳳祥的夢想。當時,雖然高鳳祥對學生家長們解釋說:“如果我考上了,學的知識多了,回來后可以教得更好。”可家長們仍然苦苦挽留:“大學畢業后,你不回來咋辦呀?你這一走,好幾茬學生都沒希望了。你……能不能不走?”鄉親們帶著懇求的話語、孩子們憂傷的眼神,又一次留住了高鳳祥。
1997年,已從教23年的高鳳祥終于從民辦教師轉為一名正式教師。“那年月家家困難,但他家更困難。”高鳳祥家的苦日子,從居住的村屯到任教的學校,幾乎無人不知。剛任教時,高鳳祥的工資少得可憐,每月到手的現錢只有國家補助的5元。村上每年給他補助幾百元錢,但要趕上年景好的時候才發,年景不好,他就相當于白奉獻,而這點錢甚至還不夠用來修理騎壞的自行車。“當老師掙不來錢,地里的活兒白天干不上。”高鳳祥笑稱自己還不如村里的懶漢。為了生活,本已披星戴月上下班的他,還得起早貪黑地侍弄田地,替妻子分擔辛苦。晚飯后先干農活兒,深夜還要借著昏黃的燈光,批改孩子們的作業。
更多的情、更多的愛,高鳳祥給了學生。他將別人家的孩子送出大山,卻把自己唯一的兒子留在了山村:“我欠老伴兒的,更欠兒子啊!”懂事的兒子過早地替父親承擔了家里的一切活計,沒有考上大學,在家務農,至今也沒有外出打工。“我爸太忙,我媽老了,家里沒個人不行。”兒子的話雖然感人,卻深深刺痛著高鳳祥的心。
40年間,2000多名學生,陸續從四周被高粱地圍攏的校園里,從門窗透風的教室里,一批又一批地順利考入上級學校,走出山村。高鳳祥教過的學生中,有現任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副部長杜匯良,現任中國外交部駐俄羅斯大使館參贊李秀紅,中國醫大影像科任副主任的高樹曦,還有許多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兢兢業業為民服務的國家干部,更有正就讀于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的大學生……
雖然分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各行各業,可每到教師節、元旦、春節,他們都會通過賀卡、信件、電話等向同一位恩師——高鳳祥,表達難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每到這時,高鳳祥的臉上洋溢著幸福,道道皺紋更密了,憨厚地笑著對身邊的人說:“我的付出,很值!”
25萬公里:風雨無阻育人路
1978年3月,高鳳祥從臺吉小學調到化石戈中學。相比棲身四面環山的臺吉小學,化石戈中學的辦學條件無疑要好些。但這也意味著,高鳳祥每天的上班路途從6公里被拉長至17公里,而所行的還是令人打怵的山路。“來回走路肯定是不行了。”咬咬牙,拿出家中的全部積蓄,高鳳祥推回了一臺自行車。
到學校的山路中,有一段是長400余米的陡坡。遇到下雪天,高鳳祥必須帶著工具,除一除雪方可行進;趕上雨天,他要一邊推車爬坡,一邊留神腳下。盡管倍加小心,意外還是發生了。2007年12月4日清晨,前夜的一場中雪后,已經騎壞3臺自行車、1臺摩托車的高鳳祥,騎著自己的第二臺摩托車堅持趕往學校。在一處下坡路段,裹著厚厚棉大衣的他在轉彎時不慎滑倒,小腿斷裂骨折。學校給了高鳳祥一年病假,他只休了3個月,就讓家人把自己送回學校上課,吃住在學校,干脆以校為家了。“當時,我正帶初三學生,學校又缺數學老師,可不能把學生的課程耽誤了。”怕影響教學,本該一年過后取出的固定鋼板,在高鳳祥的腿里一直留到了現在。
另一次意外摔倒,留給高鳳祥的“后遺癥”是右手無名指再也無法伸直。老伴心疼地說:“老頭子太倔了,只要多休息些日子,也不至于落下這樣的殘疾!”其實,在那些兩頭摸黑的寒冷冬日里,高鳳祥到底摔過多少次跟頭,他自己都記不清了:“沒大事兒就不說,怕老伴擔心啊。”殊不知,整日擔驚受怕的老伴也不知偷偷掉過多少眼淚。
質樸的山村孩子不善表達,可對自己家長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們的老師像父親”“老師走很難走的路來給我們上課”……
“兩個首屈一指”:偏僻小學創奇跡
“山里的孩子求學不易,不少都是幾里、十幾里地趕路。”為了把自己擔負的數學課講好、班主任工作做好,當時還是臺吉小學教師的高鳳祥一面向老教師求教,一面擠時間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書籍,不斷揣摩教學方式方法,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大膽實踐,對教學工作精益求精,所講的課程深受學生們的歡迎。無論多忙多累,他都會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批改好每一個學生的作業。他的教學成果很快便體現在了學生的成績單上:1976年,在全鎮小學六年級數學競賽中,高鳳祥所帶的班級榮獲團體成績和個人成績“雙第一”,全鎮教師都特別吃驚:“一個那么偏僻的小學,怎么會有這么好的成績?這真是奇跡!”
在高鳳祥眼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班里有一個男生因母親早逝,平日里十分邋遢,同學們都嫌他又臟又臭,叫他“傻子”“小瘋子”。高鳳祥就在辦公室里給他洗頭、擦身,還給他從里到外買了新衣服,督促他保持衛生,鼓勵他和同學們融合在一起,享受大家庭的快樂與幸福。初中畢業后,曾經的“小瘋子”報名參軍入伍,如今已在部隊榮立三等功兩次,被部隊批準為“志愿兵”。
學生崔志強是個異常頑劣的孩子,同學們見了他都遠遠地躲開,老師們提到他也很頭疼。但在這個“小魔王”的心里,全校只有一個老師讓他信服,那就是高鳳祥。有同學問他:“高老師一點兒也不嚴厲,你這么‘厲害咋就服高老師?”崔志強不好意思地回答:“高老師對咱們多好呀,我就服他!”原來,崔志強和高鳳祥住在一個村屯,高鳳祥主動在上下班路上和他搭伴兒,邊走邊嘮心里話。天長日久,高鳳祥和風細雨般的教誨令原來誰的話也聽不進去的“小魔王”,也變得知書達理了。
家住臺吉村四家子屯的學生孫志國,自幼父母離異,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平時家人都用鐵鏈子鎖上他,直到8歲他才會說話。這個特殊的孩子一上初中就引起了高鳳祥的注意。了解情況后,高鳳祥耐心地教導他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堅持在他讀初中的3年里,每周一用摩托車把他帶到學校住校,每周五再用摩托車帶著他回家,讓他從特殊的生活環境里走了出來,慢慢變成了正常人。畢業后的孫志國長大成人了,從一個被鐵鏈子鎖了8年的小“啞巴”,成了一個能寫一手好字、自食其力的人。
孫桂玲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女學生,因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幾度讓她輟學。“我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那段時間,下了班,奔波幾十里山路回到家的高鳳祥,不進家門直接跑到孫桂玲家,做孩子父母的思想工作。經過十幾次不懈的努力,高鳳祥終于說通了孫桂玲的父母,讓孩子回到了她喜愛的校園。
發生在高鳳祥身上幫助學生、關心學生的事例不勝枚舉。而今,深受學生和家長們敬慕、喜愛的高鳳祥即將退休。“他永遠都是我們心目中的‘最美教師!”鄉親們眾口一詞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