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詮



陳靖 1975年出生,山東濟寧人。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現任教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篆刻委員會秘書長,山東印社副秘書長,山東省青年書協副主席,全國七十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出版《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作者——陳靖書法篆刻集》《篆隸書教程》《中國書法大系-篆刻卷》(合著)等。
陳靖少年早慧,篆刻得當時同居濟寧古城的范正紅先生啟蒙指授,后又向諸多前輩名家求教,奏刀弄石,癡迷沉醉。早期的篆刻以秦漢為宗,同時借鑒明清流派印風,用刀爽利果斷,結篆奇宕多姿,多次在全國展覽中人展獲獎,剛剛二十歲出頭,就引起了全國印壇的關注和好評。當然現在回過頭來看,因受展覽時風的影響,創作中不可避免的帶有一些時人的影子,這在當今展覽大賽此起彼伏的書壇印壇不足為怪,也正因為如此,顯露出了他與同齡人相比少年勃發的咄咄才情和良好潛質。近幾年,他的創作又明顯有了新的進境,結字用刀在自然平實中走向了靜謐幽深。從這個變化,反映出他藝術創作理念的日漸成熟,我很贊同,也很欣慰。根據我這幾年對他的了解,他不屬于那種憑藉天賦才情三下五除二就能“戛戛獨造開宗立派”的藝術家類型,而應是那種心性堅定循序漸變的藝術追求者。他具有一種冷靜善思心有尺寸的個性,這種性格的人一旦選準一個目標就絕不輕言放棄,藝術追求看似緩緩而行無有起伏,實則是心底波瀾靜水流深。王個移晚年談到自己的創作時說:“在印面方寸之間,鋪陳排列、章法經營,要從容自然,奏刀要注重氣勢,能人能出,平正中求險勁,波磔中求自然,不以怪誕霸氣取勝,不以嬌妍媚俗。”這幾句話真是過來人語,看似尋常普通,實際卻道出了篆刻藝術的真境界,大境界。若用這個標準衡量陳靖當下的篆刻創作,其追求方向基本是吻合的。在當下印壇崇尚夸張變形追求視覺沖擊的大背景下,陳靖篆刻創作所表現出的古雅幽深,頗有些反其道而行的清醒與倔強。
陳靖以篆刻見長,其書法方面的成績卻往往被不熟知者忽略。其實他于書法方面也非常用功,特別是近幾年讀書教學之余心追手摹臨池不輟,漸入佳境。最近陳靖出示近作書數幅,見篆隸行草洋洋大觀,各臻其妙。篆隸點畫蒼勁渾厚,金石氣息靜穆古雅,結體平中寓奇瀟散嫻逸,頗有老僧補衲神完氣定之意態。其行草近年進步尤為突出,以二王為基,博涉旭素魯公,浸淫宋元明清,點畫蒼潤相間,結字奇峻多變,章法布局縱橫起伏開闔有致,精妙處直追山谷京兆。通篇視之,點畫枯潤跌宕雜陳,宿墨飛白相映相襯,長線短畫穿插盤旋,蕩漾繚繞,恣肆狼藉,渾然洞達。精妙處,似有丘壑縱橫煙云吞吐之意境。
對于陳靖的未來,我十分看好。我之所以看好他的理由是:其一,他能數十年如一日勤奮筆耕踏實進取,在取得眾多成績和榮譽面前不驕不躁,依然踏實努力孜孜以求。處事低調,不張揚。這是古今中外藝術家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基本素質。不論你有多大才華,沉不下心來,天天熱衷于表面的浮躁熱鬧,都難成大器。其二,他藝術素養的全面和時刻持有的清醒的求知意識。他在篆刻方面少年有成,但沒有因為早年的驕人成績而固步自封,而是毅然選擇了讀研求學的艱苦道路,三年期間認真研讀歷代印論典籍,特別于新出土楚金文、古陶文資料認真搜求研究,撿取合意者豐富融入自己的創作,逐漸使典雅爛漫的個性風格從當下眾多古璽印創作群體中凸現出來。同時,寫下大量的讀書筆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篆刻學習與創作的文章。特別是書法創作方面,真草隸篆廣臨博涉全面掘進,表現出古雅爛漫的個性面貌與風格追求。其三,自留校工作來,在書法篆刻的教學中嚴謹細致,輔導學生循循善誘,因教學有方得到同學們的好評和擁戴,和其他老師所共同指導的學生多次在全國全省大展中獲得佳績,受到好評。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家,也同時應該是一位成功的藝術教育家,這兩者不應該是矛盾的,對立的。陳靖在自己創作連獲佳績的同時,在基礎教學工作中也扎實有效頗多創獲,做得很成功。總之,對陳靖今后的發展,我寄予厚望。
當年,吳昌碩曾有詩句:“漫夸秦漢格,書味出唐虞”。無論書法還是篆刻,同其他傳統藝術門類一樣,最根本的探索方式不是外求,而是內修;最本質的歸宿不是風格樣式,而是神韻境界。路漫漫其修遠兮,我把昌碩老人這句極富深意的詩句寫在這里,和陳靖共勉。